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遗产:反思与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1535246
  • 作      者:
    彭兆荣著
  • 出 版 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12
收藏
编辑推荐
    遗产从何而来?遗产到哪里去?遗产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紧张,可惜保护遗产与毁灭遗产的“战争”经常由人类亲手发动。让人类在历史教训的深思中更了解自己!
展开
作者简介
    彭兆荣,属猴,五行家据生辰八字判为火猴缺木,故字中有木喜交学友,不擅辞令,心诚可鉴遵循学海无涯、学问无界原则,谨慎穿梭于诸学科之间身为教授、博导、主任,却不在意帽子头衔,更热衷学者之道、生性好奇:学习古典,不顾久远;探讨新学,不忌时岁、年轻时斗胆研究希腊罗马之经典,半百后却叩起旅游人类学的门学问人生,借追名逐利之虚,行快乐过程之实欣赏一句话:“人活着要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后代着想”。
展开
内容介绍
    “遗产热”、“遗产运动”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对遗产的认识和实践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遗产学:一门既关乎历史,又关乎现实的学科。之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五十多个民族的国家来说,我们拥有古老、丰富的遗留和遗存;但之于我国的学科和学术研究来说,遗产学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展开
精彩书摘
    2. 遗产理论实践<br>    遗产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学问——遗产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遗产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一些大学开始招收遗产学方面的博士研究生,以“遗产”命名的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相关的课题项目也越来越多。但如果检索相关的遗产理论,我们会发现它们大都不“纯粹”,或者说并不为某一个学科所专属和公认。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1)遗产学并不是一个单一性的研究领域,它不像诸如人类学、历史学、文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那样成为公认的学科。参与遗产研究的学科很多,领域也很广泛,比如遗产的人类学研究、遗产的地理学研究、遗产的政治学研究、遗产的历史学研究、遗产的艺术研究、遗产的文化研究、遗产的管理研究,等等。不同的传统学科或新兴学科无不将各自学科的触角深入其中,各学科的特质、品性、理念、方法和手段也大量渗入、移植到具体的遗产研究中,使遗产研究呈现出一种混杂的状况。(2)我们今天所说的遗产被打上强烈的现代烙印,是一个时代的话题,也是一个具有鲜明话语特征的产物。与其说遗产是一份财产、一笔财富,还不如说它更具有权力化资本符号的特征,是社会再生产的产物。根本原因在于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具有资源性,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社会和群体的需要进行发掘、开发、利用、交换和交易。(3)现代遗产融合,表现出了政治权力的色彩、工业化结构的品质、技术主义的手段、资本社会的商品特征、现代传媒炒作的意图、公共事业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被当做政治家和行政管理部门权力展示和业绩追求的政绩资本。因此,遗产理论首先表现为所谓的“共谋理论”(conspiracy theory)。“共谋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理论描述,还不如说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种拯救历史遗产活动和运动的概述,以及所延伸出的法规、实践等综合情况的描述。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遗产理论包含了各种权力力量、学科力量聚散的特质。
展开
目录
1. 概念、定义与分类<br>2. 遗产理论实践<br>3. 表述与被表述<br>4. 权力与话语<br>5. 以民族-国家的名义<br>6. 遗产的制造与构成<br>7. 多样性的认知语境<br>8. 遗产与人类<br>9. 遗产中的关系网络<br>10. “活态”与“失真”之真<br>11. 记忆的妙谛<br>12. 谁的遗产<br>13. 原始艺术及其魅力<br>14. 人类遗产的自然属性<br>15. 地方与草根<br>16. 遗产与国-家园<br>17. 家园纽带与遗产回归<br>18. 作为文化地图的遗产<br>19. 人文地图的空间形态<br>20. 遗产与旅游<br>21. 管理的限度<br>22. 看不见的手<br>我们将为后代留下点什么(代结语)<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