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寺,在吴县西南七十里。旧有铜像观音,岁有水旱,郡辄具礼迎奉入城,祈祷必应……元祜中,建安黄公颉《铜观音像记》:光福寺距城六十里,有铜像观音,其始作者与其岁月予不得知也。康定改元六月,志里张氏于庙傍之泥中睹焉,时久旱弗雨,相与言曰:观音示现,殆有谓乎。乃具梵仪祷焉。实时雨降。以是凡有祷而弗获者,州人必请命于刺史而致敬,无不得其感报。①
据此,苏州自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起,遇水旱在本州官的主持下常常向观音祈祷。另在北宋后期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地方官的葛胜仲,文集中有《祈晴祷观音文》:
赤米骤贵,民多菜色之虞。赭衣横行,路有弃骸之戚。独期中熟,得致小康,天不靖民,雨复害岁,吏实不德,仰干阴阳之和。民亦何辜,俾罹饥馑之变。惟补陀之净圣,严像设于此邦,同水月之现形,如谷音之答响,仰叩神力,特严道场。愿呵叱于雨师,亟腾辉于日御。傥蒙昭应,誓永归依。②
原文并未说明系在何地用的此文,但从“吏实不德”的措辞看,当也是任地方官时撰写的。在现存为数不多的北宋地方向观音祈雨晴的记载中,有几则是杭州的,地志载:
咸平初,郡守张去华以旱迎[上天竺灵感观音寺]大士至梵天寺致祷,即日雨,自是遇水旱必谒焉。①
在杭州担任过地方官的苏轼,其文集中有《杭州祷观音祈晴祝文》、《谢观音晴祝文》,全文如下:
三吴之灾,连岁不稔,尚赖朝廷之泽,大分仓廪之陈,乃眷
疲羸,仅免流殍。今者淫雨弥月,秋成半空,永惟嗣岁之忧,将有流离之惧。我大菩萨行平等慈,睹此众生,皆同赤子,反雨吻于指顾,化丰歉于斯须,虽某等不德而召灾,念斯民无辜而可悯,愿兴慈率,一拯含生。
民无常心,固何知于帝力。天作淫雨,当有感于佛慈。慧光照临,阴沴消复,拯农工于沟壑,宽吏责于简书。某等共衔不报之恩,愿颂难名之德,恭驰梵宇,少荐微诚。②
杭州在北宋率先通过观音祈雨祈晴,这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杭州在南宋变成都城,其地位的变化导致对全国影响的变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