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九将”的诞生
风光如画的微山湖,自古以来就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在风烟滚滚的战争年代,汪海出生在微山湖畔的小四段村,他是听着古老的传说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长大的。
早在殷商时期,纣王的兄弟微子启是个忠臣。纣王昏庸无道,微子启多次劝谏无效,怀揣一腔壮志出走。微子启死后葬在这里的一个山坡上,人们便称这座山为微子山。随着地壳运动形成湖泊之后,又给这里取名叫“微山湖”,一直延用到现在。
微山湖,承载着英雄无数。西汉时期,湖区曾是汉高祖刘邦起事的地方;宋朝时,著名的梁山好汉就聚义在微山湖畔,威震浩浩荡荡八百里水泊;明朝时,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抢掠财物,杀害百姓,当时人们把那些海盗叫做“倭寇”。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也诞生在这块土地,明世宗时倭寇猖獗,他们在哪里骚扰百姓,戚家军就打到哪里,直到把他们赶出中国沿海;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微山湖大队等抗日武装浴血杀敌的好战场。浩然正气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铸就了微山湖之魂。
1941年10月,汪海出生的小四段村,是一个饱经战乱和忧患的村落。汪海的父亲叫汪永源,母亲叫汪王氏,他在八个孩子当中排行老七,是男孩当中最小的。父母对汪海的教育是自由放任,哥哥姐姐们凡事都宠着他,所以,汪海从小就养成了不受约束、喜欢自行其是的性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汪海日后的行事方式。
儿时的汪海特别喜欢听故事,经常在吃过晚饭后随父亲到离家不远的大槐树下听人讲书。正是从那里,汪海了解到贪官的可耻及清官的刚正,了解到包公的黑白分明、以正压邪,了解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浩然正气。
在所有的故事当中,汪海最喜欢听的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杀富济贫、不畏强暴、替天行道的故事。汪海从内心崇拜这些英雄,在他的鼓动下,全村的“光腚娃”聚在一起,效仿梁山好汉的做法,在湖边的高丘上设了“聚义厅”。可当时全村的孩子加在一起也没有一百零八人,只聚了二十八员“将”,尽管如此,每人仍冠以“将”名,而汪海作为“发起者”,自然而然被“众将”推举为首领“晁盖”。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五岁看老”。汪海的品行、人格、志向、斗志,在他的儿童时代就已经初见端倪。
1948年,微山湖一带建立起了人民政权,汪海的家乡小四段村也有了自己的民兵组织,二哥是民兵队长,父亲是村长。一向好胜的汪海也不甘落后,学着邻村的样子组建了“儿童团”。从那以后,汪海便由过去的“光腚晁盖”变成了“儿童团长”,成天领着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查路条,而且还跟着大人们喊口号,到地主家去检查,参加土改和批斗地主的大会。
一个深秋的夜晚,一阵马蹄声把汪海从睡梦中惊醒,爬起来一看,家门口站着十几个当兵的,父亲告诉汪海这是大哥回来了。当时大哥才二十出头,已经是解放军的团参谋长了。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部队驻扎到微山湖西岸,离家近了,大哥特意赶回来看看父母双亲。
听母亲讲,大哥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猪打短工,因为受不了地主的欺辱,再加上风雪天放丢了几头猪,索性丢掉猪鞭,连家也没回就逃出了微山湖,参加了八路军。
汪海仰着小脸看着大哥,只见大哥腰挎驳壳枪,骑在一匹枣红色的高头战马上,身后跟着十几个警卫战士,那气概,那威风,让汪海心里羡慕极了。汪海绕着那匹枣红色的战马转了三圈,一会儿用小手拍拍马肚子,一会儿用小手摸摸马屁股,心里那个喜欢呀。他跑到大哥面前,天真地向大哥说:“哥,我也要当兵,要骑大马,当英雄!”大哥哈哈大笑着说道:“你这么小谁要你呀!”随手从警卫员手里拿过一把长枪,“来,比比,你有枪高吗?等你长大了再说吧。”汪海急了:“那,那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一句话把大伙都逗笑了,可汪海却急得哭了起来,警卫员赶紧把满脸是泪的汪海抱上枣红马,带着他绕着村子跑了一圈,小汪海这才破涕为笑。
大哥只待了一天就走了,留给汪海的记忆却是永久的。他觉得自己这个儿童团长比大哥的威武劲差远了,从那一刻起,他连做梦都想着当兵,心里还总是念叨着:到了部队,我一定能当个将军!
1949年初春,随着淮海战役的结束,小四段村成立了初级小学。校舍就是村公所的一间旧房,汪海背上书包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学了。
开学第一天,汪海的启蒙老师甄先生这样教育他们:“你们将来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现在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有了知识,自己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欺负你。”这里所说的“自己”,当然也包括国家、民族的含义。从那时起,汪海就暗下决心,立誓要长大成材,做“修房盖楼”的栋梁,为国家的强大做贡献。
汪海的同学全是儿时的“光腚娃”,在他们眼中,除了校长兼老师的甄先生是个“天”外,汪海在他们心目中仍处在首领“晁盖”的位置。因为都是儿童团出身,所以大伙儿在课堂上都坐得笔直,课堂纪律也是井然有序。教书的甄先生除了教他们识字算数,经常给他们讲爱国的道理。
汪海至今还记得甄先生是这样论述民族精神的:“一个人,如果身强力壮,别人就不敢欺负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也是这样。如果国家强大了,民族富强了,别的国家也就不敢欺负了。而日本鬼子之所以敢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我们的民族不够富强,这就叫做‘弱肉强食’。”先生的一席话使汪海感触很深,这也是汪海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正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从那时起,汪海明白了“弱肉强食”的道理,并懂得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繁荣富强,才不会遭受凌辱”的真谛。从此,汪海课余时问学摔跤,练打拳,整天舞刀弄枪,他说,甄先生说了,没有好身体,没有本事,就没法保家卫国。
让汪海一辈子铭记在心并且对他日后成为业界领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甄先生反复教导他们的一段话:“《左传》里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是什么意思?也许你们现在还太小不能理解,但你们一定要牢记在心,立德就是讲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做人,就要做好人,什么是好人?梁山好汉们,他们仗义疏财,忠孝双全,拥有仁慈、厚爱、谦恭、诚信的高尚人格,他们就是好人;做事,要像铁道游击队员们一样,为民族,为人民不惜生命去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学问,要像孔子、孟子一样,孜孜不倦,做有思想的人。你们将来要成为国家栋梁,民族英雄,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做起。”立德、立功、立言,犹如三粒种子在汪海小小的心底里深深扎了根。
写血书参军
1950年,汪海年满10岁,已经是很懂事的大孩子了。那一年朝鲜半岛爆发内战,美国公然入侵朝鲜。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向世界宣称:“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中国人民既不受帝国主义的利诱,也不怕帝国主义的威胁!”
周恩来总理严正警告美国政府:“中国人民绝不容许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
美国认为新中国刚刚建立,战争创伤尚未恢复,不可能出兵援朝与美国作战。但是,中国政府应朝鲜人民政府的请求,迅速组建了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元帅的率领下毅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在朝鲜半岛,展开了一场正义之战。
当时,不时地从战场上传来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的英雄壮举,这些英雄人物常常萦绕在汪海的脑海里,激励着他。汪海常常对自己说:快快长大呀!
汪海没有赶上这场让中国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当美国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请求马上在停战协定书上签字,并由衷地说出“美国在一个没有打胜的停战书上签字,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时,汪海刚满13岁。那一年,汪海离开了生养他的微山湖畔,离开了朝夕相处的伙伴们,到青岛橡胶技工学校(青岛化工学院的前身)读书。3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汪海被分配到青岛橡胶六厂工作。
1960年,国家的形势很紧张,不仅处在经济调整时期,而且还是全国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开始。当时农村已是满目疮痍,需要大批有志青年修建家园,再加上蒋介石又蠢蠢欲动地要反攻大陆,这一系列因素都促使人民军队要从城市补充一批新鲜“血液”。那年,青岛市的征兵工作是从夏季开始的,机关、工厂、学校的年轻人纷纷响应,征兵工作在全市上下搞得热火朝天。
汪海听到征兵的消息,兴奋得几天几夜都没有睡好,十多年前大哥骑着枣红马,挎着驳壳枪的样子再次浮现在他的眼前。那时,由于自己年龄太小,不能跟随大哥去当兵,现在十几年过去,自己已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任何人都没有理由阻拦他从军报国了。
汪海第一个报了名。
汪海焦急地等待了两天之后,一向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突然找汪海谈话,内容很简单,工业战线同样需要像他这样的革新能手、技术标兵,经厂党委研究决定,对他的入伍申请不予考虑。听完书记的“宣布”后,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汪海犹如晴天霹雳,简直不敢相信书记的话是真的。他一时冲动地说道:“应征入伍、保卫祖国是我的权利和义务,厂里凭什么干涉?人一生就这么一次机遇,无论如何我都要当兵。”汪海说完,拔腿就走。
从车间出来,汪海直接来到了大哥家,本想请大哥出面给厂领导“递个话”,同意自己这并不过分的请求,但大哥却说:“当年我参加八路军的时候,有谁给我讲过情?你现在长大了,能不能了却你儿时的梦想就看你自己的决心。你在工厂干得不错,如果能到部队里锻炼几年,当然更好,但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努力。”
听完大哥这一番耐人寻味的话语,汪海思来想去,怎么都觉得自己的要求合情合理,于是他返回了工厂,刺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了“坚决要求参军,保卫伟大祖国”十二个大字的请愿书。血迹未干,汪海就拿着“血书”去找厂领导。领导们见他应征入伍的心情如此迫切,安慰他说,你的事我们一定研究一下,你先回去等着吧。公布光荣榜那天,汪海一连跑去看了几次,应征入伍的名单当中就是没他的名字,他心里“窝火”,直接闯到了厂党委办公室。
汪海一进门,发现厂党委办公室里聚集了好多人。厂领导和接兵的指导员以及好朋友小贾的父母,正在看他写的那张“血书”。还没等汪海说话,党委书记就对他说:“汪海同志,厂里同意你当兵的申请,顶替小贾的名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汪海有些摸不着头脑,自己按正常的手续参军,为什么要顶替别人的名额?
原来,一心想当兵的小贾已通过了体检,可由于他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坚决不同意儿子当兵,而唯一的方式就是找人代替,这才使汪海如愿以偿。汪海在经历了这样颇具“戏剧性”的变化之后穿上了戎装,加入了军人的行列。从此便开始了难忘的军旅生涯,也开始实现他儿时的“将军”梦想。
在汪海入伍的第二年,他当上了副班长。由于表现出色,他由炮兵班调到了指挥排,并被营部任命为指挥排侦察班长。或许是他天生对方向及坐标具有“灵性”的缘故,到侦察班后,汪海很快就掌握了勘察地形、目测距离、方位标识等基本知识,干起来是得心应手,他为所在营部的实战演习制定了一套非常成功的作战方案,受到了首长们的一致好评,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出色表现,他很快就被提升为指挥排长。
十年戎马生涯
1965年,恰巧是汪海当兵的第五个年头,这一年,也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战场上第二次较量的开始。15年前,在中国版图的北端,胸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标志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翻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一页;15年后,在中国版图的南端,一支军装上没有任何标识的队伍,悄悄渡过了中越边境的友谊关,经历了一场新的战争。
那是汪海永生难忘的一夜。当时,所在部队接到上级紧急通知:外出的干部、战士24小时内必须全部归队。人员到齐后,营房大门紧闭,不许任何人外出,清点物资装备,规定之外的个人用品全部打包签名统一保管。战士们以为是支边调防,或是北上保卫党中央,但到底要干什么谁也说不准。这时,部队接到上级指示:将领章、帽徽全部上缴。于是,战士们又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猜测,会不会是集体复员去军垦边疆?或者是去开发金矿、油田?就这样,他们在揣摸不定当中连夜出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将武器装备全部密封起来后,踏上了不知开往何方的列车。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战士们都坐在闷罐车里。火车徐徐开动后,师首长才逐级向下传达了此次行动的任务,并做了战前动员。动员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受军委的指派,命令这支队伍奔赴越南,援助那里的人民,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一听说要出国打仗,汪海就来了精神。因为从参军那天起,他就一直盼着能在战场上拼杀,真枪实弹,甚至血洒战场,这很符合他爱挑战的禀性。当时汪海真是激情难抑,想带领全排战士们高歌一曲,可车内不许大声喧哗,他只能用力握着自己的拳头,以此释放全身奔涌的激情。
到达友谊关后,部队在临时搭起的营房中休整,并在出关前最后一次给父母及亲朋好友写信,但绝不能暴露军事机密。在学习了简单的日常越语,熟悉了越南的地域风俗,了解了热带雨林的气候特征以及行军作战的注意事项后,他们便换上了不戴军衔的越南军装,通过友谊关踏上了异国的土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