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百年五牛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78470
  • 作      者:
    梁由之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谨以《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献给广大含辛茹苦抚育孩子的中国家长。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个孩子也都希望自己成功,但是,要培养好孩子,家长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教育!中国孩子最想要什么,最喜欢的父母类型是哪些,最反感父母的做法是什么,最怕听到的几句话是什么?中国家长的几大烦心事又是什么,怎样解决……您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我们期望这本书能使您一册在手,教好孩子不犯愁;对症下药,轻松育儿不是梦!
展开
作者简介
  莫忌华,宁夏中卫人,中学高级教师,为顺德学科带头人、佛山市名教师。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对一线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和独特的认识。教学之余,致力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研究。《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家庭生命教育》等论文在报刊发表后,即被多家网站转载。2005年教育专著《谁教坏了孩子》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有多家报纸、杂志、网站进行连载、选载。2006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又以《反思中国教育》再版,使之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多次被《书摘》《畅销书摘》《素质教育》等杂志选载。受佛山电视台邀请,担任少儿节目《人小大件事》栏目的点评嘉宾。受邀进行的家庭教育讲座因针对性强、效果好而深得广大家长的欢迎。
展开
内容介绍
  《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以一个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跳出了诸如哈佛女孩,剑桥男孩所谓天才的精英培养模式,通过对二十多年教过的孩子的细致观察与思考,用聊天的方式讲述发生在我们周围一个个普通孩子身上的故事,详尽、细致地分析了各种不同性格,不同优缺点的孩子,并就家长与学校及孩子老师如何打交道,孩子是否跳级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案例及建议,为家长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家庭、学校联动的教育方案,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家庭教育常见的误区,以大量事实告诫广大家长“我们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超值期待,其情之切,其情之真,无偿付出的精神都是举世罕见的。其实,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整个社会文化、整个民族的问题,很复杂。满足过多、照顾过多、禁止过多、包办过多、期望过多都是负面的。现在很多家长追求孩子学业的成功,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但我觉得着眼于培养孩子完整、独立的人格和人性,让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具备了这些,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在轻松读完《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的同时,您会发现:原来,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更早、更大、更持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全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所有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前所未有地重视了起来。
  但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很高,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加大;另一方面却是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恰当,手段不科学,不符合孩子的教育、成长规律,有些教育行为甚至是非常错误的。因此,正视现实,直面困惑,提出对策,引领家长,是今天千万家庭的呼唤,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早期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开始
  我在进行教育讲座时,常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对孩子进行教育比较好?还有人问:早期家庭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也有不少家长提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等具体问题。在我进行的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家长有同样的困惑:45%的家长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80%的家长希望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得到帮助,50%以上的家长希望从教育理论上得到帮助,而几乎100%的家长希望有更加具体的教育案例,也好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在此我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早期家庭教育中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呈现给大家,希望这些案例能够对你的家庭教育作出些许贡献。
  一、家庭教育从早从玩耍开始
  我在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您认为什么时候对孩子进行教育比较好?回答“在妈妈肚子里”的占10%,“刚一出生”的占22%,“会说话时”的占55%,“没有想过”的占13%。由此可见,大多数家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甚至有许多家长竟然连想都没有想过。
  什么时候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是一个教育的时间起点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对孩子进行教育比较好?或者说教育的时间起点究竟在哪里呢?我的回答是:从现在,从你意识到的那一时刻开始,而且越早越好!
  有研究表明:人类的脑细胞数大约有160亿个之多,这个数目在一出生时就已固定,终其一生并不会再增加。但是,人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脑的重量、体积却会与支持它活动的血管及血液量一起,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地加多;细胞与细胞之间也会因外界刺激的日渐增多而不断地生成、发展,分化出许多神经纤维通路,用以应付日后更复杂的吸收。
  还有研究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性格,从出生到三岁就已经完成了60%,而且这三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六岁,脑细胞的组织完成了80%,在这时期若能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孩子进行音乐、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活动,他们就会有明显的进步。从六岁到八岁,这两年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
  可见,零岁到三岁,实为儿童智力与性格形成中的最重要的时期,假如不能把握这个时期,年龄愈长,启发、培养就会愈费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曾经轰动世界的“狼孩”事件也许大家都知道。
  1920年印度发现了两个与世隔绝、被狼养大的女孩。由于她们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其生活习性也和狼完全一样。在人们的悉心照料下,生活方面她们2年学会了站立,6年才学会了直立行走,7年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而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她们4年学会了6个单词,7年学会了45个单词,到17岁死去时,她们的智商仅相当于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此事件告诉我们:在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更具说服力则是为许多国家运用的音乐胎教。
  案例一:   澳大利亚堪培拉的产科大夫曾让35名孕妇,每天按时来医院  欣赏音乐,胎儿出生后,个个体格健壮。10年后有27名儿童获音乐奖。 4名儿童成为舞蹈演员,其他人成绩良好,无一人有不良行为。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从生命之初就不仅有了肉体,也同时有了精神,孩子是同时拥有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她提出:“生命的开始既  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儿教育也该从那一天就开始。”
  愿那些对此还没有清醒认识的家长或准备做家长的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培养出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
  但是必须注意,我这里说的是适当的教育,而不是掠夺式教育,如果不按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去进行早期教育,还不如不教育。
  案例二:   我有一个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一直都很出众,大学毕业后自己办了一家公司,事业上也很成功。做了父亲的他见儿子聪明活泼,就让妻子离职做起了全职太太,专门负责儿子的培养工作。  孩子也很争气,不到两岁竟然能够背诵几十首诗歌,认识上百个汉字。两口子为儿子感到骄傲,逢人必夸,并经常让儿子当众表演,孩子的表演常常得到亲友的称赞。可是孩子到了四岁以后一切都变了,只要让他认字,他马上就流露出反感的情绪,不但新教的字  不肯读,就连以前会认的字也说认不得了。他们两口子也搞不清儿子是真的忘了,还是拒绝认字。孩子明显表现出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一直到孩子上学,孩子的学习主动性都很差,成绩自然也不是很理想。更主要的是孩子已经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没有一点求知的欲  望。  我的这位学生曾非常后悔地对我说:“如果当时不是强迫孩子认过多的字,而是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孩子今天一定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事情一旦发生就没有如果了。违背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相反,如果按孩子年龄特点,在玩耍中进行教育,效果则大不一样。
  案例三:   我有个朋友,他们兄弟五人,在各自的事业上却取了成功。我很好奇地问他:“你们兄弟个个这么成功,父母是怎么培养你们的?  尤其是你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
  没想到他的回答简单极了,他说:“我父母都是农民,没多少文化,也没什么教育理论,他们教育我们就是:开开心心玩耍,踏踏实实做事。要说童年怎么过的,就是玩耍和干活。有空闲了就和小伙伴们玩耍,玩完了再回家干活。可别说,也许是小时候的玩耍和干活锻炼了我们,也培养了我们和人相处的能力。”
  我有点失望,答案似乎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是,一次和他父母的巧遇,却让我明白了他们早期家庭教育的秘密。
  我朋友在乡下有个农庄。一次周末,我们相约到他的农庄去玩。当我们到了的时候,正好遇见他的父亲和四个小朋友玩“抓特务”的游戏,几个孩子用绳子“捆绑”了老头,正摆开了架势进行“审问”呢!见我们来了,老爷子让孩子们结束游戏准备招待客人,孩子们立即停止了嬉闹,个个向我们问好,并欢快地散去。等我们到客厅落座后,几个孩子又在爷爷奶奶的带领下,把茶水和水果端到了我们跟前。
  抓住这个机会,我就向老爷子发问:  “这么多孩子,都是你的孙子吧?”
  “是,有孙子,也有外孙,大的上学去了还没有回来。”老爷子回答得很干脆。  “他们不上幼儿园吗?”
  “以前上,现在不上。他们觉得在家里玩得更好,学的东西比幼儿园多,还开心。”  “谁教他们的?”
  “我和老伴,我们是儿童团长。”
  “你们是怎么教他们的?”
  “也没什么方法,就是让他们玩,自己也和他们一起玩。玩够了,再让他们看画报,讲故事,帮忙干活。”
  “不教他们认字、算题?”
  “这么大的孩子教那些有啥用?等他们上学了老师会教的。”
  “你的儿子也都是这么教出来的?”
  “对,都这样。”老爷子见我不满足又补充说:“让孩子们玩耍,在玩耍中教一些东西……”
  从那以后,我就反复地思考“让孩子们玩耍,在玩耍中教一些东西”  这句话,思考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个方向无疑是对的,但教育的方法似乎不那么正确。
  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去玩,而是整天让孩子识字、背诗、学英语。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样教给孩子的无非是一些死的知识,而不是智能。智能可以伴随孩子一生,但知识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然而,智能的获得绝不是认几个字、算几道题、读几句英语所能做到的。它必须是孩子在与伙伴们的玩耍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一点一点地学习、一点一点地积累才能得到的。但是很多的家长似乎不明白这一点,在对待孩子的玩耍和学习上,往往选择了后者,而不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但是,当你看了上述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后,应该有所领悟。
  我自己觉得:对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既要从早开始,又要讲究方法,在玩耍中教育,要比坐下来教育好得多。所以,家庭教育要从早,从玩耍开始。
  四、如何面对磨蹭、迟缓的孩子
  一天,我在散步时碰到了楼下的邻居。他风风火火地跟我打招呼,都过去十来米了,他又风风火火地叫住我,他说:“我是急性子,但我家明明却是天生的慢性子,做任何事情都很迟缓。为此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但就是改不了,我很烦,你说我怎么做才能让他快起来?”
  对于急性子家长来说,摊上一个磨蹭、行动迟缓的孩子确实是件烦心的事。但是烦也没用,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面对现实、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孩子一点点地快起来。
  要想让孩子快起来,不妨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利用孩子爱听表扬、想成功的特点,把比赛、竞争引入日常生活中,多用激励、成功教育。比如:和孩子比谁穿衣服快,谁先洗完脸,谁先吃完饭,谁先到达目的地等,这样就能刺激孩子,养成快速利索的好习惯。
  当然,让孩子增加计时性活动、加强专时专用,进行一些计时阅读、计时记忆、计时问答、计时劳动等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有时候,也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教育。比如,家长和孩子说好外出参观游乐园、动物园,但如果孩子在多长时间内穿不好衣服、准备不好外出的事情,就取消外出。在走路、参观的时候,家长也提醒孩子如果他磨蹭,以后就不再带他外出等方法,对纠正孩子磨蹭也有较好的效果。
  有时候,有些孩子做事比较慢,是因为孩子做起事来过于精细所致,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他都会注意到。这本是一个优点,但太精细了难免磨蹭。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指导孩子,学会抓整体,学会取舍,学会抓大放小。这样孩子不但做事的速度快了、效率高了,而且还有成就感。
  当然,如果上述方法你都尝试过了却还不能纠正的时候,你就得接受现实,不要再为此事烦恼,要换个角度去思考。
  比起利索、敏捷的孩子来说,磨蹭、迟缓的孩子是显得弱了些。但是你要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人以某方面缺点的时候,在别的方面肯定给得多。再说了,行动迟缓并不意味着智力差、不能成就大事业。人要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志力的强弱和做事是否踏实。一般来说,行动迟缓的孩子,他们顽强的意志力和踏实的做事态度是别的孩子不能比的,这也很可能成就他们作出大的成就。
  案例: 爱因斯坦小时候既不活泼,也不利索,3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直到9岁他讲话还不流畅,而且由于他举止缓慢,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让这位老师没有想到的是,日后的爱因斯坦竟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并因为“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前面说的天生的慢性子,有些孩子做别的事情都还不错,但是一学习起来就很慢,一点点作业好久才能完成,怎么催促他都快不起来。这种情况,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
  1.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精力不集中
  有的孩子常常一边学习一边玩耍,一边听歌一边看书,或一边做作业一边看漫画一边想心事。这样学习起来自然就很慢,也没有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从培养孩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入手,让孩子做事的时候一样一样地来,看书就看书、吃饭就吃饭、听歌就听歌,养成孩子专心做事、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当孩子专心的习惯养成以后,学习起来自然就不磨蹭了。
  2.学习有困难,对学习不感兴趣
  有的孩子学习起来磨蹭,是因为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全,学习起来有困难,故对学习不感兴趣所致。由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家长,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是疲疲沓沓、能拖就拖。也有的孩子,学习时遇到难题不会“绕道走”、死钻牛角尖,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一两个难题上面,因而影响了进度,表现得磨蹭、低效。比如,有的孩子考试考不好,不是好多题不会,可能就是中间的一道题不会就卡到那里了,结果浪费了时间,后面会做的也没时间做。得不上高分,反过来又影响孩子的心理,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孩子轻松学习,然后乘胜追击,激励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且家长要教育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由易到难,遇到棘手的问题先跳过去,等别的事做完了,再回头解决这个难题。当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方法得当了,他学习起来自然就不磨蹭了。
  3.与家长消极对抗
  有些孩子学习起来磨蹭,是为了对抗家长。现在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很少给孩子空闲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一件任务完成了,另一件任务又来了。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做完了额外作业,还要练琴、画画,反正不能闲着。于是孩子便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反正做得越快,任务也就越多。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应该反省自己,然后和孩子沟通,将让孩子学习多长时间改为学习多少东西、完成多少任务(注意不要太多)。只要孩子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做得越快,家长给他玩的时间也越多。这样不但可以克服孩子学习总是磨蹭的坏习惯,还培养了孩子高效学习的好习惯。
  以上几点,对纠正孩子行动迟缓、学习磨蹭有一定效果,家长不妨一试。
  九、如何面对马虎粗心的孩子
  我在进行教育讲座时,常有家长提问:“我的孩子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就是马虎、粗心,做事常常丢三落四。学习也一样,经常把3看成8,把‘+看成‘÷,当你给他指出来时,他会毫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本来会做的……”
  马虎粗心是人类性格中的一个缺点。无论成人或孩子,因为马虎粗心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件很多。所以要在儿童时期纠正孩子马虎粗心的缺点,不要使其成为习惯。
  要纠正孩子马虎粗心的习惯,首先要找出他们马虎粗心的原因。一般来说,马虎粗心的孩子开朗、心宽、不计较。这是他们性格中的优点,应该加以肯定、保护,但是他们的马虎粗心往往又是缺乏责任心造成的。所以对马虎粗心的孩子,要以责任心培养为主,当他们的责任心增强了,自然就不马虎、不粗心了。除此之外,生活习惯、学习环境太热闹,孩子安静不下来,或作业太多,为了赶进度也会出现马虎粗心的现象。
  要纠正孩子的马虎粗心,有以下几种办法可以尝试:
  1.从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做起 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孩子的房里一团糟,鞋子东一只西一只,他的作业往往字迹潦草、页面不整,做事丢三落四、凭兴致所至,观察没有顺序、思考缺乏条理,那么他已经表现出典型的马虎粗心的特点。因此,从生活中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减少孩子的马虎粗心问题。
  常用方法是:让孩子整理自己的衣橱、抽屉和房间,培养孩子仔细、有条理的习惯;让孩子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复习进度,培养孩子有计划、有顺序的习惯;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来改变他的个性。天长日久孩子的马虎粗心就会渐渐减少。
  2.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起 孩子的马虎粗心,最根本原因是缺乏责任心所致。一个有很强责任心的人(也包括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马虎、不可能粗心。所以要纠正孩子马虎粗心的习惯,首先要从责任心的培养做起。有了责任心,他自然能够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从而避免马虎。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凡事父母包办得太多、关照得太多、提醒得太多,从而导致孩子责任心的减弱,养成了马虎粗心的习惯。所以家长们应少一些包办、少一些关照、少一些提醒,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时候家长要狠得下心来,让孩子吃苦头、受惩罚。
  比如,上学前让孩子自己整理该拿的东西,如果他忘了,你也不要给他主动送去,而要让他受批评、受教育。再比如,孩子外出之前,让孩子自己准备外出所带的食品和衣物。家长只做适当的提醒和指导,不要大包大揽,也不要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加于孩子,等他少带了食品,少带了衣物,或落下别的什么东西,在外吃了苦头的时候,他自然会吸取教训,责任心自然而然会加强。等下一次外出的时候,他肯定不会粗心,肯定不会丢三落四了。
  3.从家庭环境和家长自身找原因
  对于学习粗心的孩子,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把电视声音开得过大,也不要打麻将或打牌。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极易受到干扰的,你的这些做法让孩子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一心二用、马虎粗心的坏习惯。
  有些粗心的孩子,他们在做作业时不专心,做完作业后也不检查,因为他们习惯于父母帮助检查。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检查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另外,不要为了粗心打孩子,许多家长都打过孩子,可是打的效果到底怎样呢?表面上看,打孩子会使他们较快认识到错误,挨打时候孩子就告饶:“我不敢了……”可是过了两天还是老样子。
  家长也不要为了让孩子克服粗心,老是提醒他别粗心。有时候,家长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不要粗心,其实是在强化他的粗心啊,
  孩子甚至会因此沮丧自责。如果我们反过来做,在他粗心的时候不指责他,然后在他偶尔不粗心的时候马上表扬他,强调他的细心,这样慢慢地他就会向着细心方向发展了。
  4.从孩子的作业量中找原因
  有时候孩子功课太多,紧追慢赶,往往就丢三落四,忙中出错,表现出马虎粗心。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和老师交流,适当减少孩子作业量,以少而精的练习,克服因为赶时间的忙中出错。
  当然有时孩子的作业量也不大,但他老是因为念着看电视、玩电脑或是与小朋友去玩而马马虎虎匆忙应付,等大人检查的时候却错了一大半。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首先断了孩子玩耍的念头,让他静下心来学习,这样就能避免学习时的马虎粗心。当然,更好的办法是把规定学习时间改为规定学习效果。我不管你用多长时间,只要你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我要求的学习任务(一定要符合实际,不可随意加减),你就去看电视或者玩耍,否则一切免谈。这样做不但可以克服孩子学习中马虎粗心的坏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养成高效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且对他以后的做事风格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以上四点,是我作为家长和老师的一些粗浅体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马虎粗心的毛病,家长们不妨试试看。我深信,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法,只要孩子有决心改掉这一毛病,总有一天,马虎粗心会离开我们的孩子。
  十一、如何面对偏科的孩子
  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语文学得好,尤其是作文写得很好,常被老师当范文读,但数学却很一般,排在了班里的后面,应该怎么纠正?”或者问:“我孩子理科成绩很好,但文科成绩较差,应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反映出家长对孩子偏科的普遍担忧。有人对小学生偏科现象做过调查,发现有21%的小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从我本人掌握的情况看,到了高中,约80%的学生偏科。这本是正常现象,而且高中到了高二也要进行文理分科。但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如果孩子过早出现偏科现象,就应该重视了。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毕竟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这时就出现偏科,会使基础不牢,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影响巨大,而且还会影响升学考试这一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偏科现象,家长应当及时了解并加以纠正。
  要纠正偏科,首先要搞清引起孩子偏科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我个人分析,孩子偏科主要有下列三大原因。
  1.教师问题
  我发现,孩子的偏科问题,受教师影响较大。孩子偏爱的科目,往往是由于喜爱该科任教师所致。孩子偏爱某一个教师,就能提高该科的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而久之,该科的学习成绩下降,成绩下降又导致孩子丧失对这一科目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某个孩子不喜欢语文,喜欢数学,原因是语文老师总是批评他、苛求他,于是他对语文越来越没兴趣了。但数学老师则不然,他有一点进步,老师就给他鼓励和表扬,于是他越学越有劲。这样一来,语文就成了孩子的“弱科”,数学则成了孩子的“强科”。
  再比如,孩子喜欢学物理不喜欢学化学,是因为物理老师知识面广,讲课条理清楚、风趣幽默,对学生又好,孩子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而化学老师常常照本宣科,不生动、没有吸引力,对学生不够亲近。因此,造成了孩子喜欢学物理不喜欢学化学的偏科现象。
  2.孩子自身原因
  孩子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等),也是造成孩子偏科的原因。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不感兴趣的学科。孩子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学习动力,便能积极主动地去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有兴趣,孩子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这样就使得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3.家庭影响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不同家庭的特殊文化氛围、家长爱好以及家长职业等因素也会诱发孩子偏科。
  我发现,家长爱好文娱的,家庭艺术氛围就比较浓厚,孩子受家庭影响也往往偏爱文娱;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的,孩子也偏爱体育。我还发现周围教师的子女,家长是语文教师的孩子爱学语文,语文成绩好;家长是数学教师的孩子爱学数学,数学成绩好。当然,这也可能与及时的课外辅导和遗传基因有关系。
  找出了孩子偏科的原因后,纠正偏科就该从根源上着手解决。大致方法如下:
  1.对于老师原因引起的偏科 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给孩子讲清偏科的危害;要让孩子理解老师、接纳老师,消除对老师的隔阂和抗拒心理;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老师,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放松或放弃某一科的学习,是极端愚蠢的行为,最终受害、后悔的永远是自己。
  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和老师沟通,诚恳地说出孩子偏科的原因,恳请老师对孩子进行鼓励和帮助。
  如果这两方面工作都做到了,孩子因为不喜欢老师而引起的偏科一般都会得到纠正。但多数情况是:家长只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和老师沟通觉得不好开口。这样得不到老师的配合,效果自然不大。所以,为了你的孩子,不管你觉得多么困难,你都要去做。更何况大多数老师都是通情达理的,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都会采纳、积极配合。
  当然也不排除有极少数素质不高的老师,他们只要一听到家长的建议,就觉得是孩子和家长不好,不但不改进自己,反而会做出一些伤害孩子情感的事情。如果真的不幸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得站出来保护孩子,要求转班或转学。这样你的孩子才不会因为老师的问题而被耽误。
  2.因为兴趣、爱好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偏科是因为自己兴趣、爱好所致,或是对于某一科目确实存在学习困难,而失去兴趣所致,
  那么,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学好优势科目,通过优势科目,树立信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学好其他科目的能力,进而逐渐提高对其他科目的兴趣,并逐渐加大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投入;也可以从相关学科中找出突破点,进而带动弱势学科成绩的提高,纠正偏科。
  另一方面,家长要正视与肯定孩子在弱势科目上的点滴进步(如课堂发言,读书笔记等),引导孩子主动去接触弱势学科,加强对弱势学科的学习。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偏科是暂时性的,偏科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必要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该科目的辅导。如果家长不能辅导的,则有必要请科任老师进行辅导。如果老师没有空闲,就要请家教。但在请家教时应该注意,最多请一到两科,如果门门都请,则没有意义。而且以每周两到三次为限。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
  这里我还要提醒的是:家长在纠正孩子偏科倾向时,落脚点一定要放在促使孩子素质全面发展上,在抓“弱科”的同时,还应帮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强科”优势。既要补“弱科”之短,又要扬“强科”之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全面提高。千万不能“矫枉过正”,否则出现“弱科变强科,强科变弱科”的现象,孩子还是不能全面发展。
  3.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是因为家庭环境影响造成的偏科,家长应注意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大人这样是为了工作需要,自己当年在中小学学习时,各科还是均衡发展的,并不存在某科强某科弱的现象。家长要打消孩子因为怀疑遗传影响而偏科的疑虑,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更有信心。
  在这里,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千万不要讲“数学这门课就是不好学,当年我就是学不懂”,或者说“语文学起来太没劲,作文就是不好写”之类的话。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说这样的话,就是给孩子进行偏科的心理认同教育,就等于说偏科没法纠正,孩子的偏科就真的纠正不了了。
  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出现某科作业较慢,错误较多,马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现。这时家长就要注意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该科学习的课堂情况,防止出现实质性偏科。
  以上三点,是防止、纠正孩子偏科的最常用方法。而当你将这些方法都试过却还不能纠正孩子偏科的话,我们则可以换个角度,以“偏科理论”(我自己的理论)来看待偏科。
  那么什么是“偏科理论”呢?“偏科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孩子偏科非常正常、没有错误,因为每个人的爱好、特长都不一样。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擅长的方面,也有不喜欢、不擅长的方面。
  比如说,某个孩子在数理方面有超人之处,但在文史方面就明显不足;有的孩子在体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文化课方面却明显不如常人,这些本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就该扬长避短、培养优势才对。但是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要求孩子门门功课都要好、都要优的极其错误的教育观,不光影响了家长的思想,还加重了孩子 的负担,更可恶的是抹杀了部分孩子的特长,甚至扼杀了许多天才。
  我们知道郭沫若上中学时是个偏科的学生,可后来他成了伟大的学者和诗人;钱钟书的理科成绩很糟糕,可后来他成了中外有名的大学者;琼瑶、张爱玲偏科,后来她们都成了大作家;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小时候算术总不及格;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上中学时物理和数学成绩都不好……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说那是过去,那是外国,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评价机制不同,那我们就说说现在。作家韩寒读书时偏科很厉害,现在却成了知名作家;郑渊洁的儿子连中学都没上过,凭着自学电脑,成了IT行业的重量级人物……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觉得家长应该以独特的眼光去对待孩子,不要强求。有时候角度变了,你也轻松,孩子也轻松,不要苛求孩子门门功课都要好、都要优,按孩子自身的特长去发展,也许会培养出一个专家呢。
  第四章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中学学业
  中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人生之路的重要转折点。从小学到中学,孩子面临着身体发育和课程加重的双重挑战,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就成为摆在广大家长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成绩下降莫慌乱 我在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针对上中学后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学习压力设计了相关的问题。统计显示:有 85%的学生感到从小学到中学后,一下子学习压力大了许多,成绩也比小学有所下降。有63%的家长对上中学后孩子成绩下降感到担心和焦虑。
  其实,上中学后考试成绩下降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在小学期间,孩子课程少,内容简单,考试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其他的科目则以等级划分。孩子每次考试往往是90分以上或者满分。但是上中学后,随着科目的增多,随着学
  科内容的增加和考试题目难度的增大,除极少数学生还能够继续保持高分外,绝大多数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会下降。对这种现象,学生本人和家长大可不必担心、慌乱。
  有部分学生家长反映,在小学阶段孩子一直是班级的前几名,但到了中学后,怎么努力都是10名以后甚至更后。他们比较着急,时常问:要不要请家教补课?对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觉得是家长的心态不好。在小学阶段,课程简单,孩子少,比较的范围小,上中学了,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个个都是选拔出来的,个个都是原来班级的前几名,现在将这些孩子放到一起排队,总得有人在前有人在后吧。再说了,可能第1名和第30名的差距也就那么十几分,我们何必在乎这个排名呢?
  现在有好多家长,每次考试都要求孩子必须在前几名,一旦孩子成绩下降就紧张得不得了,要么骂孩子、要么找老师、要么请家教……这样做的后果不是为了孩子的进步,而是在害孩子,在无情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啊。我这里有正反两个案例,不妨让大家参考。
  案例一:小辉进步
  在小学,小辉一直是班里的前3名,为此小辉和爸爸妈妈都很开心。但是上了初中以后小辉的成绩就没那么好了。几次测验都是中等偏下,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上进心很强的他为了取得好成绩暗下决心,暗暗努力,但在如此努力后的一次的测验中他的成绩还是排在了后面。
  他开始疑惑了,也有些灰心,为什么自己怎么努力都考不过别人?是不是自己变笨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没有立即安慰他,也没有指责他,更没说“你还不是很用功”之类的话。爸爸让他把试卷拿来分析,到底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并和他一个  一个地将错题分析了一遍,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搞明白了没有,假如以后再考类似的题目,他还会不会出错?然后让他去睡觉,却没有回答他的疑惑。
  第二天放学,爸爸将小辉叫到跟前说:“我和你妈妈仔细地回忆了你的成长经历,爸爸妈妈觉得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点也不笨,但也不属于那种天才型的孩子。我今天还到学校向你的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和我们的看法一样。而且老师还说,第1名和最后1名的差距也就十来分,并不能说明成绩差的就笨一些。老师还说,他发现你有上进心而且意志品质坚强,这样的学生最终能够取得好成绩。”爸爸还和他说:“咱不要老和别人比,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地努力了,把过去不懂的搞明白了,就是进步,咱又何必在乎那个名次呢?而且人活着不光是为了考试成绩,也还要会办事,会和人相处,你在这些方面都有优势,不管怎样爸爸妈妈始终觉得你是好样的!”
  以后的日子里,小辉按爸爸妈妈说的,只管踏踏实实地学习,不在乎别人的成绩。学习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深得老师、同学的喜欢,第二学期就当了班干部,而且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之后他一直是班级的优秀干部,并以优异的成绩上了高中。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某名牌大学,并活跃在大学的校园里。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都特别感慨,特别感谢自己的父母……
  案例:小娟退学
  和小辉一样,在小学小娟也是班上成绩前几名的学生,然而上了初中后她的几次测验成绩却是中等偏下。为了取得好成绩她也暗下决心,暗暗努力,但在此后进行的测验中她的成绩仍然排在了后面。
  她也疑惑了,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不幸的是,她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和鼓励。不仅如此,妈妈还骂她不用心,学习不好对不起妈妈,又骂她笨,说怎么养了这么一个不给自己争气的女儿。而她的爸爸则说:“女孩子学习就是不行,我们上学那时候,在小学都是女生成绩好,到了中学女生就不行了,这不,规律验证了吧……”
  就这样,本来已经很困惑的她对自己更没信心了,但又怕考不好会遭受爸爸的奚落、妈妈的责骂,所以每次考试前她都矛盾重重、很难入睡。由于睡不好觉,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一些平时很熟的题目在考试的时候她也做不出来,脑子一片空白。这样反复下去,她一听说考试就恐惧,再后来连正常的学习也不能进行,不得不退学回家。
  这样的结果做父母的有没有责任呢?广大的家长们,我们在看完以上两个例子时是否可以得到某些启示呢?
  六、看综合素质,别让成绩迷了眼
  一次我进行教育讲座后一位家长向我诉苦:“自从孩子出生后,我就一直没有轻松过。孩子上幼儿园时,我怕她不习惯,怕她吃不饱,怕别的小朋友欺侮她;上学后,又因为她不争气,学习成绩不好,没有拿过第一,我们又担心她将来考不上好学校,不能有一份好的工作……”
  这位母亲显然陷入了不看综合素质,片面追求成绩的泥潭。是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于以学习为重要任务的学生来说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我们国家目前这种“以成绩论一切”的现实面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没有好成绩就不能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没有优越的生活……正因如此,学校、家长都拼命地抓学习、抓应试、抓成绩。
  我个人认为,学习成绩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确实具有重要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出孩子综合素质的高低。但是,决定人生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孩子身上是否具备坚定的品质,是否有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与人交往能力的高低,而非单纯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高低,只说明这个孩子在学习期间对所学课程、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绝不能代表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部。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书呆子”,一旦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不再用学校的考试方式考核他的时候,他原来的优势也就一点也不存在了。
  案例一: 我曾经教过小A、小B兄弟俩,他们因为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是大家公认的“尖子生”。但由于他们只会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又是大家公认的“书呆子”。高中毕业时,兄弟俩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和上海的名牌大学,成了大家羡慕、学习的对象。在他们上大学期间,我和几位老师因去北京学习,受学校委托,我们专程去了一趟他的学校———中国人最向往的大学之一,看望我们学校引以为傲的高材生小A。
  见到中学老师来看自己,小A自然很高兴。但是在与之交谈、吃饭的过程中,我们吃惊地发现:我们引以为傲的高材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还不及正常的中学生!我们几个老师感到深深的悲哀和不安,这样的学生以后怎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几年过去了,兄弟俩都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但听说他们在单位的表现,远没有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出色。还听说弟弟小B因为和单位领导、同事处不来,心理压力太大得了“强迫症”在家休养。看到儿子现在的状况,他那曾因儿子而倍感骄傲的父母,后悔得捶胸顿足。他们深深感到,因为自己太在意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他们害了儿子……
  此事虽然是个个案,但由此反映的道理却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光会学习而综合素质差的“书呆子”,最终是会被社会抛弃的。相反,那些在校期间成绩平平但富于创新精神、敢想敢干、人际关系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成了工作中的佼佼者。
  ……
  说到此,我就想起了现在的一些家长对好成绩、高分数的狂热追求。孩子已经是第五名了,家长却还不满足,还要孩子次次考试都得第一;已经90多分了,家长也不满足,还要孩子次次考试都得100分。很多家长问孩子的话是:“有没有考试,得了多少分,有没有排第一?”他们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了,而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和孩子的综合素质则漠不关心。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读博士,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就给孩子加码,希望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能远远地超越同龄人。他们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学习无关的事,一概视为“不务正业”“没用”,孩子的休息、锻炼、娱乐时间被一挤再挤,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外,家长还要给孩子布置课外练习、上辅导班、请家教。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提高学习成绩,上重点、考名牌大学。至于其他,比如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性的培养,一切都等考上大学后再说吧。
  但是,这样做恰恰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孩子的成长原则。这样的孩子能不能取得优异成绩还很难说,就算取得了,无论成绩再怎么优秀,这样的孩子在人格上、在综合素质上都是有缺陷的。而且,因为我们太在乎孩子的成绩,就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本来能够考好的也考砸了,本来能够得到的好成绩也得不到了。我曾有个学生,在班上成绩常居第10名左右,这样的排名在我们学校,按正常情况考取重点大学有绝对把握,上名牌大学也很有希望。但他的父母整天唠唠叨叨,说这样的成绩考名牌大学怎么可以?他们想激励孩子,可是孩子因为压力太大,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得不休学治疗……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身边还少吗?我们因为一味追求孩子的好成绩,结果孩子反而连一般成绩都得不到。更紧要的是因为我们只追求好成绩,忽视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够仅仅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成绩单上。孩子学习成绩好当然是好事,当然要肯定、要鼓励,可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我们更应该鼓励,要找出孩子的长处,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千万不要只盯着考试成绩不放,千万不要因为成绩的问题让自己烦恼、让孩子烦恼。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角度思考,对孩子、对自己都将是莫大的幸事。
展开
目录
序言
上篇
第一章 早期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开始
一、家庭教育从早从玩耍开始
二、家庭教育从亲情培养开始
三、家庭教育从性别认定开始
四、家庭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五、家庭教育从品质培养开始
六、家庭教育从才能发现开始

第二章 早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个如何面对
一、如何面对胆小怕羞的孩子
二、如何面对任性倔强的孩子
三、如何面对活泼机灵的孩子
四、如何面对磨蹭迟缓的孩子
五、如何面对爱看电视的孩子
六、如何面对成绩波动大的孩子
七、如何面对爱说谎的孩子
八、如何面对多动贪玩的孩子
九、如何面对马虎粗心的孩子
十、如何面对经常闯祸的孩子
十一、如何面对偏科的孩子
十二、如何面对追星的孩子

第三章 如何和孩子一起度过快乐的童年
一、呵护孩子成长中的天真
二、多让孩子动手做事
三、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
四、正确看待孩子的玩耍和特长班
五、有关家庭作业的几个建议

第四章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中学学业
一、成绩下降莫慌乱
二、正常交往莫阻拦
三、孩子隐私要保护
四、网络危险也重要
五、直面性问题,解除性神秘
六、看综合素质,别让成绩迷了眼

第五章 认识孩子、理解孩子
一、孩子最想要什么
二、孩子最喜欢的父母类型
三、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几种做法
四、孩子最怕听的几句话
五、批评孩子时要注意的几种技巧

第六章 认识自己、当好表率
一、自己是怎样的家长
二、中国家长的几大烦心事
三、让家长失去威信的几种行为
四、家庭教育中的几大误区
五、家庭教育中的几个不要

下篇
第七章 误区与启迪——失败、成功细细数
一、笨孩子的产生过程
二、跳级跳出的遗憾
三、棍棒之下出逆子
四、望子成龙的挽歌
五、都是金钱惹的祸
六、一个在读博士的成长之路
七、两个高考状元的产生过程
八、单亲家庭的教子良方
九、一个家长和几间学校的故事
十、一个好母亲胜过100个教师

第八章 观察与思考——案例背后的原因
一、家长的职责是什么
二、爸爸为什么比不过香港歌星
三、凭什么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未竞理想
四、小乖乖如何成了小囚犯
五、爱心为何结出了苦果子
六、神童的消失说明了什么
七、会做事与会学习哪个更加重要
八、能干父母为何养不出优秀儿女
九、宽厚父母为何养了个混账儿子
十、普通家庭的孩子为何更易成才

第九章 多彩的社会——多彩的教育
一、善与恶的教育都应该有
二、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应同时存在
三、苦难教育与激励教育不可缺少
四、教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五、教孩子学会表现、学会争取、学会理解、学会包容
六、教孩子学会感谢、学会道歉、学会独立、学会互助

第十章 家庭生命教育——一个严峻的现实
一、家庭生命教育的定义及现状
二、怎样进行家庭生命教育

第十一章 权威与民主——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难题
一、父为子纲的年代已经过去
二、平等对话是家庭教育新趋势
三、权威与民主——一组难解的习题
四、建立朋友关系——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第十二章 反省自己——家长要补的功课
一、为什么反省——因为现实太残酷
二、反省什么——从认识到方法,从目标到结果
三、反省之后怎么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四、好父母,好孩子——家庭教育的目标
附录:教育专家给年轻父母提出的30条建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