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阿昌族简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5087105
  • 作      者:
    《阿昌族简史》编写组,《阿昌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阿昌族简史》的编写以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近年来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吸收借鉴了近20余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阿昌族简史》客观准确、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我国阿昌族这一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近50年的发展概貌和成就,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于一体。
展开
内容介绍
    《阿昌族简史》主要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全国有56个民族,阿昌族就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在历史上,阿昌族人民同云南省境内各族人民一道,以自己的智慧、勇敢和辛勤劳动,开发和捍卫了祖国西南边疆,在缔造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地区,大约东起大理白族自治州,北抵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至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缅甸接壤。其中绝大多数阿昌族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梁河县、盈江县和潞西市,少量分布在保山市的腾冲县、龙陵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等地。在地形上,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纵贯南北,山势起伏绵延,峡谷陡峻深邃。澜沧江和怒江顺着这两大山系蜿蜒南下,水流奔腾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高黎贡山余脉盘踞于保山地区西部的腾冲、龙陵以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等市县境内,大盈江和龙川江沿山脉向西南倾泻,出国境后汇人伊洛瓦底江。总的来看,阿昌族居住区地形的特点是山脉和河流相间,山地高原和山间盆地交错。山地高原多,占全区总面积的90%以上;山间盆地(当地称为“坝子”)少,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民族来源
    第二节 历史文献中的阿昌族先民
    一、唐代以前氏羌族群的南迁及其衍化
    在古代汉文献中,关于阿昌族先民的记录现在所能判明的,最早的是在唐代。至于唐代以前的记录,则大都含糊混杂,难于辨清,因而只有借助于语言谱系分类法去划分族系,从亲属语言的起源及其发展来追寻古代阿昌族的来源。概括地说,阿昌族作为藏缅语族彝语支的一个成员,在民族来源上,与彝语支各民族有相近的起源,即同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这里有必要对古代氐羌族群中一部分南向流徙及其衍化略作补充说明。
    羌人原是我国西部古老的游牧部落,自先秦以迄南北朝,主要分布于今甘肃省兰州市以西、青海省西宁市以南的辽阔区域。《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鄯善、车师诸国。”
    这里所说的“三危”,在今甘肃省西部敦煌一带;“河关”,在今青海省贵德县东部;“赐支”,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河曲处;“河首”,在今甘肃省、青海省的积石山一带。“蜀、汉”,是对当时西南地区的蜀郡、汉郡的略称;“蜀、汉徼外”,即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鄯善、车师”,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西汉以前羌人族群分布的区域,西与西域的鄯善、车师为邻,南与“蜀、汉徼外蛮夷”相接,地域辽阔,其中赐专、河首和河湟一带是羌人部落极为活跃的地方。
    西汉时,羌人部落虽已南向流徙至“蜀、汉微外蛮夷地”,但大量的羌人南徙进入西南地区,这已是东汉以后的事。《后汉书·西羌传》载:“和帝永元六年(94年),蜀郡徼外大群夷种羌豪造头率种入五十万余口内属,拜造头为邑君长,赐印绶……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蜀郡徼外羌龙桥等六种万七千八百八十口内属……明年,蜀郡徼外羌薄申等八种三万六千九百口复举土内属。”
    仅据上述这几段史料所提供的线索,大体可以窥见东汉时期羌人部落大量南向流徙的盛况。至于南迁后抵蜀郡徼外的诸种羌的活动地区,现在难于具考,但必在蜀郡以西即今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当是无疑的。直至两晋南北朝时,甘、青羌人部落仍继续向南迁徙,终于遍及今所谓川西民族走廊。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时的西部羌人大量南向流徙?当时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因而引起羌人部落长期的。大量的流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载籍来看,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其他民族势力的压迫和征伐。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民族来源
第一节 从语言亲属关系考察古代阿昌族的族属渊源
第二节 历史文献中的阿昌族先民
一、唐代以前氐羌族群的南迁及其衍化
二、唐、宋时期的“寻传蛮”
三、元、明、清时期的“峨昌”、“阿昌”
第三节 传说中的古代阿昌族先民

第三章 唐、宋、元时期的阿昌族社会
第一节 经济生活
第二节 南诏、大理对“寻传蛮”的统治
一、南诏时期
二、大理时期
第三节 元朝对“峨昌”的统治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阿昌族社会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明朝土官、土司的统治
第三节 明代的汉族移民与阿昌族的关系
第四节 清代前期土官、土司的统治

第五章 阿昌族人民反封建与反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第二节 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第六章 近代时期的阿昌族社会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三、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一、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二、各种封建剥削关系
第三节 政治制度
一、南甸土司及其统治
二、户撒、腊撒土司及其统治
三、设治局及其统治
第四节 家庭、家族和村社组织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阿昌族社会
第一节 伟大的转折
一、人民当家作主
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第二节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一、农业生产
二、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
第八章 改革开放之后的阿昌族社会
第九章 阿昌族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宗教
附录
后记
修订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