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水文化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6056687
  • 作      者:
    潘世东著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潘世东,男,1962年3月出生,湖北省竹山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主编,中文系教授,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十堰市政协常委,湖北省政协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写作人才学》(20万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合著)、《中国文化自然精神》(45万字,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合著)等,在《中国文化研究》、《文艺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学术论坛》、《华中师大学报》、《宗教研究》等重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汉水文化论纲》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汉水是古代“江河淮汉”四大名渎之一,地处承东启西、勾连南北的文化交锋区和汇集地,在中国流域文化中,其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和创新性都非常典型,因而,《汉水文化论纲》的出版,无论是对地域文化、河流与流域文化,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启发、借鉴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  汉水流域古老的文明历史渊源
    第一章  古老的汉水与古老的生命源头
    一  汉水是中国远古最大的江河
    汉水,是中国远古的一条大江,古称天河、天汉、银汉、星汉,意即汉水直通云天,来自银河天汉。《华阳国志?汉中志》云:“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梁州。”——汉水壮丽辉煌,其四射的波光倒映在天上便是群星闪耀的银河,其奔腾不息的巨流开辟出来的河道画出了辽阔无边的梁州。汉水又叫沔水。据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考证,沔、孀古音同注,沔可读为如*,*即奶,故沔水即奶水,意即沔水浇灌哺育一方苍生,母亲河是也。
    汉江发源于我国南、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秦巴山脉西端,它的干流有南源、北源和中源三个源头。南源名玉带河,出自宁强县境内箭竹岭上天柱峰的玉珠泉、云汉潭;北源名沮水,源自甘肃境内;中源一说为五丁北峡水。但古来一直被视为汉水中源、也是正源的却是蟠冢山石牛洞。蟠冢山石牛洞位于大巴山系宁强县的烈金坝乡江源村。在石牛洞口,有座钟乳石,壮如奔牛;牛的臀部有八个莫可辨认的大字,传说是大禹治汉成功、勒石记功的“禹书”。在牛的腹下有一线清水流出,这便是汉水的源头。传说:远古时候,蟠冢山(今称汉王山)森林茂密,高人云天,天河水就从蟠冢山腰一石洞中倾泻而出,直冲得巨石翻滚,波浪滔天,水声隆隆,惊天动地。当大禹治理好了黄河,勘察水灾,来到蟠冢山汉水之源,只见那由天河中涌下的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 汉水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二 汉水文化研究的文化意义及当代价值
三 汉水文化研究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视野
第一编  汉水流域古老的文明历史渊源
第一章  古老的汉水与古老的生命源头
一 汉水是中国远古最大的江河
二 汉水流域早期的生命起源及地质地貌考古发现
三 恐龙蛋与汉水流域早期的生命演进
四 “郧县人”与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第二章  汉水,古老的华夏民族源头地
一 “华夏”之名的由来及与汉民族的关系
二 华夏民族与汉水的关系
第三章  汉水流域古老民族的迁徙融合与古老的方国
一 先秦时期汉水中上游的古老民族迁徙融合
二 汉水流域古方国的类型
三 汉水流域古方国分布概况
四 几个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汉水方国
五 汉水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

第二编  汉水文化的类型构成
第四章  民间文学
一 汉水流域有代表性的神话
二 汉水流域的民间歌谣
三 汉水流域的民间故事
第五章  民俗文化
一 汉水流域的岁时时令节庆习俗
二 汉水流域的居住习俗
三 汉水流域乡村的婚嫁习俗
四 汉水流域的丧俗
五 汉水流域的祭祀与信仰习俗
六 汉水流域的饮食习俗
七 汉水流域的禁忌习俗
八 奇异的生活习俗:楚步、解手、半夜搬家、火烧龙灯
第六章  民间艺术
一 汉水流域的民间工艺
二 汉水流域民间文艺
三 流行于汉水流域的几大剧种
第七章  宗教文化
一 汉水流域道教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
二 汉水流域道教的产生
三 汉水流域道教的长足发展
四 汉水流域道教的的全面繁盛
五 汉水流域道教的的逐渐衰微
第八章  移民文化
一 汉水流域历史上的移民
二 荆襄流民运动
三 汉水流域移民的历史原因
四 移民对汉水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五 中国与韩国在汉水文化上的惊人相似
第九章  商旅交通文化
一 通往中原的古代水道、驿道和商队
二 葛结在汉水流域中上游的蜀道
三 蜀道上的栈道、阁道和碥路
四 横亘东西、勾连南北的汉水流域古代盐道
第十章  科技文化
一 天文与地震遥测科学
二 医药科学
三 铸造技术
四 纺织技术
五 漆器技术

第三编  汉水流域的文化结丛
第十一章  汉中文化
一 汉中的独特历史人文地理地位
二 汉中的风土人情
三 汉中著名的风景名胜
四 莲花落——汉中历史上独特的乞丐文化
五 昙花一现的张鲁政教合一政权
六 汉中历史名人
第十二章  商洛文化
一 商洛的历史文化地位
二 商洛古驿铺溯源
三 “商洛八关”
四 “商山四皓”
五 仓颉造字阳虚山
六 商洛酒文化
第十三章  房陵文化
一 房陵文化的特点
二 汉水流域的古文明大国——庸
三 房陵黄酒与房陵酒文化
四 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及故事
五 吕家河民歌文化
第十四章  南阳文化
一 蕴藉深厚的古南阳先楚文化和诗经文化
二 南阳汉文化
三 南阳内乡的衙门文化
四 南阳古名人举要
五 当代“南阳作家群”
第十五章  襄阳文化
一 襄阳的历史文化地位
二 襄阳万山与汉水神女
三 襄阳先楚文化
四 襄阳的政治军事地位与襄樊围城之战
五 襄阳历史文化名胜
六 襄阳历史文化名人
第十六章  荆州文化
一 荆州的历史文化地位
二 荆州与三国历史文化
三 刘表与荆州学派
四 荆州的历史文化名胜
五 荆州历史文化名人
第十七章  汉派文化
一 汉派文化的历史演变
二 汉派文化的古今代表事相例举
三 武汉人与汉派文化之批判

第四编  汉水流域的特色文化形态
第十八章  炎帝文化
一 江北与江南的民族和文化源远流长
二 大江南北炎帝及其后裔的遗迹
三 大江南北炎帝神农氏遗迹的同异
四 论炎帝神农尝百草对汉水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十九章  楚文化
一 楚国的兴起及楚文化的形成
二 楚文化形成前文化遗存
三 楚国的文学与艺术
四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第二十章  三国文化
一 何谓三国文化
二 三国文化与汉水的关系
三 汉水流域三国文化的特征
第二十一章  武当文化
一 武当道教及武当道教文化研究
二 武当武术
三 武当文学艺术
四 武当建筑艺术
五 武当道教养生与修炼养生的五项基本原则
六 武当文化的特征
第二十二章  孝文化
一 中华孝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
二 汉水流域孝文化的流变
三 汉水流域古代孝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及本事
四 汉水流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五 对孝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第二十三章  神农架《黑暗传》与汉民族史诗文化
一 《黑暗传》在神农架的发现及成书
二 《黑暗传》的故事梗概
三 《黑暗传》是否可以视为“汉民族神话史诗”
四 《黑暗传》文化底蕴的多视角探测
五 《黑暗传》的价值系统探测

第五编  汉水文化的精神要素分析
第二十四章 汉水文化的特征
一 开放性和广适性。
二 持久性和变化性。
三 丰富性和生长性。
四 过渡性和和谐性。
第二十五章  汉水文化精神
一 首创首发、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 国家至上、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
三 公而忘私、牺牲奉献的精神
四 太和博爱、厚德载物的精神
五 注重孝道、道德至上的精神
六 独立求真、不懈探索的精神

第六编  汉水文化个案解析
个案之一:汉水流域“寄死窑”之历史文化哲学解读
一 对寄死窑习俗的学术理论解析
二 对“寄死窑”之历史文化哲学解读
个案之二:汉水流域丧歌多文化向度的价值系统结构
一 丧歌习俗与汉水流域丧歌的分类
二 汉水流域丧歌的多文化向度的价值系统结构探测
个案之三:论汉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对策
一 十堰市文化旅游资源基本存量现状分析
二 十堰市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融合的现状分析
三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个案之四:《桃花源记》与汉水流域桃花源求真
一 东南西北著名桃花源述论
二 《桃花源记》与汉水流域竹山武陵源和桃花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