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辽宁历史与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5063139
  • 作      者:
    张锡林主编
  • 出 版 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锡林,男,汉族,河北涞水人,1942年5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现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代理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辽宁历史与文化》从纵的历史脉络看,以“辽河文明”和“辽海文化”的发展为主线,解读了环黄海、渤海北岸的辽河流域,从几十万年前的营口“金牛山人”,到辽西“红山文化”,早期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的进程。并由此拉开历史的序幕,从青铜器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方国”文明,到秦开却胡、始皇东巡的封建“帝国”沧桑;从鲜卑、契丹等草原民族的崛起,到满族入主中原,奠基在松江辽土上的开国业绩;直到近现代的辽宁儿女,在这块黑土地上,曾经留下的充满悲壮和创业精神的历史足还。
    从横的历史断面上看,《辽宁历史与文化》以“龙出辽河源”为开端,演绎了中华文明在北方的起源和发展;以“帝国沧桑”为中心,介绍了辽宁地区从秦始皇、汉武帝开启“国门”、建立郡县,到隋唐盛世的辽海史迹;以“草原崛起”为契机,展示了鲜卑、契丹和满族等兴起在白山黑水和辽海渤碣之间的诸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横;直到近现代的辽宁,发生了许多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和文化变迁。
    《辽宁历史与文化》的编写一改以往板块结构的教科书形式,以专题系列的文化解读,将历史的苍茫,融入在文化的韵力中,使一部区域性的辽宁历史与文化读本,在了解辽宁历史与文化发展变迁的过程的同时,凸显其历史积淀的深厚与文化伟力的潜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曙光初现辽河之滨
    地处东北地区南部的辽河流域,从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到开阔的平原和漫长曲折的大海沿线,形成了不同自然环境,具有多元文化生长的态势。东北到西南走向的山川,又成为华北与东北往来的天然通道,古代的辽河流域,既是文化的生长点,也是东北与中原、东北与西部草原接触的前沿地带和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汇地,因而创造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又与黄河流域关系密切的远古文化。
    辽宁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考古发现表明,至少从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起,辽宁地区就一直有人类活动,不仅保持着文化的连续性,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与黄河流域的古文化保持着大体同步的发展态势。在某些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甚至“先走一步”。
    目前所知活动在辽宁大地上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30万年前生活在辽东半岛的金牛山人。金牛山人的头骨特征较同时期的北京人要进化。金牛山人用搭石块的方法保存火种,证明他们适应自然界的生存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金牛山人是国内目前所知最早从直立人进化到智人阶段的古人类。也是在辽东半岛距今数万年前活动于千山山地南麓的小孤山人,已能制作带倒刺的骨鱼镖以捕捉大型鱼类,学会在细小的骨针上钻孔以缝制皮衣御寒,并佩带用兽牙串成的项链等装饰品。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同时代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进步,而小孤山遗址的具体年代还要略早于周口店遗址,从而持续着文化发展的先导性。
    近入万年以内,古人类的活动已遍布辽宁各地。在辽西和辽东直到大连沿海及海岛,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渔猎人群已形成较大的聚落。他们日常使用一种形制较为单一饰压印纹的筒形陶罐作为生活和祭祀用具,同时,也是世界上制作和使用玉器最早的人群,表现出生活在辽宁各个地区的古人在生活习俗上很大的共同性和更为显著的进步性。其中的阜新查海遗址更出现了对原始龙形象的崇拜,被视为较早进入“文明起步”阶段的原始人群。
    距今五千年前,活动在辽西山区的红山文化人,在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频繁交流过程中,率先跨进了文明的门槛。在牛河粱遗址发现的规模宏大、讲究规划布局和组合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遗址群和以龙、凤为代表的玉器群,代表了高于原始氏族的社会组织的存在,这在当时的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过,是当之无愧的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象征,中华文化的古老传统也在这里得以初现。古史记载五帝时代前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帝等曾在燕山南北地区活动。辽西红山文化的发现,增加了古史传说的可信性。
    大约距今四千年前,辽河流域与中原地区同时进入青铜时代。活跃于辽西山区被称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落群体,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已掌握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人口也迅速增加,聚落分布相当密集。有大小和高低层次差别的聚落群,呈链锁状和棋盘格状分布、突出防御功能的城堡带,以及以图案复杂的彩绘陶礼器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物,都是社会组织严密和等级差别制度化的表现,显示出这是一支“与夏为伍”的北方强大方国。文献记载商人的先祖曾活动于渤海湾北岸一带,夏家店下层文化很可能就是先商文化的一支。西周分封,活动于燕山南北地区的商人后裔服侍于燕侯,但仍保持着自身的社会组织和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辽西山区多处发现的铸有商族族徽的青铜重器,就是这一历史史实的见证。辽河平原和辽东半岛则有多种人群活动,各自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其中被视为秽貊族所创造的、以曲刃短剑和石棚为主要特征的青铜文化,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分布范围遍及辽东和辽西。它们在发展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同时,又大量吸收燕文化的先进因素如铁器等,并逐渐接收燕国的礼制,文化面貌不断有所接近,从而为燕秦帝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对东北亚其他地区进入金属时代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辽河流域先秦时期的历史,是一部文化成长史,也是一部文化交汇史。它既有当地数十万年以来的文化积累,也有东北古文化区及其与周边地区古文化主要是中原古文化区交流这样一个大背景。辽宁地区作为多民族古文化汇聚之地,犹如一座民族文化大熔炉,炼就的是充满活力的新文化。文化传统在不断创新中继承和发展,成为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黎明时期的辽宁,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中原与东北以至东北亚地区诸民族文化的关系中,都曾起到过特殊重要的作用。
展开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龙出辽河源
A  曙光初现辽河之滨/2
B  他们从远古走来/5
C  辽河第一村:查海遗址/9
D  无处不在的龙崇拜/13
E  红山文化坛庙冢/17
F  温润而泽玉文化/21
G  “与夏为伍”的方国/26
H  窖藏青铜器之谜/31
I  山冈之上巨石棚/36

第二章 帝国沧桑与民族融合
A  充满生机的大融合/40
B  却胡千里关山远/42
C  长城障塞,千里烽燧/44
D  东临碣石有遗篇/46
E  襄平望郡与辽海汉城/48
F  胡马塞外与汉风北渐/50
G  汉魏壁画古墓丹青/53
H  “三燕”古都在龙城/56
I  营州古道上的历史风韵/61

第三章 金戈铁马入梦来
A  各领风骚百余年/64
B  骑风措韵,因俗而治/67
C  浸染汉风,崇尚儒学/69
D  古塔林立,奉佛尤谨/73
E  独具特色的辽代陶瓷/77
F  辽阳:辽金元时代的东北重镇/79
G  江山代有才人出/82

第四章 紫气东来满韵清风
A  明清鼎革在辽东/88
B  九边之首与军屯马市/91
C  大清国起辽东/96
D  从兴京到盛京/102
E  关外柳条边/105
F  流人对辽宁开发的贡献/108
G  纳兰性德与王尔烈/112
H  《红楼梦》与辽东民俗/116

第五章 走向近现代的历史脚步
A  西风东渐酿变局/122
B  对外开放两港口/124
C  书院诗社,文化唱和/128
D  西方文化潜滋暗长/131
E  迅速发展的工商和交通运输/134
F  舶来化的新市区/140
G  奉天建省之后/143
H  从辽北走出来的中国电影之父/149

附录
辽宁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154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65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