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王正月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按:此为《春秋》第一条经文,未载任何史事。这条经文值得关注者有二:一是正月前为何加一“王”字。因为春秋时代存在着三种历法:夏历以正月为岁首,晋人用之;殷历以十二月为岁首,概殷人后裔宋国用之;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周王室与姬姓诸国用之。鲁国都城为奄人故地,奄人为殷人后裔;鲁初封时带有“殷民六族”,这些殷人后裔可能都仍用殷历。在此形势下,若仅书正月,则不知为何历正月,极易产生歧义。时间准确是史书最基本的要求,故必须明确。周王在此时虽已地位衰落,但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正月前书一“王”字,则一望可知此正月是为周虏正月。二是隐公元年何以未书“公即位”。按照《春秋》通例,新君即位初年正月,举行即位典礼,均书“公即位”。鲁隐公只是暂时代替年幼的弟弟执掌政权,并不想做名义上的真正国君,未行即位之礼,故《春秋》不书“公即位”。
《左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按:惠公是隐公和桓公的父亲。元妃即正夫人。孟、仲是排行,如后世所谓老大、老二。子是姓,宋为殷商后裔,商人以子为姓。“有文在其手”,是说仲子的手纹像鲁字。归即嫁,女人出嫁日归。“隐公立而奉之”,是说隐公虽然暂居君位,但又明确立弟弟桓公为君,自己以桓公为尊。《左传》这段文字,都是在解释《春秋》于隐公元年为什么没有书“公即位”。交代《春秋》所载史事的历史背景,叙述史事的具体过程及其结果,或记载有关轶闻趣事,是《左传》解说《春秋》的主要方式,也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左传》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此时的周天子早已不是天下共主,七雄可能都已称王,《春秋》中的“王”字已有被误解的可能,所以《左传》作者在“正月”前又加一“周”字,特别标明此“正月”是指周历正月。最后一句“不书即位,摄也”,既是这节《传》文的最后结论,又是对经文不书“公即位”的明确解说。在《左传》作者的心目中,《春秋》的性质是明确的,它就是历代鲁国史官记录下来的档案汇编。因鲁隐公只是暂时代弟弟桓公执掌君权,并没有举行正式的即位典礼,所以当时的史官没有记载“公即位”。但是,自《公羊传》问世以后,特别是经过公羊大师董仲舒的宣传,《春秋》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鲁国史官记录变成了孔子撰写的经典,解说《春秋》中的圣人之义,也成为研究《春秋》的主要方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