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时代
童年、少年时代的史玉柱身上并没有表现出企业家的潜质。但是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确实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虽然算不上父母眼里的乖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史玉柱从小就有好奇之心与试验精神,这一点表明他从小善于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这应该是一种性格优势。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省北部的一个小县城——怀远。史玉柱的爸爸在怀远县公安局工作,妈妈则是一个工厂的普通工人。
怀远县城内,一条名叫永平街的小街道上,有童年史玉柱接受启蒙教育的怀远县第二实验小学,史玉柱的小学生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年这所学校叫永平小学,在学校的对面是生活区,就是史玉柱从出生一直到小学毕业居住的地方。
史玉柱小学时候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刘宗英老师曾经回忆说:“史玉柱小学的成绩一直都是中等,但其做事比较有恒心和耐心,而且非常内向和老实。”
刘宗英老师还说,由于自己的爱人跟史玉柱的父亲是同事,因此她对史玉柱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刘老师说,有一件事她记得很清楚,史玉柱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坚持先做完作业再吃晚饭,如果作业没做完,父母怎么劝都没用,他是不会中途停下,吃完饭后再继续做的。因此史玉柱从来没有未完成课后家庭作业的时候,这是她通过家访才知道的。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可以想像的到,史玉柱从小就具有做事非常认真而且耐心十足的性格。
和许多青少年一样,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史玉柱对外部世界诸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复杂的东西总要一探究竟。
史玉柱当年的邻居李大爷说,他和史玉柱的母亲当年是一个厂的同事,两家住得很近,是看着史玉柱长大的。据他回忆说,这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内向,不怎么爱说话,不属于调皮的孩子,但喜欢看书,尤其是小人书,可以说到了着迷的程度。
小时候的史玉柱不仅迷恋小人书,而且对小小的魔方十分感兴趣,出于对魔方的好奇,他还常常偷偷在上外语课时躲在教室后面不停地把玩。这时候的史玉柱跟大多数小孩一样,对课堂教学毫无兴趣。上小学四年级时,他还成了一名留级生。
小学毕业后,史玉柱考上了怀远一中,由于原先住的地方要改造,史玉柱全家只好搬走了。
史玉柱的父亲史春祥印象最深的还是儿子刚上初中时试验炸药的事。史春祥回忆说,史玉柱上初一的一天晚上,他在家里突然听到院子里“轰”的一声爆响,把全家人都吓了一跳,等跑到大院里一看后,发现是史玉柱做的“好事”。原来他是按照《十万个为什么》上说的“一硝二磺三木炭”方法,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后,终于配制成了土炸药,而且体验了炸药的威力。
正是这一炸,炸出了史玉柱的“名声”,当时曾有人送他外号“史大胆”。史玉柱的胆子也许就是这样慢慢练就出来的吧!敢干敢做也成为他今后成功路上的制胜法宝之一。
初二时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突然间对学习发起“疯”来,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特别是数理化成绩直线上升。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那么,是什么促使他突然转性了呢?原来那一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玉柱知道了“学习好可以考大学”,从此以后,上大学成了他奋斗的目标。
从初中开始,到离开家乡去上大学前,史玉柱不知为了什么,就喜欢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去爬山。“大家都爬山,我不去爬山,觉得好像太另类,就养成了爬山的习惯。”早上5点,天还没亮,史玉柱就开始从山脚往山上爬。从史玉柱家通向山顶的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史玉柱每天要克服怕鬼的恐惧,从栽满石榴树的一片坟地穿过,为的是黎明时分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会聚在怀远山顶,一起等待天亮。后来在巨人大厦坍塌后史玉柱的“死而复生”也跟登山有联系。不过,他选择“重生”的地点是喜马拉雅山。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名(其中数学考了11分,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刚读完了一学期后,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第二”的理想。据他后来反思,“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我又意识到我做不成这件事情”,这是“我理想破灭的主要原因。”
理想破灭后的史玉柱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9千米的路程,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四年。
人们常说,“三岁看到大”,要弄清楚一个人的性格,必须把他放回到其成长环境中去。纵观史玉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他是平凡的,并不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对于这一点他自己也说过,他的童年大体上“默默无闻、平淡无奇”。可以说,童年、少年时代的史玉柱身上并没有表现出企业家的潜质。但是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确实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虽然算不上父母眼里的乖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史玉柱从小就有好奇之心与试验精神,这一点表明他从小就具有善于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应该是一种性格优势。当然,这种性格如果太强悍,就会接近于领导人常爱犯的一种叫做刚愎自用的毛病了。但是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更何况一千多年前的孔融就说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话,不然也不会有“仲永之伤”了。史玉柱就是这样一路平淡无奇地走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
史玉柱的独立思维跟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固然很强,但他的决策也必须为人理解才能顺利贯彻实施。何况“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古人早就说过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种性格在他以后的日子里,给他带来了很大麻烦。
2.电脑奇才
上了大学的史玉柱在对哥德巴赫猜想有了更理智的认识之后,他将对数学的热情转移到了跟计算机有关的编程方面。
1984年,史玉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这在当时看来挺专业对口的,所以当时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说数学系就是搞数字的,搞加减乘除的,那个统计局就是搞数字的,就把史玉柱分到统计局去了。其实数学不仅仅是加减乘除,主要是一种逻辑思维。所幸安徽省统计局的领导班子很看重这个浙大数学系的高才生。史玉柱到单位报到不久,就被通知去西安统计学院进修。这次为期几个月的进修对史玉柱后来涉足计算机软件开发影响很大。事实上,史玉柱读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浙大数学系细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纯数学,一个是计算数学。当时史玉柱想,纯数学太枯燥了,计算数学或许还能涉及其他知识,就选择了计算数学方向。后来史玉柱回忆说,那时还是小型计算机时代,他们每次进机房都必须换衣服换拖鞋什么的。到机房上课基本上都是自己去编程,编程的结果还需要打纸带。当时史玉柱只觉得挺罗嗦,并不觉得计算机特别有用。那时的他对计算机是没有多大兴趣的。所以,史玉柱跟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因兴趣走上创业之路的人还是有所不同的。
在西安统计学院进修时,史玉柱的老师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教授,人称“抽样调查之父”。他给进修的学生们介绍了当时国外最新的抽样调查方法、统计方法、抽样方法等。这一次的进修让史玉柱初次领略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功用。
进修完成回到安徽省统计局后,局里就让史玉柱负责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工作。那时候统计局用的计算工具很原始,只用计算器在那里加来减去的,史玉柱就向上级提出买一台计算机的要求。尽管计算机在那时是很昂贵的设备,但领导也知道计算机能提高效率,便通过了购买一台计算机的决议。局里派史玉柱南下广州,花5万元钱购回了一台IBM—PC计算机。
那时候的史玉柱还没有家室之累,有了计算机之后,他常常在别人下班都走了后,一个人留下来在计算机机房里继续琢磨、研究。这时浙大高才生史玉柱的计算数学功底开始发挥作用。因为数学其实就是锻炼大脑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科学,而且专业人士认为,计算机编程的难度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算法,所以一般计算数学出身的人编软件,要比计算机系编软件的人水平高。史玉柱用计算机进行编程后,过去需要20人甚至更多人干的统计活,现在只需要两个录入员,花一两天就于完了。 。
统计局一般是每年秋天做一次统计,汇总一下,以前都是有一批人在做这个工作,现在被史玉柱这么一弄,一下子很多人就没事儿干了,当然单位也就安排这些人做其他的事儿,史玉柱自己也没事儿干了,闲着也是闲着,既然有这么好的统计数据,史玉柱就开始琢磨能分析到什么。这一琢磨还真叫他琢磨出了一些门道。他的农村调查统计软件被推广到全国范围内使用。
史玉柱自己开始编写分析软件,这个软件设计得可以分析出很多有用的数据,比如年收入400元以上的农民会买哪些东西,消费特征是什么;年收入400-500元的农民消费特征又是什么?把这些人的数据抽出来一汇总,然后再和平均数一对比,经过分析就能得出很多的结论,获得很多以前的统计人员想像不到的一些东西。
当时,史玉柱所在部门的人员都是学农业的,没料到数学系的人也能分析出农业上的数据、农民的收入、基尼系数,等等,而且一瞬问就可以搞出来。
史玉柱的软件不断完善,此时,各地的统计局都纷纷开始使用这套软件。第二年,国家统计局在河北唐山召开的全国统计系统年会上,要求全国各地的农村抽样调查都用史玉柱的软件。史玉柱因此得到了二三十元奖金和一个技术进步奖。相比当时每月54元的工资,史玉柱很有成就感。当时是1985年,史玉柱年仅23岁。
1986年,他被单位委派到刚成立不久的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管理系读研究生。在那里,史玉柱首次真正接触到IT行业。
根据有关人士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全英文界面的电脑开始从香港进入内地,带动了中国“汉卡”市场的兴盛,其中以倪光南在联想公司推出的“联想汉卡”最为知名。当时正在深圳大学读研的史玉柱,敏锐地发现了“汉卡”的巨大利润。后来的“巨人”汉卡成本150元,售价高达1500元,这证明史玉柱把握时代脉搏进行创业是明智之举。
那个时候,国内开始兴起第一波“下海”热,追求成功梦想的大批在职人员纷纷抛弃“铁饭碗”去迎接市场大潮的洗礼,史玉柱也在1988年决定“下海”。
3.“下海”与“跳海”
带着领导和同事们的惋惜言辞,耳边是父母和妻子的埋怨不解与叹息,史玉柱内心仍然清明。
史玉柱1989年从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安徽统计局工作。如果毕业回到单位的史玉柱本分安稳地继续踏实工作,一步一步往上升,那么,他将会继续过着令他人羡慕、称赞的舒适安逸的生活。
但史玉柱从小养成的独立处理事情的性格,让他一旦认准了就非要进行到底。性格中的求新求变、坚强、勇敢与不服输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作用。读完研究生,回到单位的史玉柱做出了几乎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抉择——递交了辞职书。他决心放弃前途无量的仕途,毅然辞职“下海”创办企业。
其实,早在深圳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史玉柱就已经深思熟虑下定决心,既然市场经济是未来的主流,毕业之后就应该“下海”,就不应该再回到计划经济体制里面去。是那个时代的浪潮强烈感染了史玉柱,他体内年轻的热血感应到了这股浪潮不可思议的力量,只想“下海”冲浪去。
他的辞职引起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惋惜,连平素最了解他的父母那时也觉得他是一时冲动。放着稳稳当当的“官”不做,舒舒爽爽的日子不过,偏要跟着起哄,自己把自己推进不知道能否捞到一根针的大海中,简直是不可理喻。但史玉柱明白,他的心里正涌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业冲动。史玉柱通过合肥卖录像机的朋友,认识了一些当地计算机界的人,其中就有个专门卖计算机的代理,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代理商,史玉柱找他借了一台IBM的电脑,在家里开始自己编软件。
在安徽省统计局时,史玉柱就已经敏感地嗅到了一个市场机会。那就是四通电脑打字机非常流行,买一台四通电脑打字机大概要2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花费,可每个单位都得买。但是那个时候,每个政府部门,就是每个局、每个厅、很多处都有一台计算机了,但是还得买一台打字机,当时史玉柱觉得将电脑放在一旁是一种浪费,就想编一个软件,“让这个软件能拥有四通打印机的功能,直接用电脑打字,这样就会节省成本,此后我就花半年时间编了这样的一套软件。”
半年之后,在史玉柱合肥的老家中,一套后来被称为“M-6401”的文字处理软件诞生了。史玉柱送了一套给原单位安徽省统计局。统计局的员工将那几张软盘一装,就能打出比四通打字机24点阵更漂亮的64点阵字,而且编辑屏幕比四通打字机的一窄条要大很多,单位的四通打字机从此被放到一旁没人用了。而那个时候,金山的WPS还没有出来。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电脑技术特别是在桌面印刷排版,文字处理等领域,还处于非常原始落后的状态。而这也可以追溯到今后中国几乎所有电脑公司的发源,从四通、联想、方正、金山到巨人。
因此,此时的史玉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新琢磨出来的这个东西“大有前途”。它打破了专用文字处理机甚至超过了通用电脑的价格这一规律。史玉柱决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知识,在这个领域里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放弃了前途似锦的仕途,史玉柱只能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了。
带着领导和同事们的惋惜言辞,耳边是父母和妻子的埋怨不解与叹息,史玉柱内心仍然清明。
前面是大海,后面是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女儿,能这样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吗?可命运之神总是亦真亦幻,总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总是难以取舍时让你取舍。
面对即将来临的辉煌,史玉柱毅然转过身去,让人们在背影里去评说酸甜苦辣。临行前,他慷慨激昂地对朋友宋京京说:“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
一种荆轲式的悲壮使史玉柱的血燃到沸点。1989年史玉柱下海创业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身上并没有显现出商业细胞。他的“下海”,与其说是个人明智的抉择,不如说是时代的浪潮推动所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