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候选者的对话:conversation with eminent economist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42257
  • 作      者:
    (美)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威廉姆。巴耐特(William A. Barnett)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作序推荐。
    本书让我们稍稍退后一步,更清晰地贺词整个学科领域,否则单看个别专家分门别类的研究,我们会很容易忘记令景。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萨缪尔森
    在宏观经济政策模型化的核心——推断问题上,计量经济学家是失败的。这些模型现在的处境很尴尬。
    ——计量经济学会会长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经济学家在寻找研究方向的时候像羊群,如果远离那些普通的题目,可以有很多收藏。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
    一位经济学家在哪方面超越了前人、作出贡献,究竟该由谁来评判?谁是权威的鉴定者?难道仅仅是同时代的专家、同行?难道这些专家、同行就不带有倾向性或偏见?……我想,用经济学“验证的滞后性”来检验可能是能解决经济学家所作贡献评价问题的途径之。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
展开
作者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是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部教授(instituteprofessor),现在退休在职(学部教授是麻省教授的最高职别)。他基于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于1947年出版了具有行业标示性的著作《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该著作的出版提高了整个经济学行业的标准,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的地位。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的经典教材《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部领域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书籍。该书出了18版,销量超过400万册,并被翻译为41种文字。
    威廉·巴耐特(William A.Barnett),是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Oswald杰出宏观经济学教授,曾是华盛顿联邦储备系统董事会的经济学家、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Stuart Centennial 经济学教授以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经济学教授。威廉姆·巴耐特是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主导研究者之一,是研究混沌及社会经济领域非线性问题的先行者之一。同时,他也是总量汇集领域的主要研究人物,该研究是单个和总量数据相互连接的核心。巴耐特还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爱思唯尔专论《国际经济理论与计量经济评论系列》(International Symposia in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以及《宏观经济动态》(Macroeconomic Dynamics)杂志的编辑。他出版了17部著作(著或编),发表了130多篇文章。
    译者简介:
    曹和平,北京大学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发展金融学博士。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部委委托项目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中英文论著多部,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为发展金融和宏观经济。
展开
内容介绍
    当我们说某些经济学家的学说或观点经过滞后的验证而被确认为经济学创新时,并不意味着它们会一直正确。道理是很清楚的,客观环境在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在变化,一国的国情在变化,所以几十年前被验证为符合实际的学说或观点,环境和形势变化了的新情况下重新验证(这同样属于“滞后的验证”)时,可能就不会得到几十年前那样的结论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一部经济学史,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许就是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的历史。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技术创新的历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哪有百年不变的技术创新?甚至二三十年不变的也不会有。但有了后来的创新,难道就可以否定以前的创新?就可以把以前的创新说得一文不值?尊重历史的人是不会这样简单地看待创新的。
    经济学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经济学一代一代向前发展。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尊重历史。后来居上固然是一个规律,代表一种趋势,但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瓦西里·里昂惕夫访谈录    邓肯·弗利(Duncan K.Foley)
    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 of Columbia)
    1997年4月14日
    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是20世纪经济学的核心开创者和塑造者之一。他创立了投入一产出理论,发明了用经济和技术数据建立投入一产出表的方法,并领衔倡导使投入一产出表成为经济结构分析最为有力和最为广泛使用的工具。投入一产出矩阵理论也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期间总均衡理论清晰化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需求理论、世界贸易和动态经济理论也作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里昂惕夫的研究兴趣涵盖了货币经济学、计量经济方法、环境经济学、收入分配、裁减军备、诱致性技术变迁、国际资本流动、经济增长、经济计划,以及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等。以其在技术、贸易、人口、军备控制以及环境方面的研究,里昂惕夫在国家和国际政策制定领域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也是一位在当代经济学方法、理论和实践领域极有洞察力和影响力的评论家。里昂惕夫在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与里昂惕夫的约见是在他纽约城俯瞰华盛顿广场公园(Washington Square Park)的公寓中,时间为1997年4月4日。里昂,惕夫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他的太太在一旁忙着她的事,偶尔过来关照一下他。录音中,里昂惕夫的声音强弱起伏不定,强时如庄严宣告,弱时如耳边轻语。他有时活跃,有时睿智,有时疑惑,有时给人以启迪,有时魅力四射。我们对采访录音进行了编辑,使之更加连续清楚。
    弗利(Foley):一直以来,关于您的投入一产出分析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再生产理论之间存在关联的讨论不少。马克思对你的经济学教育起了什么作用?他的再生产理论对你的成长有过启发和影响吗?
    里昂惕夫:我是在俄罗斯念的大学,在那儿我学习过马克思。但我不是一个斗争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我研究投入一产出分析是针对古典和新古典供给一需求分析的缺陷而来的。我总是认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在供给一需求分析上太支离破碎了。我想你读过我(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主席致辞吧?我觉得总均衡理论不知道如何整合经济现实,所以我有意识地发展了投入一产出分析来系统地记录和提供事实数据,使我们有可能去解释经济系统的运作。
    弗利:那么,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构架对您思路的形成起过什么作用吗?
    里昂惕夫:没有,真的没有。马克思不是一个很好的数学家,他总是被数学搞糊涂,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也不太合乎逻辑。基本上我把马克思看做一位古典经济学家,这是我对他的兴趣所在。魁奈的思想可能对我有过影响,但实在很难说到底有过什么样的影响。我在大学学的是经济学,那时我系统地阅读了17世纪以后所有经济学家的著作。一本接一本的阅读使我渐渐对经济思想史有了一个较好的了解。我觉得我对这门学科的全况有相当的了解。
展开
目录

序言一 人体学者的传记与学科传记关系的反思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
序言二 关于本书的目的与内容威廉姆·巴耐特(WilliamA.Barnett)
序言三 经济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对话: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罗伊·温特罗伯(E.RoyWeintraub)
访谈录
第一章 瓦西里·里昂惕夫访谈录邓肯·弗利(DuncanK.Foley)
第二章 大卫·卡斯访谈录斯蒂文·斯皮尔(StephenE.Spear)兰德尔·怀特(RandallWright)
第三章 罗伯特·卢卡斯访谈录本耐特·迈考卢姆(BennettT.MaCallum)
第四章 亚诺斯·科尔奈访谈录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Blanchard)
第五章 弗兰克·莫迪利安尼访谈录威廉姆·巴耐特(WilliamA.Barnett)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
第六章 米尔顿·弗里德曼访谈录约翰·泰勒(JohnB.Taylor)
第七章 保罗·萨缪尔森访谈录威廉姆·巴耐特(WilliamA.Barnett)
第八章 保罗·沃尔克访谈录佩里·麦尔凌(PerryMehrling)
第九章 马丁·费尔德斯坦访谈录詹姆斯·坡特巴(JamesM.Pterba)
第十章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访谈录拉斯·彼德·汉森(LarsPeterHansen)
第十一章 罗伯特·席勒访谈录约翰·坎贝尔(JohnY.Campbell)
第十二章 斯坦利·弗舍尔访谈录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Blanchard)
第十三章 雅克·德雷泽访谈录皮埃尔·笛赫兹(PierreDehez)奥马尔·李嘉都(OmarLLicandro)
第十四章 托马斯·萨金特访谈录乔治·埃文斯(GeorgeW.Evans)赛坡·杭卡坡佳(SeppoHonkapohja)
第十五章 罗伯特·奥曼访谈录瑟久·哈特(SergiuHart)
第十六章 詹姆斯·托宾和罗伯特·席勒访谈录——关于宏观经济学中的“耶鲁传统”大卫·科兰德(DavidColande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