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高端访问.拾叁,15位站在改革前沿的经济智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808325
  • 作      者:
    余玮,吴志菲著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清晰解读从发展到科学发展的民族复兴路,冷静回顾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大跨越。
    《中国高端访问》系列由长期从事名人采访的余玮、吴志菲两位青年作家采写,内容涉及对政界、商界、科技界、文娱界等领域顶尖人物系列专访。《中国高端访问》系列收录的人物专访,视野宽阔,角度新颖,采集深入,材料丰富,细节动人,行文流畅。本书为其第13卷。
展开
作者简介
    余玮,原名新伟,笔名愚公,湖北赤壁人,中共党员,作家、诗人、资深记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新闻出版界有“红色传记作家”与“高端人物的解密者”之誉。先后毕业于黄石理工学院和湖北大学,曾供职新华通讯社、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华儿女报刊社等中央新闻单位。出版有《世纪小平》、《魅力陈云》、《敦厚朱德》和《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中南海大讲堂》、《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等45部(卷),在《人民日报》与《家庭》、《新华文摘》、《读者》等500多家媒体刊播或被转载各类作品4000多篇,并有作品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共计1500多万字。其中《敦厚朱德》被中宣部与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荣归——解密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被中国作协确定为2007年重点扶持作品。出席过2007年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展开
内容介绍
    蔡昉、胡鞍钢、温铁军、贺铿、王梦奎、张卓元、黄辅、薛暮桥……他们有的穿梭在决策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他们有的参与勾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路线图,他们都是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学智囊,他们都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马前卒”,他们都是出入红墙的高层谋士。他们的足迹与心迹尽在两位记者型作家的笔墨之。
展开
精彩书摘
    张卓元:参与勾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路线图
    清瘦高挑,温文尔雅,一如他的“稳健”风格。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在采访与几次交往中给记者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回答提问一丝不苟、有条有序,但不失亲切,好似他一身笔挺的着装——朴实、规整而庄重。
    如果张卓元走在大街上,或许没有人会注意到眼前这位朴素的老者,十多年来多次参与勾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亲历中国宏伟壮丽的改革事业进程中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出台背景;更没有人清楚他的不少经济理论已体现在中共党代会报告、中央全会相关决议、“五年计划(规划)”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中,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反映民生的声音。年届古稀的张卓元,思路异常清晰,但说话非常谨慎,字斟句酌,言近旨远。走近张卓元,我们好像是在解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进程的某一个环节。
    娓娓道来新表述中“一字之易”背后的民生
    公元2007年10月1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十七大隆重开幕。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长达64页的中共十七大长篇报告期间响起40次激荡人心的掌声。关系中国走向的这次会议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40次掌声,代表了7300多万中共党员的心声,更汇聚了13亿中国人民的音志。亲聆总书记讲话的张卓元喜悦地说,报告用史诗般的语言说出了中国老百姓的心里话。
    2006年12月的一天,正坐在沙发上的张卓元接到一个急促的电话,原来是中办秘书局打来的,通知他到中南海出席有关会议。
    这年12月11日上午,中南海怀仁堂,50多位官员、专家济济一堂,共商十七大报告的起草工作,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这天,中共十七大报告文件起草小组成立,张卓元成为起草小组社会经济组的一员。
    采访时,记者提出有关起草的细节及个人在起草中所做的工作,张卓元十分低调,频频摆手:“我们有纪律不能说,这个文件是全党的智慧,很难说是某一个人做了很多工作。整个报告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反复修改。其中有不少表述首次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并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展开
目录
张卓元:参与勾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路线图
娓娓道来新表述中“一字之易”背后的民生
解密中央文件起草内幕
解读中国战略白皮书
参与整理经济改革理论先驱最后的名篇
经济改革和发展中都要稳中求进
国务院机构改革上掬尽心智
温铁军:中国研究“三”问题专家奔波在田埂上
高含金量“一号文件”外的异类声音
跳出“三农”怪圈,破解“三农”难题
坐在田间地头与农民聊侃的高层智囊
高擎新乡村建设的改革试验之旗
胡鞍钢:穿梭在决策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
13亿中国人民是自己的最大靠山
研究发展的可持续性却忘了自己的可持续性
需要就是理由,就是发展空间
“鞍钢”是这样炼成的
目光从未离开普通民众
王梦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马前卒”
破译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穷秀才”不穷的志向
大展经纶当其时
战略眼光审视发展大略
“忙里偷闲”的诗联情怀
贺铿:以数字诠释人民中国
困境中赛跑的健将
情倾经济计量学
春风化雨桃李妍
为国识数乐无穷
经济计量学家眼中的小康概念
蔡昉:很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细述建设中国式反哺农业的时机与着力点
“文革”知青接到“天上掉下的馅饼”
从大学时代的“生吞活剥”到智囊机构的“行万里路”
农业保护政策的反对者终究成为农业经济学家
深层透视“人口红利”与“就业优先”
打“阵地战”的“穷人经济学家”很富足
陈淮:站在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沿
中生代圈内的老牌经济学家
新思路洞开小康新天地
金点子让国人开窍
建言献策为西部腾飞支招
董辅礽:“市场之匙”开启改革窍门
孙冶方点将步入中国的“智囊团”
奋勇当先为中国改革助跑
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接受马克思主义
琴瑟同奏美满和谐之曲
走在学术研究与参政议政之间
钟朋荣:甘当“政府高参”与“企业外脑”
一篇文章把他自社会底层提到红墙之内
“一步登天”后义无反顾地走出中南海而下另一个“海”
“钟投资”与“京城四少”的雅称之渊源
温和而通俗的表述背后那难得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学术研究与咨询策划两个战场上“两栖作战”
张维迎:中国企业经济学的“第一把手”
穷山旮旯里被一脚踢醒的梦中人闯进京城
牛津大学最“奢侈”最幸运的学生
完成从学者到经济学家的跨越
纵论中国企业“长寿经”
给“燕园变法”一个说法
樊纲:道破宏观经济天机
“名人鸣言”道破宏观经济天机
“右派子弟”·农村社员·经济情结
高强度、高浓缩的思想“炼狱”
以自己的特有“比较优势”静观世界
“奇谈怪论”为“中国问题”号脉
苏于轼:“择优分配”自己的一生
铁路工程专家触摸到“经济学的脊梁骨”
“经济学界鲁迅”深入浅出“布道传经”
以理性和良知关注中国改革进程的脚步
江南名门望族大家庭走出的“中国脊梁”
对时间“吝啬”的老头儿追求和传播快乐
于光远:活到老玩到老的杂家
“读高三的我,成了教高三生的小老师”
“我一生爱读书,曾是图书馆里的最小读者”
“我兑现了那个约定,却也留下了一些无法补救的憾事”
“我不仅仅要研究经济学,还要当杂家”
“并不觉得自己老了,我想做一个耄耋的年轻人”
“坐轮椅走天下的我,要活到老玩到老”
薛暮桥:在“牢狱大学”与“牛棚”接受过历练的经济学大家
薛夫人抱憾不能迎候悄悄来探视的总理
走出衰落的地主家庭之后走进“牢狱大学”
伪造履历而就教的大学老师没想到日后成了“牛棚”里的自学生
最初被视为“异端”的理论思想渐成高层决策的共识
陈翰笙:与“中共之父”李大钊有神交的“当代经济学家之父”
总理边切蛋糕边向经济学大师祝“茶寿”
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与“中共之父”李大钊的神交
“中国农村派”论证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性质
在列国“游学”后尽心尽力效劳祖国
淡泊明志的长者甘当义务家庭教员
附:我眼中的《中国高端访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