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集中营 中国受害者口述》是继《日军枪刺下的中国劳工》(四卷本)和《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五卷本)之后的第三部反映中国战俘劳工的口述史料,也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反映“日军侵华集中营”的口述史料。20多年来,编者们走访征集了1000多名战俘劳工的回忆口述史料,收集了数千万字的历史资料,因为选题和篇幅的限制,《日军侵华集中营:中国受害者口述》只能选编少数人关于集中营的口述史料,为此,在选录编辑时我们掌握了以下几个原则:
1。口述者大多是讲个人在集中营的经历,对日军侵华集中营缺乏全面了解。
2。为了使读者对日军侵华集中营能逐个逐步地认识,根据我们占有资料的情况,以抗战时期的华北地区为主,分为六个板块,以华北六个省市的六个大集中营为主立篇,兼及其他小集中营,分别进行了选编。每个板块前有一段“时空回放”,目的是给读者提供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
3。战俘劳工的口述史料一般比较长,大多数都是参加抗战、作战被俘、关进集中营、押往就劳地的全过程,这次选编时,除个别斗争经历曲折的口述外,一般只选录集中营的口述历史,前因后果从略或不提。
4。不少战俘劳工曾被转押过几个集中营,编辑时,我们以其关押的第一个集中营或关押时间较长的集中营为主进行收录,但为了使读者能了解口述者在集中营的完整经历,对其在其他集中营的经历也尽量保留。
5。多数口述者的史料,包括集中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选编时侧重反映日军对战俘劳工的奴役和虐待,和战俘劳工在集中营的反抗斗争,对于一般类同的日常生活、转送过程,为避免重复尽量从略。
6。为了证实口述史的真实性、可信性,我们也选编了同一时期同一问题的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特别是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时获得的一些口供、笔供和调查、揭发、检举材料,让加害者的供词和见证者的证词,为受害者的诉说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
7。对入选的口述,基本保持了口述者的方言习惯和语言风格,以及原口述的本来面貌和基本格调。如有改动,只是删节和压缩了无关的或重复的内容。
8。对内容相同的口述,既考虑到互相印证的需要,也力避多次重复,在选编时有所删节,尽量保留独特的经历和不同的细节。
一、地狱南兵营——石家庄及河北各地集中营受害者口述
【时空回放】
石家庄(又称石门)是华北的军事重镇,素有“燕晋咽喉,南北通衢”之称。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分三路侵占华北,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由平汉铁路南下保定,进攻石家庄。中国军队用血肉之躯在石家庄北边的正定古城和滹沱河沿岸抵抗了5天5夜,在2000余名爱国官兵壮烈捐躯之后主动撤离,日军于1937年10月10日占领石家庄。
日军占领后,强占学校工厂,圈占农民土地,很快在石家庄建立了东西南北中五大兵营和几十处军事设施。位于石家庄车站东南方的南兵营,开始驻扎日本军队,也关押“扫荡”作战抓回来的战俘。1939年日军第一军军部由石家庄迁往太原,华北方面军直属第一一○师团从保定迁往石家庄后,将南兵营改为战俘收容所。1941年春,为解决伪满地区军需工业和军事工程劳动力短缺问题,日本关东军和华北方面军签署协议,把华北作战和劳工募集相结合,把华北各地的战俘和所谓的政治犯,作为特殊工人送往伪满。于是从1941年8月15日起,日军又把南兵营改成石门劳工教习所,并把保定劳工教习所迁入合并。此后为解决日本本土劳力问题,日本内阁决定从中国移入劳工,于是,从1944年1月1日起,又改名为石门劳工训练所。南兵营实际成了一座残害抗日军民的集中营。
石家庄集中营占地277亩,其中200亩为集中营的农园和工场占地(位置在今天的平安公园、电视机厂一带)。关押人员多为日军在冀中、冀南、冀西、太行各地(后期包括在河南)作战、“扫荡”时抓捕的抗日军民以及日伪军、警、宪、特逮捕的中国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