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同室操戈:黄埔将帅战场争锋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800119
  • 作      者:
    郭胜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昔日同窗共读,曾为中华之崛起共奋斗,今朝兵戎相见,同室操戈只为信仰之争。
展开
内容介绍
  被中外军界誉为“中国西点”的黄埔军校,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条件下共同创建的军事政治学校。该校创建的最初阶段,不仅因其为两党培养造就了众多驰骋疆场、能征善战的将帅和治国、治党、治军的精英而闻名天下,并且为加快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发挥了强劲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说,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徐向前与李默庵:冯寿二遭遇战
  人物简介
  徐向前:原名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4年2月徐向前投笔从戎,前往上海参加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后又至广州参加复试,并被录取至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编在学生第一队。学习期间,参加了北伐战争和东征。1927年12月11日,参加广州起义,率第六联队同国民党反动军队作战。起义失败后撤离广州,在太和圩追上了教导团。随教导团等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任第十团党代表。1928年元旦,升任第四师参谋长,率部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6月,接任红四师师长。翌年受中央军委委派,到鄂豫边根据地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负责全师的军事指挥工作。当时全师共400余人。同年6月至10月,红三十一师粉碎了敌人的三次“会剿”,部队发展到700余人。1930年2月,党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特委,对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实行统一领导。而鄂豫边的红三十一师、豫东南的红三十二师和皖西的红三十三师,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徐向前任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师后,根据中央决定合编为红四军,徐向前任参谋长。相继指挥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尤其是双桥镇一战,歼敌第三十四师,俘师长岳维峻以下5000余人,取得空前大捷,红四军也发展到1.5万余人。1931年7月,升任红四军军长,全军2万余人。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辖第四、第二十五两个军,共3万余人。徐向前任总指挥。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指挥红四方面军先后发动了黄安战役、商(城)潢(川)战役、苏家埠战役和潢(川)光(山)战役。这四大战役共歼敌6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使鄂豫皖根据地的总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0多万,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红军总兵力达到4.5万人。1932年8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大规模“围剿”。红四方面军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奋战,但未能扭转被动局面。10月12日,根据鄂豫皖中央分局的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第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越过平汉路,向西转移。经过两个月艰苦转战,进入陕南川北地区,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组成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红军和地方武装。张国焘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任副主席。徐向前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1933年2月至6月,组织指挥红四方面军发起反“三路围攻”作战,歼敌2.4万余人,缴枪8000余支,使川陕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7月,红四方面军由4个师扩编为4个军,全军总人数由入川时的1.4万人增加到4.5万人。8月至10月,又先后指挥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和宣(汉)达(县)战役,歼敌近2万余人。至此,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1 5个师,共8万余人。1935年1月,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一起,率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师。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致使红四方面军和被迫随同南下的红一方面军第五、第九军团由南下时的8万余入减少到4万余人,10月8曰,部队到达陕北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随后,徐向前奉中央军委命令,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率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五、九、三十军从靖远附近西渡黄河,准备进取宁夏。11月8日,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并令渡过黄河的部队改称西路军,徐向前任总指挥。在徐向前的指挥下,西路军在敌强我弱、孤军奋战的情况下,英勇顽强地战斗了5个月,共歼灭国民党反动军队2.5万余人。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四方面军第四、三十一军及陕北红军一部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挺进山西,深入敌后开展抗自游击战,参与指挥粉碎日军“六路围攻”作战和粉碎日军“九路围攻”作战。这些战斗的胜利,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8年4月,徐向前奉命率由一二九师七六九团、一一五师六八九团和八路军第五支队等部队组成的“路东纵队”,由辽县进军冀南地区,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1939年6月,徐向前奉命离开冀南到山东工作。8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和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徐向前任第一纵队司令员和山东军政委员会委员,领导山东军民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1941年10月,与叶剑英等发起成立延安黄埔同学会,并当选为理事。1942年5月,党中央决定统一晋西北和陕甘宁两个地区的军事指挥,在延安设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3年3月,调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1947年8月,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领导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担负解放山西的任务。1948年3月至5月,指挥所部发起临汾战役,歼敌2万余人。5月,党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员。同时,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华北野战第一兵团,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总兵力6万余人。6月至7月,指挥第一兵团发起晋中战役,共歼敌10万余人,使太原陷于孤立。1949年3月,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委。8月,根据军委指示成立了太原前线司令部,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第十八、十九、二十共三个兵团及晋中军区部队、第一野战军第七军、第四野战军炮一师等部队,总兵力25万人发起太原战役,4月24日攻克太原,共歼敌13.8万余人。
  李默庵:字霖生。湖南长沙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党中将军衔。1923年12月南下广州,考入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24年9月,李默庵和陈明仁、袁朴等12人作为该校学生代表,面见蒋介石,要求到黄埔军校学习。11月,随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编在学生第六队,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时毕业。在黄埔军校学习时,李默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在军校政治部工作。8月,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包惠僧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党代表时,李默庵随同前往,任第三团党代表办公室少校干事。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初,升任第一军第二十师第二团党代表。蒋介石强迫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要么退出国民党和第一军,要么退出共产党。当时已经公开了身份的共产党员共有250多人退出了国民党和第一军,只有39人退出共产党,其中李默庵是第一个声明退出共产党的人。6月,蒋介石自兼会长的黄埔同学会成立,李默庵被任命为总务科科长。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一军第二十二师第六十五团第一营营长,转战鄂、赣、浙、苏等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先后担任第一军六十五团副团长、团长,参加龙潭战役和攻克徐州、蚌埠等战役。1928年4月,又参加蒋介石举行的第二期北伐,率第六十五团首先攻入济南城。北伐完成后,升任十一师三十一旅少将旅长。1929年,参加蒋冯(玉祥)、蒋唐(生智)战争。1930年4月,参加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中弹负伤。1931年,升任第十四军第十师中将师长。1932年7月,率部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围剿”。10月,蒋介石结束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后,把“围剿”的重点转移到中央苏区。李默庵的第十师又被调往江西,隶属陈诚的中路军,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11月,李济深、蔡廷锴、陈铭枢等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后,李默庵又奉蒋介石之命率第十师进入福建,隶属卫立煌的第五路军,参加围攻十九路军。“福建事变”被镇压后,第十师隶属蒋鼎文的东路军,又一次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1935年,李默庵升任驻闽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并仍兼第十师师长。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时,曾奉命率第十师参加围攻西安的军事行动。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李默庵正在庐山受训。7月12曰,被蒋介石任命为陆军第十四军中将军长,并仍兼第十师师长。7月15日,奉命率第十四军(辖第十、第八十三两个师)从河南信阳和湖北广水进军华北,参加对日军作战。10月参加忻口会战。在这次战役中,李默庵担任左翼兵团指挥官,指挥十四军的第十师、第八十三师和晋绥军的第七十一师及独立第八旅等部队,同日军血战十余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左翼兵团为国捐躯及负伤者亦达5000人左右。11月1日,奉命率部撤退,到赵城、洪洞休整补充。1938年7月,十四军扩编为第三十三军团,下辖十四、九十三两个军,李默庵升任军团长,奉命率所部开赴晋东南中条山区,利用山地有利地形,同日军开展游击战,历时年余。1939年秋,调到湖南祁阳,任军政部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主持实际工作,为国民党军队培训抗日游击战的军政干部。1940年初,改任湘鄂赣边区挺进军总司令,下辖第一、四、五、六共四个挺进纵队,并兼任湘鄂赣边区战地党政委员会主任委员。1941年底,奉派与英国军事代表团合作训练突击部队,并任陆军突击总队司令。1943年,升任三十二集团军中将总司令,下辖二十五、二十八两个军又两个突击纵队,隶属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在苏南、浙西地区参加对日作战,直到抗战胜利。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主持浙东地区的日军受降事宜。解放战争初期,李默庵仍任三十二集团宰总司令,驻防浙东地区。1946年6月,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被撤销,李默庵被调到江苏常州,接替汤恩伯任第一绥靖区中将司令官。7月,指挥第二十一、第二十五、第四十九、第六十五、第八十二5个整编师(相当于军)15个旅,约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发动进攻,参加反共内战。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等指挥下,奋起迎战,七战七捷,取得苏中战役的胜利,李默庵部被歼5万余人。此后,指挥第四、第二十一、第四十九等整编师,继续在苏中、苏北地区同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作战。1948年9月,被撤销第一绥靖区司令官职务,调任长沙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兼第十七绥靖区司令官,驻常德。同年夏,参加程潜、陈明仁等准备举行长沙起义的一些筹备工作,旋退出军政生涯,移居香港。1949年8月13日,李默庵和覃异之、潘裕昆、黄绍竑、龙云、贺耀祖、刘斐、刘建绪等44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在香港发表题为《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严斥蒋介石集团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投靠帝国主义,实行独裁统治的反动行径,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通电起义人员大多陆续到北京,李默庵仍留香港。1950年11月,举家移居南美洲的阿根廷。在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居住了13年。1964年秋,又移居美国。1984年6月,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在北京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后,徐向前当选为会长,李默庵、侯镜如等5人被选为副会长。积极从事联系港澳和海外黄埔校友,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
  冯寿二遭遇战
  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指挥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高昂的斗志,先后进行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共歼敌六万余人。随后又挥师东进,发起了麻城围困战。
  其实,就在麻城之战进行之际,从7月10日起,集结在平汉路沿线的敌中路军各纵队就已经开始向红四方面军发动了试探性攻击。陈继承的第二纵队率先出信阳,向东南进击罗山。罗山县委一面组织指挥县独立团顽强抵抗,一面将敌情火速报知张国焘。可一心要夺取麻城的张国焘,对此却置之不理。但由于罗山独立团寡不敌众,终于抵挡不住,陈继承轻轻松松地占领了罗山县城。
  轻易占领了罗山,使陈继承对这么容易到手的胜利产生了诸多怀疑:本来重兵压境,大敌当前,徐向前竟然去攻击麻城而对罗山置之不理,难道又是一个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圈套?为防万一,他下令部队停止前进。
  陈继承占领罗山之后,紧跟着采取行动的是集结在花园镇、孝感的卫立煌的第六纵队。蒋介石给卫立煌的命令是:首先向东进击黄安,而后策应陈继承的第二纵队、由豫南南下的张钫纵队进攻苏区中心七里坪。对于蒋介石的作战部署,卫立煌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该计划“与兵法不符”。在蒋系将领中,敢于直接给蒋介石的军事计划“进谏”的人并不多,但卫立煌算是一个。蒋介石也不是一个容易接受下级将领“进谏”的人,唯独对卫立煌,却能时常容忍甚至接纳。
  根据蒋介石的总体作战意图,卫立煌确定的进攻部署是:第一步,攻战七里坪南翼苏区重镇河口,立定脚跟,然后待机与陈继承、张钫两纵队会师七里坪。卫立煌这样部署的真正意图是:他认为对红军的“围剿”,其目的应该以消灭红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在于攻取一城一地。而根据这样的作战目的,只要留下黄安不取,就有可能吸引红军主力前来。与其到处寻找红军主力,不如以黄安为诱饵,吸引徐向前主动来攻,这样就可以造成各路纵队与红军主力决战的态势。卫立煌深知蒋介石存有忌妒下属之心,于是并不将此意图表明。但蒋介石的幕僚们苦思冥想之后,竟看出了卫立煌兵出河口的真正意图。蒋介石“复电照准”卫立煌进军河口的作战计划。7月下旬,卫立煌令李默庵的第十师为前锋,出花园镇向东攻击,步步为营地占领了苏区西缘的蔡店、夏店、长岭轩等地。
  陈继承、卫立煌两纵队的行动带动了潢、光地区的张钫第一纵队和武胜关前的马鸿逵第三纵队。7月下旬,敌人的四个纵队分别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向七里坪中心区谨慎地开始了攻击行动。
展开
目录
序言
一、徐向前与李默庵:冯寿二遭遇战
二、徐向前与黄杰:七里坪战斗
三、徐向前与陈继承:新集保卫战
四、徐向前与蒋伏生:枣阳新集战役
五、徐向前与胡宗南:漫川关战役
六、陈毅与戴之奇:宿北战役
七、陈毅与马励武:鲁南战役
八、陈毅与李仙洲:莱芜战役
九、陈毅与张灵甫:孟良崮战役
十、陈毅与段霖茂:沙土集战役
十一、陈毅与杜聿明:淮海战役
十二、聂荣臻与陈诚:第四次反“围剿”战役
十三、林彪与杜聿明:四平保卫战
十四、林彪与陈明仁:四平攻坚战
十五、林彪与范汉杰:锦州战役
十六、林彪与廖耀湘:辽西会战
十七、左权与丁德隆:山城堡战役
十八、陈赓与董钊:临浮战役
十九、陈赓与李铁军:豫西战役
二十、陈赓与邱行湘:洛阳战役
二十一、陈赓与黄维:淮海战役双堆集围歼战
二十二、罗瑞卿与罗厉戎:清风店战役
二十三、许光达与廖昂:清涧战役
二十四、许光达与刘戡:榆林战役
二十五、张宗逊与董钊:延安保卫战
二十六、张宗逊与钟松:沙家店战役
二十七、宋时轮与胡琏:上蔡阻击战
二十八、宋时轮与邱清泉:姚林岗阻击战
二十九、宋时轮与王耀武:济南战役
三十、宋时轮与李弥:淮海战役阻击战
三十一、程子华与侯镜如:塔山阻击战
三十二、程子华与宋希濂:宜沙战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