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望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13424
  • 作      者:
    宋路霞著
  • 出 版 社 :
    文彙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上海望族》以纪实为主,兼顾史料的真实和文字的优美,并采用图文并茂的编辑方法,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开埠以来,上海滩上流社会的种种生活场景,生动地诠释了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上海豪门望族的形成和盛衰过程以及这些家族对上海现代经济和海派文化的深远影响。 <br>    《上海望族》既是研究上海的学术著作,又是介绍上海的通俗读物,具有书柜藏书和案头工具书的双重功能。“海派文化丛书”第二辑,多角度反映海派文化的研究成果。该系列丛书将由海派书画、海派戏剧、海派建筑、海派文学、海派电影等方面近三十《上海望族》组成,基本囊括了能反映海派文化的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派文化起源、发展、形成、深化的历史长卷。
展开
作者简介
    宋路霞,1952年生,山东济南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该校校报编辑部主任、图书馆支部书记。<br>    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家族史、上海史、上海洋楼文化。<br>    主要著作:《李鸿章家族》、《盛宣怀家族》、《张静江、张石铭家族》、《百年儒商——南浔小莲庄刘家》、《百年收藏》、《上海的豪门旧梦》、《上海的豪门望族》、《洋楼沧桑》、《回梦上海老洋房》、《回梦上海大饭店》、《钱币大师马定祥》、《上海顶级老洋房》、《上海滩名门闺秀》、《浮世万象》(孙曜东口述、宋路霞整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望族》通过对李鸿章、聂缉椝、荣宗敬、周湘云、席正甫、张石铭、刘晦之、朱志尧八个故家旧族在上海的百年写真,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开埠以来,上海滩上流社会的种种生活场景,生动地诠释了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上海豪门望族的形成和盛衰过程以及这些家族对上海现代经济和海派文化的深远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储能中学:蔡锷老师李经羲的旧居<br>    威海路重庆北路路口的储能中学,过去曾是一处大花园豪宅。这片豪宅占地数十亩,由左中右三幢主楼及众多的裙房连缀而成。园内有高大的玉兰、清清的池水,环以四时花卉,曲径通幽之处还有藏书楼、课子班、健身房等。大门口有巡捕把门,前后院呼佣着一百多名男女佣人,路边常候着成排的马车、汽车……<br>    李鸿章的侄子、李鹤章第三个儿子、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最后的15年,就是在这片豪宅里度过的。<br>    辛亥革命中,当云南起义新军杀死布政使世僧、占领了昆明城、推举蔡锷为都督的时候,李经羲正在云贵总督任上。革命军抓到他,劝其“反正”。他不从,说:“身为朝廷命官,岂能以上犯上?”嘴上虽这么说,其实他对大清王朝的末路早巳看得很清楚了。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一年,他率幕僚登上昆明名胜大观楼吟诗赋词,劈头第一句就是:“西山惨淡滇池碧,万象埋忧入酒杯。”革命党人蔡锷、李根源等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革命活动,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没看见。有人提醒他:“讲武堂多革命党,虎大伤人。”他也置若罔闻。蔡锷身处困境时,李还资助过他500块银元,收过蔡的门生帖子,并将人家揭发蔡反朝廷的密信拿给蔡看,劝其小心谨慎。<br>    然而一旦革命浪潮真的要他选择何去何从时,他却念及朝廷对李家的世代恩典,宁死决不犯上。蔡锷亦无奈。其时云南蒙自总兵与革命军对垒,负隅顽抗,革命党人命李经羲写一封亲笔信对其劝降,李不得已只得照办。蔡锷便以此说服部下,说李氏对革命尚有功劳,于是由参议会作出决定,礼送李氏全家出境,乘滇越线火车离开云南,从越南转道香港到上海。当时革命正如火如荼,李经羲到达火车站时,被新军强行剪去了辨子。<br>    李经羲督云贵时,曾兼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他曾对学员们宣布,他云贵总督可以不做,但讲武堂不可以不办。这个讲武堂由李根源任协办,由清廷出钱举办,却培养了一批推翻清廷的军事将领。朱德早年家贫,来报考讲武堂时,因无川资,就迈动双脚,从四川一直走到了昆明。到讲武堂时报考时间已过,门卫不让进,朱德便与门卫大声分辩。适逢李经羲那天正在讲武堂巡视,闻其声派人前来查看,当知道此人是从四川步行到昆明来求学时,料其将来必有大作为,遂当即决定,破例录取。朱老总后来多次跟人提起此事。<br>    李经羲到上海当寓公,起初还十分关注北方的局势,曾与于右任、章士钊等人组成国事维持会。袁世凯死后,他还出任过不到一个月的黎元洪、段祺瑞内阁的国务总理和财政部长,可是很快就被张勋的辫子军赶下了台,危急之中,不得不从东交民巷附近的“水门”逃出,乘上火车直奔上海,真正尝到了“五日京兆”的滋味。<br>    再次来沪的李经羲已心灰意懒,从此再无出山之意,整天半卧在躺椅上,膝上坐着小孙子。他老人家把腿一下一下地往上翘,让孙子乘他的“跷跷板”,嘴里还念念有词:“爷爷给你做牛做马噢,爷爷给你做牛做马噢……”那时他何曾想到,当年乘“跷跷板”的李家煐如今也到了给小孙子“做牛做马”的年纪,更不会料想到在他的后代里,还出了一个大共产党——中国前任驻美国大使李道豫。武康路:李国松居沪大不易<br>    李经羲有两个儿子:李国松与李国筠。大儿子国松似乎是继承了老太爷的“忠君”传统,一生不做民国的官,只在家闭门读书、课子、研究古物,把家产全交由管家去料理。对其父赴京任职民国亦大不以为然。结果,书是读成功了,与叶蒲荪、陈祖壬都成了桐城学派的传人马通伯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不仅著述极丰,子孙亦好学有为;可惜家业未能管好,当铺、银行和房地产均被管家们“管理”得七零八落。当李家宣布经济破产、不得不卖掉花园豪宅之时,正是管家的新房子落成之日。<br>    李经羲的二儿子李国筠(即李道豫的祖父),似乎继承了老太爷的做官的细胞,曾南下广州,出任广东巡按使(相当于省长)和广西巡按使以及参政院参政、大总统府顾问、大总统府秘书等职。李国筠的太太赵氏是赵朴初的亲姑妈,赵朴初小时候亦得以在李家私塾里念书。<br>    李国松在抗战时曾去天津租界避居,1948平津战役快要打响时再次率家小来到上海。此时老房子已经卖掉,家道中落。那时从北方南下上海的豪门富户如过江之鲫,寻找住房成了大问题。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家在沪尚有朋友相助,就“顶”下了现在武康路的一处花园洋房的二层。谁知刚安顿下没几天,突然闯进了一队士兵,指着住户们大声喝令,限三天内全都搬走,说这是上将陈继承的房子!<br>    李氏一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当兵的要赶他们出门却是听明白了。李国松的二儿子李家炜突然想起他的老同学吴国桢现正当市长,遂拉着小弟李家焕闯进市政府。吴国桢办公桌上摆着一溜电话,他抓起一只红色电话要常熟路分局,说:“武康路某院有军人扰民,赶快派人去维护治安!”10分钟后警察就把那幢房子围了起来。吴国桢放下电话,对李家炜说:“派兵是权宜之计。既然是陈继承的房子,何不去登门造访一下,把事情弄清楚?”于是李氏兄弟又来到陈府,呈上名片,说明原委。陈继承身穿长衫从楼上步下,知是部下骚扰了李国松,对此深表歉意。
展开
目录
    总序 李伦新<br>    走近海派大宅门(代前言)<br>    第一章 李鸿章家族的“上海地图”<br>    ——晚清第一家海上沉浮录<br>    “半条华山路是李家的”<br>    丁香花园:与真正的李家豪宅隔了两条街<br>    李树德堂:小开李国芝的花花世界<br>    裕华新村:李经方遗嘱之风波<br>    储能中学:蔡锷老师李经羲的旧居<br>    武康路:李国松居沪大不易<br>    上海新村:李家、段家、袁家<br>    沁园村:李国杰与王亚樵是哥儿们<br>    异平街:李玉良暗设秘密交通站<br>    康平路:一支枪引来抄家祸<br>    乌鲁木齐南路:李荫轩的藏宝之地<br>    十年浩劫:李鸿章遗物的毁灭<br>    外滩15号:“留守总裁”刘攻芸<br>    走向世界:驶往海外的“三艘航空母舰”<br>    人才辈出:从上海走向全国的李家英才<br>    屡败屡战:李氏家族的百年家风<br>    <br>    第二章 聂家花园的欧风美雨<br>    ——聂缉架家族风雨沧桑路<br>    黄浦江边的聂家福地<br>    曾国藩慧眼识贤婿<br>    多事之秋的海上地方官<br>    聂云台妙手办“恒丰”<br>    有限的经济与无奈的政治<br>    一条信息毁了一个企业<br>    宋美龄为聂其璧结婚作傧相<br>    “洋和尚”的小故事<br>    聂光垄与俞大维的友谊<br>    聂光墀怒斥卜舫济<br>    四老爷斗胆冒犯袁世凯<br>    狂风暴雨中的旧王孙<br>    阳光下的炼狱<br>    寒风中的三棵老树<br>    以自己的方式叩响世界<br>    <br>    第三章 第八部《四库全书》之梦<br>    ——刘晦之家族的儒商传统<br>    新闸路上的小校经阁<br>    李鸿章的心腹大将与亲家<br>    挤兑风潮中诞生的银行总经理<br>    “特别有奖储蓄”风波<br>    宋子文“吃掉”中实银行<br>    躲进小楼成一统<br>    第八部《四库全书》之梦<br>    唐宫乐器重进皇宫<br>    “善斋善哉”<br>    六十年风水如何转?<br>    当代儒商刘永龄<br>    科技、教育界的良师益友<br>    和乐堂里收藏乐<br>    <br>    第四章 近代金融第一家<br>    ——席正甫家族在上海<br>    一个历史久远的显赫家族<br>    席正甫当年一肩行李到上海<br>    祖孙三代连任汇丰银行买办<br>    席家、沈家、胡家、王家——撑起外滩半边天<br>    宋子文的得力助手席德懋<br>    东平路一号的席家花园<br>    新中国第一代仪表专家席素明<br>    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br>    与时俱进人才辈出<br>    <br>    第五章 诞生了三代收藏家的大宅门<br>    ——张石铭家族的收藏轶事<br>    红卫兵突然发现了一间密室<br>    诞生了三代著名收藏家的大宅院<br>    张石铭与张元济的宋版书交往<br>    张家三代藏书入归中央图书馆<br>    霞飞路上一座占地27亩的大花园<br>    古钱大王张叔驯<br>    神秘的“大齐通宝”<br>    第一个古泉学社的创办人<br>    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br>    张葱玉17岁一夜身价200万<br>    迅速崛起的张家第三代收藏家<br>    一场豪赌输掉了大世界地皮<br>    在文物鉴定的岗位上鞠躬尽瘁<br>    张家把“锅碗瓢盆”留在了国内<br>    <br>    第六章 房地产大王与一号汽车<br>    ——周湘云家族的东西方情结<br>    三个穷兄弟闯荡上海滩<br>    周莲塘十年辛苦成巨商<br>    水太夫人“杀一儆百”<br>    飞速崛起的地皮大王<br>    亦是一个红顶商人<br>    沸沸扬扬的一号汽车<br>    文物收藏一大家<br>    陆连奎保驾对簿公堂<br>    房产大王的豪宅旧事<br>    周家丧事的“三点主”<br>    周家小姐的新使命<br>    <br>    第七章 一个家族与半个中国<br>    ——荣氏家族海上创业记<br>    迟到的“荣宗敬故居”<br>    老太爷“大难不死,必有后福”<br>    荣宗敬三闯上海滩<br>    四台石磨“变成”了十四家面粉厂<br>    “棉纱大王”碰上了多事之秋<br>    宋子文的美梦落了空<br>    一代实业巨子的最后岁月<br>    梅园、锦园、千桥会<br>    抗战胜利后最大的绑票案<br>    荣鸿元皇太子头上敢动土<br>    从富家子弟到红色资本家<br>    永远的大姐——荣漱仁女士<br>    打造“金山”的能手荣鸿庆先生<br>    走遍天涯也忘不了根<br>    <br>    第八章 沙船、轮船、小乐队<br>    ——朱志尧家族的百年悲欢<br>    法租界的一道音乐大餐<br>    淀山湖边的“沙船帮朱家”<br>    九死一生的航海历程<br>    女强人马氏夫人力挽狂澜<br>    现代民营造船业的先驱——朱志尧<br>    大有大的难处<br>    法国人“吃掉”求新船厂<br>    大洋彼岸的深情呼唤<br>    千丝万缕的教友情结<br>    抗战壮举——三条轮船沉江底<br>    朱斌侯创办笕桥航空学校<br>    水井里的枪支引发的案件<br>    永远的乐迷<br>    跋 郑家尧<br>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