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转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5644
  • 作      者:
    廖大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廖大伟
    东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著有《1912:实试共和》、《上海通史?民国政治》(合著)等,发表《论民初帮会与社会的紧张》、《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民主政治的尝试》等论文50余篇。
内容介绍
    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文库》出版的宗旨所在。《文库》将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目标,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和学术观点、理论体系的创新为任务,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东华大学学科建设,为高校文科教育发挥思想库作用。<br>    东华大学是以工科见长的全国重点大学。根据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华大学直面挑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保持特色学科发展优势,重点突破的同时,努力创建了一条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不同政治诉求<br>    清末最后十年,处于政治改革状态。从1901年“新政”开始,继1906年转入涉及政治体制的“仿行立宪”,期间虽有快慢之别,甚至进中有退,但政治改革朝向基本没变,改革的轨迹还算比较清晰。<br>    问题是,清王朝主导的政治改革,总是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其迈行的步履及真实意图,总是迟缓于民众心理所期待的节拍。尤其到了后期,满汉畛域的悄然强化,改革过程中时进时退的不稳定现象,甚至令朝中不少汉族大员也感到失望心寒,由是四面楚歌未变,又添肺腑自伐,不仅民众抱怨如旧,革命党造反依然,立宪派离心离德,渐行渐远,而且统治集团内部,也是各怀心思,各有私念。<br>    清末政治改革,为何失败成结局,原来时代氛围和社会认知已不同前。既然时代社会已不同前,那么政治改革则必须在真诚路上照着承诺向前迈,否则灭顶之灾也就在所难免。<br>    ……
目录
    第一章不同政治诉求<br>    一  袁世凯与预备立宪<br>    二  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br>    第二章  革命与妥协<br>    一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对华政策<br>    二  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br>    三  上海与辛亥议和<br>    四  辛亥革命的必然及其失败原因<br>    第三章  民主政治创试<br>    一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述论<br>    二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与南京临时政府的筹建<br>    三  《民立报》对南京临时政府组建的建言和监督<br>    四  民初“政党”:以上海为例<br>    五  从民初政党政治看中国的政党文化<br>    六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民主政治的创试——以孙中山与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关系为线索<br>    第四章  隐患与夭折<br>    一  同盟会与光复会:辛亥光复前后在上海的关系<br>    二  民初会党与社会的紧张——以共进会与刺宋案为中心<br>    三  袁世凯非刺宋主谋<br>    四  刺宋案与政治现代化的夭折<br>    第五章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之评价<br>    一  世纪伟人<br>    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br>    三  孙中山的理想社会<br>    四  瞿秋白辛亥革命观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