龙门以南,西周时代筑有韩城,是一处军事要地,后曾改称少梁,到了公元前327年更名为夏阳,地域相当于现在陕西省的韩城市。汉代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夏阳的芝川地方,一家复姓司马的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这男孩长成后,取名迁,字子长。他一生遭遇极其不幸,可是他“不欺其志”,——也就是说忠实于自己的志向,忍辱负重,发奋著书,创作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终于成为一位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司马迁很爱他的故乡,并以故乡有大禹治水的遗迹而自豪。所以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就是说:“我出生在龙门,曾在大河以北,龙门山以南耕种,放牧。”他说生在龙门,是因为龙门是当地的标志,就用来代指这一地区。要说司马迁的籍贯,当然应该说是夏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
司马迁童年、少年时期在家乡从事过一些放牧、除草之类的农活,这给他少年时代的生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司马迁在《自序》中又说自己“年十岁则诵古文”,这也是他少年时代的得意事。所谓古文是指和当时通用的隶书不同的古代文字。既然诵读,那就应该是指用大篆古文写成的书籍了。秦始皇焚书、禁书之后,这种古籍保存很少,没有专门传授,也读不懂。司马迁十岁能诵古文,想必他也常到在首都长安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那里,阅读国家藏书,向专家请教。他聪明好学,十岁就能诵读古文,毕竟是很了不起的事。汉代学术有今文、古文之争,对于传世经典,两大学派不仅记录的文字不同,解释也有许多分歧,所传授的解释经典的书籍也很不一样。据记载,司马迁曾向传授《古文尚书》的大学者孔安国学习过,也曾向今文经学的大师董仲舒求教过。因此,他是今古文兼通的,等到他写作《史记》的时候,他就将今、古文经来了个兼收并蓄,并不拘泥于学派的不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