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纥人的先世<br>一、草原深处的古城<br>茫茫的蒙古草原,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逐水草迁徙”,居“穹庐、毡帐”,是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对他们概括性的描写。经过不断的重复,这种描写已造成了一种成见,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他们生活中的另一个方面,即在条件许可时,他们也能够过定居生活,当草原上分散的游牧部落团聚成一个强大的汗国时,他们甚至能建立起众多繁荣的城镇。而这些城镇在中原历代的史书中却很少记载,能够找出的一些只鳞片爪,也语焉不详。<br>公元1618年,第一个到中国的俄罗斯旅行家伊凡·彼特林来到外蒙古草原腹地。在茫茫的草原上,在荒烟蔓草之中,一个偶然的发现使他震惊不已。他见到了几处巨大的古城遗址。他记述道:“(这些古城)建成四隅,每隅有带有平台的巨大的嘹望楼。城的下部砌以未加工的石料,上部以砖……宫殿的庭院有低矮的砖墙,宫殿的屋顶下面非常有秩序地描绘着各种颜色的藻饰,使人流连忘返。”<br>可是,由于传统的偏见,他的描述却受到人们的怀疑。1949年,前苏联考古队在草原上发掘出最大的一处古城遗址。该城位于鄂尔浑河上游的左岸,占地达25平方公里。整个城市分为内城、外城和宫城。内城为1平方公里,周围有城墙环绕着,是人烟稠密的居住区。宫城占地也为1平方公里。残存的城墙还高达10米,而宫城内的防御工事高达12米。在宫城的中心矗立着“戎墩”——嘹望楼,俯视草原,高达14米。考古队在宫城内发掘了宫殿建筑遗址,这些建筑都是以带有美丽塑像的瓦装饰着。这些装饰是晚唐时代的典型。对坐落在宫城东南角上的碉楼顶层的勘探发掘表明,这曾是一个多层的建筑物,具有暖房设备、灰泥涂抹的墙垣和镶嵌着精工的青铜装饰的门,还有陶制的排水管和大理石浮雕。这个建筑物上的瓦同唐朝宫殿上的瓦相类似,而且和门上的装饰一样,也是属于唐代的。<br>……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