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文明:插图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449599
  • 作      者:
    叶渭渠主编
  • 出 版 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那样,即热烈执著于本土文明传统,又广泛摄取外来文元素。独特的日本文明现象,源自日本独特的自然风土和宗教文化,以及由此而生的独特的民族性格。
展开
作者简介
  叶渭渠,1929年生。广东东莞人。1956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曾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学编辑工作,就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学习院大学 客座研究员和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

  独著有《日本文学思想潮史》、《日本文化史》、《日本美学的历程》、《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散文集《樱园拾叶》、《扶桑掇琐》、《雪国的诱惑》、《周游织梦》等。与唐月梅合著有《日本文学史》(全6卷)、《日本文学简史》、《20世纪日本文学史》、《日本人的美意识》、合译有山崎丰子的《浮华世家》等。译有川端康成的《雪国》、《花未眠》等小说、散文系列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本书是“世界文明大系”之《日本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组织40多位著名学者历时多年编纂而成。中央电视台超大型电视系列节目《文明之路·世界文明环球纪行》据此创意而成,并以这作为理论基础。
  我一向认为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人类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没有文化交流,人类文化就得不到像今天这样的发展。《世界文明大系》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日本文明,使我们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如何借鉴和学习。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风土·语言·民族性与文明
  一、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从体质结构和日本语的起源两方面来考察。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体,也是日本文明的创造者。然而,这里所说的“民族”,既不同于人类学中的“人种”概念,也不同于民族学中狭义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较为宽泛的概念。因而,本书所说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数民族阿伊努族。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一)“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剖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人,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二)“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三)“演变说”(或称“连续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也不大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从各时代日本人的体质结构来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是毫无疑义的。考古学已证明在10万年乃至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岛生息。但是,由于尚无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的发现,因而无从了解其体质特征。
展开
目录
本卷序
绪论  日本文明的研究课题
第一章  风土·语言·民族性与文明
一、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二、风土与原始宗教思想
三、色彩、自然观孕育古代文明的河床
四、语言的起源与文字的进化
五、民族性格形成与原初文明的联系
第二章  本土文明的产生、演变与特征
一、绳纹、弥生时代的土陶器
二、原始神道的自发生成
三、古代祭祀的形成
四、诸种文化的原始混沌
五、言灵思想与育成原初文学意识
六、古代文明与性
第三章  与大陆文明的最早接触
一、农耕文化与金属器的传入
二、儒学文明东渐及其影响
三、早期儒学的传播体系与儒学教育
四、佛教文明的传人与土著信仰的收容
五、佛教流布与诸宗派的发展
六、佛教艺术传人与传统艺术的发展
七、道教·神道与古代天皇制·日本精神
八、汉风思潮与汉诗文的儒佛思想
第四章  和汉文明的差异及其超越
一、神佛接触与神道教义化
二、佛教的来世观与神道的现世观的联系
三、古代和汉美意识的差异性
四、和式建筑艺术对汉式建筑艺术的吸收与坚持
五、和歌的主情论与汉诗的言志说
六、经典物语对中国文学的受容与再创新
第五章  文明本土化的完成与复兴国学(一)
一、本土化的文化背景与前提条件
二、文学日本化的标志——“物哀”审美主体的确立
三、朱子学的传播与儒学的日本化
四、老庄思想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五、禅宗与新佛教的形成与宗教世俗化
第六章  文明本土化的完成与复兴国学(二)
一、神佛儒与武士道
二、日本文明的复合体
三、禅宗文化走向成熟
四、艺道文化的日本特色——空寂与闲寂精神
五、文艺新模式的诞生——浮士绘和歌舞伎的时代
六、反拨儒佛与复兴国学
第七章  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接触
一、明治维新前后与西方宗教文明的传入
二、“兰学”的传播与科技文明的新兴
二、儒学与洋学的冲突与嫁接
四、“文明开化”与西方人文思想传播
五、西方政法体制的模仿与创造

六、西方教育体制的引进
七、西方艺术精神的摄取
第八章  和洋文明的冲突与归宿
一、和洋文明冲突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
二、废佛毁释与东西方宗教的对立
三、传统集团意识与近代自我的互制
四、本土文化结构对接受西方思潮的作用
第九章  回归传统与欧化的交替
一、从欧化风潮到保存国粹运动
二、“德育论争”与《教育敕语》
三、国家神道的形成
四、现代主义的兴起
五、天皇制与武士道文化的恶用
六、“日本浪漫派”的回归古典
七、战争阴影下现代文明的泯灭
第十章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挫折
一、第二次文明开化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二、战后改革与民主主义的发展
二、天皇从人神化到人格化
四、近代文学派与自我的再觉醒
五、现代主义第二波——存在主义的再传播
第十一章  和洋文明调和的历史经验
一、对西方文明的认同与拒斥
二、“冲突-并存-融合文化模式”的确立
三、现代化中日本文明的抉择
四、日本的历史经验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