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武士的传统名誉观念形成
第一章 武士身份形成之初的本质特征
一个社会身份的整体价值观和理想的形成与发展,都与该社会身份的形成和存在状态密不可分。在探讨武士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具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特点时,同样需要对该身份及该身份集团在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其他社会身份集团不同的特点进行分析、把握。
武士身份的成立和存在,以武士在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为存在前提;武士行为符合其自身或所属集团对其身份赋予的行为规范即名誉得以实现,同时也为武士身份的成立和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武士身份本身便是一种来自所属集团或者整个社会的价值肯定,即名誉评价。否则,如果武士身份者的行为不符合自身或集团的行为规范,便导致武士身份本身所具有的名誉意义受到来自自身或所属集团的否定,因此,武士的名誉与武士的身份互为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本章中,主要探讨武士身份在形成初期所具有的特点、该身份被赋予怎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武士集团内部主要社会关系特征等问题。
第一节 初期武士身份基本特征
1.武装领主
平安时代晚期,随着班田制名存实亡,私田及以私田为主的地主庄园大量产生。平安时代末期的12世纪初,私田的数量几乎占当时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庄园的所有者被称为“领主”。所谓“领”的本意,是指处于该地主土地中心位置的家族私宅建筑,后来引申意义包括由中央政府获得的土地、通过私人开发而获得的土地以及利用其作为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在厅官人、郡、乡司等)的权力而占有的土地等。领主对其领地中心位置上的家族私宅建筑(包括建筑周围被称为门田的耕地)以及通过私人开发而获得的土地具有特权,可以免除来自朝廷的各种税赋和摊派的各种公事费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