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俄罗斯汉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749254
  • 作      者:
    李明滨著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俄罗斯汉学史》系统阐述了三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汉学兴起和发展的漫长路程,其中还叙述了俄罗斯兴起的汉学中心形成的历史,历数中心主要的学者,并论析了他们的创作。

  全书共六章,分别为俄国汉学溯源(9—18世纪)、比丘林时期(19世纪上半叶)、瓦西里耶夫时期(19世纪下半叶)等。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明滨,1933年12月生,台湾台北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普希金研究会会长、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发表著、译作20多种,论文100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在俄办》、《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的灵魂托尔斯泰》等和翻译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等十余种。荣获俄罗斯联邦政府颁授的『普希金奖章』,和俄方颁发的『俄中友谊奖章』及『高尔基奖』荣誉证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俄罗斯汉学史》分期连续撰述俄国汉学形成、发展和成为世界汉学的一支劲旅全过程。从历史溯源起,中经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三个历史时期,迄于以齐赫文、米亚斯尼科夫、基达连克为代表的当代汉学新时期,是国内第一部贯通古今的俄罗斯汉学史。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引进和推动“中国热”
  17世纪对于俄国汉学来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这时俄国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它向西和向南推进,企图打通出海口。为了向东寻求扩张的陆上通道,便开始注意中国。俄国重在了解中国的地理交通与政治经济情况,以便与中国建立直接的联系,探索进行经济和政治扩张的可能。所以在两国的联系中,此时的俄困处处表现得很主动。这也是其国内资本主义因素已经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促成的。
  据史籍记载,约在明末清初之际,俄国官方开始设法获得有关中国的第一手资料。17世纪初叶,1618年(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托木斯克的哥萨克伊凡??裴特林奉托波尔斯克督军之命出使北京,回国后于1619年写了《中国一览》。1654-1657年(清朝顺治十一年至十四年)费奥多尔??裴可甫出使清廷之后写了《中国实录》。二十年以后,另一个俄国使团由尼古拉??斯帕法里率团于1675-1678年进驻北京。这位外交官写出了俄国最早描述中国问题的著作《中国漫记》。其所著的《1675-1678年尼??斯帕法里访华使团文案实录》(经尤??瓦??阿尔谢尼耶夫整理)后于1906年出版。随着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俄国派出第一个商队来华进行贸易。此后,两国之间的外交、贸易和文化的来往也日益发展,双方都有了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需要,便开始了培养人才的工作。
  此外,俄国官方为了加速人才培养工作和加强对中国的了解,还从西方引进了汉学人才。彼得大帝1724年下谕旨成立帝国科学院(圣彼得堡科学院)并聘请德国东方学家拜耶尔任科学院院士,旨在协助俄国引进西欧汉学的成果。拜耶尔本人就是欧洲第一部汉语语法的作者。彼得大帝的继任人又派出了一些在俄国宫廷任职的外国人出使中国。如1730年派瑞典人洛伦茨??郎喀出使中国,为俄国科学院获得了最早的一批中国图书,那就是俄国汉满文图书馆的基础。其他被派出使中国的还有荷兰人伊兹勃兰德??伊德司、丹麦人亚当??勃兰
  特、苏格兰人约翰??贝尔等。他们也都分别留有文字记录,但那些文章、著述似应分属于他们各自国家的汉学。
  俄国汉学酝酿时期的另一种形式是引入“中国热”。“中围热”也称“中华风”,是一种对中国社会风气的“迷恋”,兴起于17世纪未18世纪初的西欧。那时中国与西欧已建立了海上交通,西欧各国,特别是法、德等国的知识界推崇中国文化,宫廷和上层社会热衷于收藏中国文物,甚至仿建中围式样和风格的庭园。这些都引起了俄国人的注意。于是俄同人在“全盘西化”(彼得大帝改革)、全盘学习西欧的同时,把西欧盛行的“中国热”也引了过去。
  俄国早期兴起的“中国热”,除了法国和西欧各国“中国热”的促进之外,还有就是俄国东正教宗教使团从1715年定期派驻北京,经常传达回去的信息。
  18世纪从法国兴起并遍及欧洲的“中国热”,对俄国有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赞叹中国完美道德的文章、宣扬孔子教义的著作以及他取材于中国元代杂剧《赵氏孤儿》而编成的剧作《中国孤儿》,曾经影响了俄国文坛的风气。1788年涅恰耶夫把伏尔泰所著该剧译成俄文。此前,1759年剧作家苏马罗科夫就从德文译出了《中国悲剧“孤儿”的独白》。作家拉吉舍夫在西伯利亚写了《有关中国市场的信札》,诗人康杰米尔提到“奇异的中国智慧”,诗人杰尔查文的诗中一再提到中国文化。此外,剧作家冯维辛从德文翻译了儒典《大学》。作家诺维科夫主编的两家杂志相继刊登了宣扬中国理想皇帝的文章,一篇是1770年2月《雄蜂》登载的《中国哲学家程子给皇帝的劝告》(宋朝程颐《为太中上皇帝应诏书》的摘译),一篇是1770年7月杂志《爱说闲话的人》上登载的《雍正帝传子遗诏》。
  在俄国沙皇中,对“中国热”起了推动作用的,是先后在位的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其女伊丽莎白女皇(1741-1761年执政)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1762-1796年执政)。
  彼得大帝特别关注中国文化,而在他之后的两位女皇——伊丽莎白和叶卡捷林娜二世,更显示出对异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分别引进了国外的文物和文化思潮,并且着意于推进中国热潮。前者因营造中国环境、中国氛围而获得“伊丽莎白的中国格调”的称赞;后者以宣扬中国皇帝、提倡中国古代文明而著称。
  传人俄罗斯的中国文化,不仅范闱广,而且种类多,有典籍,也有实物。典籍包括各类文学作品,以及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济、民族 、艺术等领域的种种著述;实物则包括艺术制品和珍奇古玩,从建筑、装饰.到民间年画、剪纸、日常摆设,甚至出土珍品、养生挂图等等,无所不有。
  ……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俄国汉学溯源(9—18世纪)
第一节 古代传说和文字记载
第二节 引进和推动“中国热”
第三节 驻北京东正教宗教使团
第四节 早期的汉学家
第五节 俄国第一本介绍中国的书籍

第二章 比丘林时期(19世纪上半叶)
第一节 俄国汉学奠基人比丘林
第二节 留华时间最长的僧侣学者
第三节 宗教使团出身的官员汉学家
第四节 汉学的摇篮喀山大学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引进

第三章 瓦西里耶夫时期(19世纪下半叶)
第一节 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第二节 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汉学中心形成
第三节 佛教研究中的俄国学派
第四节 最早的中国神话论著
第五节 儒道思想的重大影响

第四章 阿列克谢耶夫时期(20世纪上半叶)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步履维艰
第二节 早期苏联汉学——“厚今薄古”
第三节 苏联首屈一指的汉学家“阿翰林”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传俄的第一只春燕
第五节 语文学科研究新拓展

第五章 群星璀璨时期——以齐赫文、米亚斯尼科夫、基达连克为代表(20世纪下半叶之一)
第一节 政治与哲学问题兼顾
第二节 史学领域硕果累累
第三节 语文学新进展和汉语学者三杰
第四节 文学引进洪流浩荡
第五节 圣彼得堡的古籍整理和研究

第六章 群星璀璨时期——以齐赫文、米亚斯尼科夫、基达连克为代表(20世纪下半叶之二)
第一节 莫斯科的孔夫子和俄国新儒学
第二节 古诗与唐诗的流传和研究
第三节 《文心雕龙》在俄国的诠释
第四节 中国民间年画的收藏和研究
第五节 一代鲁研学人
结束语
附录:1.参考书目
2.俄罗斯汉学家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