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 在历史的夹缝中<br> 一<br> 关于“遗民”概念的界定至今仍算不得完备,尽管已有大规模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现(如赵园先生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和方勇先生的《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等)。这种不完备既有概念自身的原因(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性),也有概念的界定者心态、视角的差异所致,更有研究者研究范围的限定所囿。按照方勇先生的研究,关于遗民的界说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它或指后裔,或泛指百姓,或专指亡国之民,或特指怀恋故国而不愿与新朝合作者。甚而至于,仅就最后一项词义来说,又往往与‘隐士’、‘高士’、‘逸士’、‘隐逸’、‘遗逸’等概念互为交叉混合,而与‘逸民’一词尤为混淆不清。”值得推崇的是方勇先生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认识水平上,而是在剔除了非本质性的属性之后,抽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即主要看他在内心深处是否怀有较强烈的遗民意识”。这多少有点循环界定的嫌疑,没有遗民,哪来的“遗民意识”?在笔者看来,遗民概念的内涵还应再简单一些,遗民概念的外延还应再宽泛一些:一切具有遗民意识、遗民精神的人,一切尊重“传统”(所谓“保守”派),不轻言“革新”(所谓“激进派”)的人,一切不为时念所囿,有着恒定的、一以贯之的价值信仰的人都可称为“遗民”。<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