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鲁西地区的灾荒、变乱与地方应对:1855-193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21543
  • 作      者:
    李庆华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庆华,1969年生,山东郓城人。1991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同年任教于菏泽师专历史系,2002年以同等学力获得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晋升副教授。2004-200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山东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起源地,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鲁西文明源远流长,“作为区域文明而论,鲁西文明是龙山文化加三代文化加齐鲁文化加运河文化而构成”,其中前三个文化期,鲁西“都处于中国文化中心区域”。<br>    本书是根据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灾荒、变乱与地方应对——以鲁西为中心的观察(1855-1937)》经过进一步的修改而成的。全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对鲁西地区的灾荒变乱与地方的应对措施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京杭大运河与鲁西沿岸城市、国家对鲁西的策略和重新定位、士绅和民众的自救、晚清民国时期的兵燹匪患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与鲁西沿岸城市<br>    第一节  黄河水灾与地理环境<br>    鲁西平原系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自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从鲁西平原西部穿过,经过张秋镇汇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自鲁西平原的中心地带自南向北流过,在张秋与黄河交汇。彭慕兰称这一带为“黄运”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受黄河、运河,尤其是受黄河的影响很大,这一地区的地形、土壤、河流、湖泊的“形塑”深深打上了黄河的烙印。<br>    一、黄河决溢<br>    本章着重考察黄河自1855年改道至20世纪30年代对鲁西社会生态、民众生活、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限于篇幅,本书不可能对黄河每次决口成灾都予以叙述,实际上也没有如此必要。本书只打算就1855年、1920年、1933和1935年这四次黄河重大决口对鲁西平原造成的灾害做一较详细的说明,其他年份黄河灾害可详见表格。<br>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展开
目录
绪论<br>一、相关概念的界定<br>二、问题和对话<br>三、相关学术史回顾<br>四、研究方法、学术价值、主要创新点<br>五、资料及运用<br>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与鲁西沿岸城市<br>一、京杭大运河与鲁西商品流通<br>二、京杭大运河与鲁西城市<br>第二章  黄河、运河水患和其它灾害<br>第一节  黄河水灾与地理环境<br>一、黄河决溢<br>二、黄河水灾与地理环境变化<br>第二节  运河变迁及其后果<br>一、运河失治与城市、工商、交通业<br>二、运河和沿岸农业及地理环境的关系<br>第三节  其他气象灾害<br>一、各地气象灾害概况<br>二、灾况举例<br>三、灾害特点<br>第三章  国家对鲁西的策略和重新定位<br>第一节  国家对黄河、运河治理策略的改变<br>一、明朝和清前期对黄河、运河治理的重视<br>二、黄河、运河治理策略转变原因<br>三、治理策略转变的表现<br>四、国家策略转变与地方社会<br>第二节  地方的赋役负担<br>一、晚清赋役征调之弊端<br>二、民国时期的苛捐杂税<br>三、田赋附加之滥征<br>第四章  士绅和民众的自救<br>第一节  士绅、社区精英<br>第二节  地方士绅防灾救灾的举措<br>一、修筑堤坝<br>二、赈济灾民<br>三、组织移民<br>四、绅民冲突<br>第三节  民众的对策<br>一、生活方式的调整<br>二、迁徙逃亡<br>三、自私自保<br>四、作物种植与农民的生存伦理<br>五、宗教崇拜与心灵安慰<br>第五章  晚清民国时期的兵燹匪患<br>第一节  兵燹<br>一、战争灾害<br>二、兵燹之祸<br>三、兵燹与社会经济<br>第二节  匪患<br>一、“土匪”定义<br>二、土匪成因<br>三、土匪概况<br>四、土匪危害<br>第六章  精英和民众对变乱的反应<br>第一节  士绅与社会控制<br>一、响应清廷谕令,组建团练<br>二、修筑圩寨<br>三、调解邻里纠纷<br>四、对地方官员的制约<br>五、应酬军事摊派<br>六、保护乡里<br>第二节  士绅与国家、士绅与士绅间的矛盾与紧张<br>一、官绅冲突<br>二、绅绅之间、官绅之间的紧张关系:以长枪会为例<br>第三节  士绅对外来冲击的反应<br>一、捍卫儒家道统地位<br>二、维护传统礼俗<br>三、维护士绅地位和尊严<br>四、官绅关系<br>第四节  弱者的武器:民众的反抗<br>一、饥荒与农民起义<br>二、土匪“个体”<br>三、“义民队”与“社会土匪”<br>四、民众自卫组织——枪会<br>第七章  地方重建:菏泽县政建设实验县的个案<br>第一节  实验县设立条件<br>第二节  县政建设<br>一、晚清至民国前期菏泽县政概况<br>二、县政改革<br>第三节  乡政改革<br>一、市民学校和乡农学校的设立<br>二、乡农学校活动内容<br>三、乡农学校性质<br>第四节  实验县建设事业<br>第五节  “菏泽模式”及其推广<br>第六节  实验县的结束及其地位<br>一、实验县的结束<br>二、实验县地位及评价<br>第八章  地方近代化的考察<br>第一节  危局之下的工商业<br>一、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br>二、企业特点<br>三、亏损原因<br>四、大型士绅企业的破产<br>第二节  对地方现代性的追求<br>一、士绅与地方近代化<br>二、发展新式教育<br>三、稳定社会秩序<br>结语  地方应对机制及特点<br>一、组织性和自发性并立<br>二、传统性和现代性交织<br>三、治标不易,治本更难<br>参考文献<br>一、史料<br>二、著作<br>三、论文<br>四、英文著述<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