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次远征
万历二十年(1592年)初夏的某个清晨,天才蒙蒙亮,北京城里便响起了一串急促的马蹄声。老百姓们惊讶地抬起头,看着马背上风尘仆仆的军士,不禁想到:莫非边关又出事了?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来,明朝的皇帝们便担起了“天子守边”的重任,二百年来北京城也多次充当了战争的第一线,尽管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可城中的人们还是对战争格外的敏感,只是不知道这一回又是“九边”中的哪个军镇遭了侵扰。
随着军报的到来,兵部、工部、户部,这些与打仗相关的国家机构很快被动员起来,各部堂官们不敢耽搁,很快把消息报给了内阁,内阁也不敢滞留,立刻把战争的消息呈报给了皇帝。
“倭寇欺人太甚!”刚到而立之年的万历皇帝拍案而起,让他感到愤怒的不是蒙古,不是西南,而是在他爷爷嘉靖年间骚扰中国几十年、现在又死灰复燃的日本,那个叫丰臣秀吉的该死的倭首!
与军报一起送来的还有朝鲜求救国书,这一次倭寇的目标不是大明朝的东南沿海,而是位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朝鲜,那个几百年来处处学习中国、恭敬顺从的李氏朝鲜。但是与侵扰中国时的小股骚扰不同,这一次倭寇出动了十万以上的大军,几乎是以倾国之力进犯朝鲜,其心更大,其势更强!
皇帝震怒,这一仗势在必行——阁员大臣们在心里想。可日本打的是朝鲜,即使出兵,这一仗怎么打,几时打,派多少军队参战,用什么样的战术,从何处调兵,动用多少粮草军械,派谁为统帅,打到什么程度,希望打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来,是把倭寇赶回大海,还是适可而止以战求和,如何答复朝鲜……这些问题皇帝不会去想,全都要大臣们去商讨谋划,所以皇帝一怒,真正着急的却是阁员大臣们。
“就派李如松去吧!”几天后,万历皇帝终于给了大臣们一颗定心丸,这短短一句话,里面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对这些在官场上混迹了几十年的大臣们来说,皇帝的一句话,就足以让他们制订出一整套作战方略来;对朝鲜的使臣而言,“李如松”三个字,便是大明皇帝最大的信义、最大的承诺……
一、辽军多名将,李家一棵松
李如松何许人也,为什么他会得到万历皇帝的钦点,为什么朝鲜使臣也对他如雷贯耳?在讲李如松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明朝和辽东的情况。
嘉靖皇帝死后,长子裕王朱载厘顺利继位,是为隆庆皇帝。隆庆皇帝宽仁敦厚,他没有嘉靖那样聪明的天资,甚至有些懈怠,但正是由于他的“懒惰”,才使得嘉靖给他留下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能够一任接着一任地将朝局和政务维持得井然有序,也使得跨越两个皇帝、历时近二十年的“隆万改革”能够顺利地过渡和延续。张居正改革给明朝带来了中兴的气象,然而这番中兴气象随着他的死而逐渐散去,不过改革留下的家底还在,明朝的国力也不算弱,三十岁的万历皇帝对政务还有兴趣,国家的官僚机构也还在较为正常地运转,所以对于日本侵略朝鲜,当时的大明朝廷还能及时作出反应并且能够承担战争所带来的庞大负担。
想要应付一场战争,光有朝廷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劲旅,在冷兵器(明军多火器,但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热兵器)时代,更需要有一位杰出的大将来指挥战争,这两个条件,明朝恰好也具备了,不能不说是丰臣秀吉的不幸。
嘉靖朝,倭寇的不断侵扰使得明朝在几十年的战争中出现了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能征善战的名将,尤其是戚继光,他以募兵和以战养战的方式练出来的浙军(又称戚家军)是当时训练水平最高、战术能力最强的劲旅。倭寇之患基本消除后,戚继光所部奉命北调,与另一位名将谭纶一起主持大修长城,训练边军,使得整个北部边防为之一振。隆庆朝时,明朝在辽东又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李成梁。
名将李成梁
李成梁(1526~1615年),字汝契,与戚继光和谭纶不同的是,李成梁是土生土长的铁岭人,据《明史》记载,李成梁的祖父李英是朝鲜人,后归附明朝,任职铁岭卫指挥佥事。明朝实行武官世袭制,然而到了李成梁这一代,由于家道中落,李成梁连去北京承袭官职的钱都没有,到了中年还只是个相当于秀才级别的“诸生”。李成梁的命运在他四十岁那年发生改变——嘉靖四十五年(1566),辽东巡抚御史见李成梁才华出众,便资助他进京承袭职位。李成梁没有放过这个机会,担任军职后任险山参将,屡建战功,于隆庆元年(1567年)进副总兵官,协守辽阳。隆庆四年(1570)升任辽东总兵,驻守广宁,开始了他近乎传奇的后半生。
从隆庆到万历前期,明朝在北部和辽东的边事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北部的安定主要得益于俺答封贡和戚继光镇蓟,数十年里几乎没有大的战事发生,而辽东则是战事不断,蒙古鞑靼察哈尔部多次进犯辽东,但明朝仍在辽东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便是辽东总兵李成梁。
李成梁到任后,坚决贯彻张居正“饬武备、信赏罚、选兵将”的政策,大力整顿军务,募集壮士练兵,在抗击蒙古、女真各部侵扰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张居正“将军超距称雄略,制胜从来在庙谟”的诗句写的便是李成梁。万历初期,李成梁率军攻灭建州女真首领王呆(努尔哈赤的外公)、子阿台部,数次大败察哈尔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还用计斩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杨吉,并收其子侄为防御建州部新兴领袖努尔哈赤的牵制力量。在明末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李成梁在出镇辽东的三十年间,先后获得十次大捷,被称为“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所未有。”
李成梁前后两次任辽东总兵,第一次是二十二年,第二次是八年,前后共计三十年。但是随着功绩和名望的增长,李成梁在镇辽期间因功而骄、奢侈无度,肆意侵吞国家军赀、马价、盐课、市赏,还拿私吞的钱财珍宝贿赂朝中太监和大臣作为后台,甚至妄杀平民虚报战功,终于在万历十九年(1591)十一月(也就是在日本入侵朝鲜前不久)被言官弹劾,就此罢官。
我们想,如果李成梁没有被罢官,那么以他的战功和资历,这次援朝之战的主帅几乎非他莫属,也可能是应了“盛极而衰”的老话,靠辽东立下无数战功的李成梁却没有机会前去离辽东最近的朝鲜指挥作战,这可能也是这位老将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吧。
根据《明史?李成梁传》记载,在首次镇辽的二十二年中,李成梁所立战功主要有:
隆庆五年(1571),李成梁大败土蛮于卓山,并乘胜直捣土蛮部老巢,斩部长二人,斩首五百八十余级。
万历二年(1574),李成梁率军攻破建州女真王呆,先后斩首一千一百余级,毁其营垒而还。
万历三年(1575),败土蛮于长勇堡;其冬,败土蛮各部联军二万余骑于平虏堡,斩首千余。
万历六年(1578)正月,破土蛮速把亥部,出塞二百里,捣破土蛮劈山大营,获首级四百三十级。
万历六年(1578)十二月,李成梁率军奔袭圜山,破土蛮速把亥联军,斩首八百四十,获马千二百匹。
万历七年(1579)十月,土蛮速把亥率四万骑再次犯边,被戚继光率军击退;李成梁出塞二百余里,于红土城外大败土蛮,斩首四百七十级。
万历八年(1580)三月,土蛮一千余骑入境掳掠,被李成梁率部击败,被斩七百五十余级。
万历九年(1581)正月,土蛮联军十万进攻广宁,李成梁率轻骑从大宁堡出塞四百余里,大破土蛮骑兵。
万历十年(1582)三月,土蛮速把亥犯义州,李成梁率军设伏镇夷堡,击杀为害辽东二十年的土蛮首领速把亥。
万历十一年(1583)初,李成梁出塞,败建州女真阿台(王呆之子)于曹子谷,斩首千余,获马五百,后攻破古勒塞,射死阿台,枭首二千三百,消灭了建州女真王呆部。
万历十三年(1583)二月,李成梁率军在沈阳城外大败由速把亥之子把兔儿率领的数万土蛮联军,斩首八百余。
万历十四年(1586),李成梁率军与三万土蛮联军在可可毋林展开激战,斩首九百余。
万历十六年(1586)五月,李成梁率师攻打海西女真卜寨部,斩首五百余级,卜寨请降。
一系列的战斗不仅让李成梁成为辽东乃至明朝赫赫有名的大将,也给了随他一同作战的李家兄弟子侄立功升官的机会:李成梁的弟弟李成材官至都督指挥同知,李成槟官至清河副总兵,李成用官至指挥佥事;他的儿子李如松官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李如柏官至将军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李如桢官至辽东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如樟官至东西延绥总兵官,李如梅官至湖广延绥总兵官;他的侄李如楠官至开原参将,李如桂官至沈阳参将,李如梧官至清河参将,李如橘官至指挥佥事。
展开
——黄仁宇
明朝何以亡?清朝何以兴?其道其理,亦显亦隐。一个人、一个群体、一支军队、一个民族,其兴衰、其成败,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都可以从中找到我们自己需要的结论和答案、经验和教训、思考和启迪、聪明和智慧。
——阎崇年
大明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灭亡,而且亡在一个颇想有作为的皇帝手上。不仅明朝的遗老遗少,甚至清朝的顺治皇帝,都扼腕叹息。其悲剧性就在于,并非亡国之君的朱由检演绎了一幕亡国的悲剧。
——樊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