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武士名誉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3960
  • 作      者:
    王炜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炜,原籍山东临清,1971年2月生人,哲学博士。曾留学东京大学法学部大学院、日本爱知大学大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师。出版译作《十二岁青春物语》系列(全套5册)、《重新学习》、《积极人生》等合计8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试论日本武士名誉观与死》、《中日东海石油之争》等,参与中国社科院院级重大课题《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等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日本武士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雇佣军,又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拥有将近800年的统治历史。在日本的中世和近世时代,武士一直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理想身份而存在。
    《日本武士名誉观》将围绕武士身份与名誉的关系、武士实现名誉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影响武士名誉观念的各种思想等问题,对武士名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试图以此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武士和武士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此书如能对读者了解日本武士和武士思想有所裨益,不胜荣幸。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武士的传统名誉观念形成
    第一章  武士身份形成之初的本质特征
    一个社会身份的整体价值观和理想的形成与发展,都与该社会身份的形成和存在状态密不可分。在探讨武士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具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特点时,同样需要对该身份及该身份集团在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其他社会身份集团不同的特点进行分析、把握。
    武士身份的成立和存在,以武士在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为存在前提;武士行为符合其自身或所属集团对其身份赋予的行为规范即名誉得以实现,同时也为武士身份的成立和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武士身份本身便是一种来自所属集团或者整个社会的价值肯定,即名誉评价。否则,如果武士身份者的行为不符合自身或集团的行为规范,便导致武士身份本身所具有的名誉意义受到来自自身或所属集团的否定,因此,武士的名誉与武士的身份互为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本章中,主要探讨武士身份在形成初期所具有的特点、该身份被赋予怎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武士集团内部主要社会关系特征等问题。
    第一节  初期武士身份基本特征
    1.武装领主
    平安时代晚期,随着班田制名存实亡,私田及以私田为主的地主庄园大量产生。平安时代末期的12世纪初,私田的数量几乎占当时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庄园的所有者被称为“领主”。所谓“领”的本意,是指处于该地主土地中心位置的家族私宅建筑,后来引申意义包括由中央政府获得的土地、通过私人开发而获得的土地以及利用其作为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在厅官人、郡、乡司等)的权力而占有的土地等。领主对其领地中心位置上的家族私宅建筑(包括建筑周围被称为门田的耕地)以及通过私人开发而获得的土地具有特权,可以免除来自朝廷的各种税赋和摊派的各种公事费用。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关于武士、名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结构设计

第一部分  武士的传统名誉观念形成
第一章 武士身份形成之初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初期武士身份基本特征
第二节 集团内部社会关系

第二章 实力是中世武士实现名誉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勇猛之心
第二节  实用武艺
第三节  智谋

第三章 中世武士名誉的自我评价和外在评价标准
第一节 以武士“家”名为标准的自我评价
第二节  来自武士集团主从关系的外在评价

第四章  武士名誉评价体系中的统治阶层意志
第一节  对武士身份的管理
第二节  “道理”的出现
第三节  武士法律

第五章  名誉与死
第一节  武士的生死观
第二节 名誉是武士选择生死的坐标
第三节  主从关系与死

第二部分 武士阶级的名誉观念发展的成熟阶段
第一章  武士阶级内部关系及自我定位新特点
第一节 武士阶级内部关系新特点
第二节 战国武士的自我定位与名誉观念

第二章 战国武士内发性自我名誉评价
第一节 “分限”
第二节“主君”对理想形象的自我设定
第三节 注重个人技艺及修养
第四节  战国武士对名誉与利益的选择

第三章 武士外在性名誉评价的加强和分化
第一节 “世问体”与“外闻”
第二节 战国武士的主从关系
第三节“为上者”的名誉标准

第四章  统治阶层强化统治的手段
第一节  借用中国儒学概念
第二节  强化幕府“公”的权威

第五章  武士的精神世界

第三部分  近世武士阶级名誉观念的变化
第一章  德川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  幕藩体制武士个人名誉观念构成的变化
第三章  幕藩体制对武士传统名誉观念的重新定义
第四章  德川武士的名誉评价标准
第五章  儒学式武士行为规范的形成
第六章  奉公人的死与名誉评价
结语部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