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长江从南京穿城而过,江流构成了南京的天然屏障,不尽的江水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明。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在历史上称过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扬州、丹阳、舁州、江宁、白下、集庆、应天、天京,名称屡有变易,唯“南京”和“金陵”之名,南京人却情有独钟,一直传承至今。那么南京之名是何含义,始于何时,又用了几次呢?
南京之“京”,古义为“大”;南,即南部,南京本意为南部之大城市。而帝王所居之地,即称京师。《公羊传》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言之。”南京建都十朝,先后有49位皇帝和2位元首驻此,算得上地位之高大,拥众之多了。
今南京之名起于何时?据诗文所述,始于南朝。南朝刘宋末年,建康(今南京)及京口(今镇江)一带,民间流传两句谶语。一谶说:“年历七七水灭绪,风云俱起龙麟举。”隐指“刘氏将灭”。“七七水灭”是指“水德”于“七七年”时,龙要腾云升天了。历史上,封建王朝皆分别以“金、木、水、火、土”五星为德,以德治天下。南朝刘宋以“水”为德,称“水德”。刘裕自东晋义熙元年执掌大权,在晋有16年;到宋永初元年即宋帝位,至异明三年有61年,合计77年,水尽龙飞,不再延续了。另一谶说:“肃草成,道德怀书备出身,形法治吴出南京。”此谶隐含“萧姓当政”。“肃”、“草”为“萧”。果不久,公元479年,萧道成即帝位,取代刘宋,国号齐,史称南齐。因为萧氏出生南兰陵(今常州西北),而府治在南徐州,即京口,今镇江,所以此谶中“形法治吴出南京”。史家在((南朝齐会要》中引《祥瑞志》说:“南京,南徐州治京口也。”南齐时的“南京”是指京口,即镇江。而今南京之名,则始于南朝梁代。
南朝梁代,名臣萧子显有一首《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讲解》诗:“崇岳基旧宇,盘岭跨南京。睿心重禅室,游驾陟层城。”萧子显,字景阳,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史学家。入梁后,以文才秀隽而为梁武帝爱重,历任建康令、中书郎、吏部尚书、侍中等职,撰著史籍有循汉书》一百卷、《南齐书》六十卷等。上述诗即是他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唱和之作。诗中“盘岭跨南京”之句,即指“龙盘虎踞”之地南京。这是今南京之名首见诸史籍。不过此时的南京,还只是诗文中的语言,尚不是建置名称。
南京之名第二次出现,是在栖霞山明征君碑文中。唐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李治为明僧绍立御碑,碑文云:“……凌江回憩,遂届南京。负杖泉丘,游睨林壑。历观胜境,行次摄山……有终焉之志。”这里的南京即指今南京地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