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许倬云观世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76766
  • 作      者:
    许倬云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史学能人许倬云,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治史五十多年而形成独特史现。《许倬云观世变》聚焦于世界变化之大势集中展示了许倬云先生。<br>沧海橫流著书有格局  世事难料读史有智慧<br>历史本来就是过去的人生,古人经历的喜怒哀乐,遇合离散,成败兴亡,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在旁观时,如能设身其中,体会领略古人的境遇与心情:古人遭逢幸运时,为之欢呼庆幸;古人失误时,为之悲悯哀矜。由此感同身受,即于古事少一份苛责,多一份警惕。要知道,自古以来,万事无时不在变化中,一切因果,有其发展,诸种因缘,俱生纠缠,世上惟一不变,只有“变化”二字而已。
展开
作者简介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从历史看管理》《西周史》《求古篇》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许倬云观世变》以中国与世界、中国的特质、历史与变化为主题,荟萃许倬云先生多年来具有其个人特色的史观、史识、史德、史才、史情等诸多方面的精粹文章。读其书,念其人,面对许倬云先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五十多年来治史形成的史学观、治学观,我们不得不赞叹再三…… <br>许先生作为海内外公认、卓有建树的中国古代史学家,与国内其他史学家极大不同的是:他的视野、视界、视点决不拘泥于中国和中国历史本身,而是拥有全球性世界视野;他的学养决不止于历史学本身,而广及经济、文化、社会、文学、艺术、宗教,乃至地理、山川、现代科学技术。
展开
精彩书评
    沧海横流著书有格局  世事难料读史有智慧;一双慧眼静观历史变幻  五十年来治史文章精粹!<br>许倬云先生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稔西方历史,擅长将其他学科当作精研历史课题的工具,有如此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人文素养,作者谈论起中国与世界、中国的特质、历史与变化等诸多关乎世界、历史、人世的大变局,自然是出乎意外而又入乎情理,发人所未发之思,给予我们穿透历史时空、文化地域的启迪。<br>——三联资深编辑许医农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与世界<br>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未来<br>人们常常以为历史就是讲故事。什么雍正王朝啦,康熙大帝啦,其实,历史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做的历史工作都牵涉分析:把历史材料从观察的角度组织起来划分类型,再拿类型作比较,观察不同类型之间有什么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意义安在,同时将类型与实例比较。历史是一种阐释解释过去对今天的意义。<br>我眼里的历史不但有个人,更有那个时期所有的人。在我看来,个别的人没有全体的人作用那么重要。历史不等于人物传记,也不等于考证,从大历史的角度观察,它是一种解释工作。观察历史的变化,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时间,历史从古到今按时间的演变。通常是分期观察,而中国传统的做法,是按朝代划分二十四史,一朝一朝发展过来,这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断代方式。西方也有朝代,不过他们远不如我们看重朝代,因为他是多国体制。像非洲的一些国家根本就没有朝代可言。印度人对时间的观念一向不是很清楚。日本的王朝号称从古至今只一个朝代,其实也仍有政权的嬗换。因而中国的朝代划分在世界的历史学中也是独树一帜,中国学者因此对朝代也很看重。<br>我这里介绍三种从时间的角度来观察历史发展的观点。第一个历史发展变化,就是马克思的社会变化演化论。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人类历史的发展被分为五个阶段。第二,历史中有生命的循环,如人的生老病死。一种文化的诞生、繁荣、衰落、终结像春夏秋冬一样的轮回。一种文化周期完了,另一种文化周期开始了。第三,中国有“三世”之说:从最古老时候的“大同世界”到“小康之世”再到“据乱之世”。这三种方法,都是以时间为顺序划分的,是历史界最常见的划分法。<br>另一种区划法是以空间划分,以不同的地区内的人物、事件以及它们的变化组织成历史。一位地理学家说过:不同的地理条件,就有不同的变化形态出现,每一种变化形态都与它的自然资源相配合的。汤因比说得更为明白,他说世界上共有21种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特点。汤因比特別强调历史变化中的刺激与反映:一种类型存在,既有内在的无产阶级与当权派的冲击,也有外在的无产阶级与内部的冲击,这些都导致类型之间的转换。这些变化和冲击不是在演化中出现的,而是以外来或内部变化的力量为动力的,这就不是单项的进化,也不是以时间为轴产生的变化,而是平行的、同时的、若干不同的族群彼此来往冲击而产生的变化。<br>这几种类型我仅举几个例子。实际上许多历史学家归纳时都不知不觉地使用这几种类型。比如梁启超先生在汤因比之先也提到过演化和冲击两种类型。历史学家把时间和空间综合起来讨论是常有的事。我下面举的三个例子,它们的素材都是史前的历史。中国有一位重要的考占学家苏秉琦先生,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十余年来发展一套理论,用区系类型把中国各地区的历史划分成各种类型。这些类型之间有碰撞,也有渗透。相邻近的小区域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之后,形成了六大块或七大块文化区域。他特別强调,一方面小类型自身有演化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类型与类型之间碰撞产生变化的动力。苏先生的工作在中国的考古学上有重大影响:以往的单线演化论已经难以应付越来越丰富的历史材料,苏先生的理论使得以往无法归划的材料理出了次序。<br>傅孟真,也就是傅斯年先生,是我以前所在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始人。他在中国历史的朝代史之外建立了一套新的历史解释方法。他说,中国历史在最早的传说时代,不外乎东边的“夷”和西边的“夏”。他们彼此对立冲突,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后中原终于融合为一体,历史冲击的力量转为南方和北方的对立,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对立。有北方往南的政治力量,也有南方往北的文化力量和经济力量,形成了复杂的对立、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傅先生这一组织历史的方法,也是以时间为纵、空间为横的立体的历史方法。<br>梁任公先生则是以中国文化圈逐步扩大为线索来解释中国历史。他说,传说时代(梁先生的时代还没有考古学,只能用 “传说”来替代)的中国正要聚合成一个完整的中原(今之河南也)。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原逐步扩大,包容了今天山东省、山西省和陕西省的一部分。 “中原”的中国逐步扩大,到了秦汉时代,就变成了“中国”的中国。在“中国”的中国,中原及中原周边的文化互相激荡,互相融合,构成了秦汉的秩序。之后“中国”的中国继续扩大,把周边其他部族及文化也吸收进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成为“东亚”的中国。随着成吉思汗的狂飙和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开展,中国对外移民,文化对外扩张,册封制度使中国的文化力量延伸到日本、朝鲜,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被周边模仿。这时的中国,变成了“亚洲”的中国。中国文化圈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扩大,包含着中心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文化力量、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伸和缩、进与退。这同样是一个有时间、空间与立体的历史。梁先生据此预言将来会出现一个“世界”的中国。<br>所以,历史不单单是讲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而是一种视角一种方法,它考察我们的过去, “以史为鉴”预测我们的未来。对待历史,要有开阔的视角,不要局限于谁打败了谁、推翻了谁,或者某个漂亮女子终结了某个王朝。我常常为那些漂亮女子感到冤枉!她们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能力终结一个王朝,都是那些饭桶男子没搞好,反而怪罪那女子。<br>下面我讲的是“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模式”。我特別挑了一段来讲,目的是对事情发展的后半段即未来的格局作一个对照。<br>中国的西周时代的体制,是封建体制。周朝的王子们,带着夹有商贾的军队开到疆外,建立兵城;和当地的土著合作,封土著首领为贵族,吸收土著的军队整编成同盟,戍守的兵站成为都城,这样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就成了封国的基础,形成了周人的封建体制。大家注意:这个封建体制只是一个一个的“点”,尚未连成“面”。“点”是有限的,“点”与中心的纽带是通婚、册封、分配上地,由此构成一个面。这个“面”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周朝的封建秩序是靠最高层封建诸侯,再由各地的诸侯控制各地人民来维持的,像宝塔一样的社会结构。仅在上层人物中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礼仪和法制。统一的文化仅限于上层,中下层的文化非常七著化,上下层绝少交流,尚未实现真正的同化。<br>到了春秋时期,周朝衰亡,各地诸侯群雄并起,不再受中心的控制,并建立起各自的国家。这时候,各地的统治者开始关心自己的臣民,当地的文化开始向上层封建文化交流。这时每个国家都开始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方言、起居方式、饮食,等等。<br>这种地方性的政治局面就是从统一制度崩解下来而形成的列国制度。列国制度维持了很久。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里,每个国家都要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重组自己的秩序。他们彼此之间也是尔疆我界,征战不休,在战争中形成列国体制,上层文化不断向下渗透,在内部构成一个新的认同,构成各国的本:上文化。<br>18世纪到20世纪的世界格局也是如此。最近二百年来的历史变化,也是各地逐渐建立起民族国家,使原先共有的文化地方化。比如欧洲曾经有共同的语言拉丁语,由教会带到各地,后来逐渐演化成今天的英语、法语、德语,等等。这种趋势自18世纪开始从欧洲一步步蔓延到了世界各地。从合而分,构建出一个地方的民族,之后又对外扩张、渗透,又构成一个新的“合”的局面。例如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形成了大英帝国,之后各地又抗争,摆脱殖民者的控制,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国家,进入了另一个“分”的局面。这个过程和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相似。<br>这些古代列国的体制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br>第一,他们都有一群新兴的知识分子,如孔子、孟子、墨了、荀子,等等。他们所处的地域不同,却讨论着同样的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用不同的理智来治理共同的人性,什么叫“人”,什么叫“社会”,什么叫“政治”。知识上共同的需要导致了各国共同的知识阶层出现,他们之间通过旅行、著书、书信等手段互相接触。<br>另外,各地通过贸易而互相学习,文化上地方色彩和共同色彩同时出现,艺术上如此,文学上如此,文字上也如此,经济也相对统一。这是将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先决条件。天下文化统一的意识已经存在,各国对“天下定于一”没有争执,只是“定于谁”的问题。<br>第二,东亚文化圈。西鳩先生是一名日本学者,他说东亚有一个共同处:从学习中国而得来的各自的制度。中国的册封制度,使中国的律令、政府的组织、政府的法律传播到东亚各处。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他们都使用汉字,都有儒家思想,都有华化的佛家思想。这些反映出由于互相传播,从一种文化系统,可以构成一个內部大同小异的大文化圈。大文化圈和中心文化圈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几个基本的假设是一致的,可以存留很久。另一位日本学者觉敏义,他说东亚的汉字文化圈还加上冲突的对象,北方有与草原文化的冲突,南方有与海洋文化的冲突,这个圈子就更大了。太平洋地区有三层圈:中国文化为内圈,东亚文化为中圈,北方草原文化和南方海洋文化是外圈。西嶋、觉敏义和梁任公诸先生解释的圈都是共同一种方法。他们强调“外来,’文化冲击力量之强大,可以在其移植的地方成长出新的非常有活力的文明。<br>“天下国家”和“东亚文化圈”,我以为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发展模式,现在以此来看我们当今的世界格局。不可否认,现代的世界最大的文化冲击不是出自中国,不然我们不会穿西装打领带。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中心。欧洲这个中心也是逐渐扩大的:由爱琴海的希腊渐渐扩大为东地中海的希腊,由城邦文化圈扩大成希腊文化圈,再扩大成地中海罗马文化圈:一直扩大到欧洲大陆的罗马文化圈,后来又分崩离析,形成西欧和东欧,构成了欧洲文化圈;然后跨过大西洋,形成了大西洋两岸的欧美文化圈。现在世界各个角落都感受到了欧美文化圈的压力。<br>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除了今后未知的以外,以前的发展模式,不是和梁启超先生所讲的“中国文化圈”一样一步一步扩大吗?<br>欧洲的列国体制比较靠后,而中国的列国体制比较靠前。中国构成了天下国家。秦始皇以后,中国就是天下,天下国家笼罩着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时间长久且没有中断。欧洲则不同。中国人脑子里天生有一种“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观念, “天下”是一直存在的。而欧洲在教皇时代有一个“神的世界”:天上的城是上帝之城,地上的城就是罗马,罗马有两层,一层在上面,一层在下面。希腊是由“城”一步步扩大成一种文化势力的,中国则是“国”,两种观念不一样。文化起跑的时候,中国是以“国”为起跑点,欧洲则以“城”为起跑点,所以我们是<br>“天下之国”,他们是“上帝之城”。<br>从一个小单元逐渐扩大到跨洲跨洋的大单元,不仅是中国一个特例。欧洲一样也有,只是他们的列国体制分裂之后,一直未等到第二步的重合,而中国合成了“天下国家”,并从秦始皇一直维持到今天。<br>下面是我们的问题。<br>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全球性的秩序正在来临,有没有征兆?有,非常清楚。前二十年还没有这么清楚过,今天非常清楚:世界性的天下国家正在形成,上帝之城没有了,有的是人类文化的共同城“网”的网络,这网络正在把全世界都收揽进来。三十年前、二十年前都不太清楚,现在看到了端倪。<br>第一个端倪是经济的全球化。二十年来出现了两个新事物:跨国公司和多国公司。跨国公司是一个商业公司的生产分布在世界各地。福特、三菱等,在不同地方生产、组装,然后送到各地销售。多国公司,由许多国家共同投资。人们在美国住旅馆,不同的旅馆往往属于同一个大公司麾下。我们打电话,Bell电话公司是一张大网,这个大网已经延伸到日本、欧洲和香港特区,这张网是多国共同投资的。现在我们海峡两岸虽然还没有直通,可是台湾的华航和大陆的东航已经共同投资,准备成立新的航空公司。商业的“网”出现在二十年前,迅速地扩大,过去很清楚谁赚谁的钱,现在好像每个人都在赚別人的钱。<br>第二个端倪其实源头很早,是原子弹。原子弹于1944年发明,1945年美国丢到日本头上去。后来一步步升级,从原子弹升级到热核子。核灾难的“网”,核灾难的阴影,笼罩在我们每个人的头上,谁也不敢打仗。核灾难的阴影最终是“以战止战”。二战以来,没有全球性的冲突,只有局部的小战争。这个阴影是全球性的,使所有人感觉到命运与共。<br>第三个端倪,人类命运与共的是环境。火山爆发,火山灰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的酸雨可以飘到华盛顿,美国的酸雨可以飘到欧洲。自从原子弹的阴影扩散开来之后,环保意识才被重视起来,大家意识到许多东西是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上的共享,资源上的流转,迫使大家不能再分你疆我界。<br>但最终的统一等待着一个新事物来完成。直到网络的出现——nct.conl。现在.com是无所不见的,.com造成了一个新世界、新时代。各位都是.com时代的人,是我原始人。我的朋友见了电子计算器就躲得远远的,他怕触电。你们和我们已经是两种人了,你们是新时代的文明人,我们是旧时代的原始人。<br>中国历史特质<br>我用三个层面来讨论中国文化,这个中国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包括吃饭穿衣、观念以及组织。我从这三个层面来讨论。<br>第一个层面,我找出的特征是,精耕细作的农业,这是一种小农经营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虽然世界上精耕细作的地方很多,但是以中国这样大规模长期延续的传统来说,则不算多见。什么叫粗放,什么叫精耕,我先解释一下。<br>粗放的意思就是土地很多,土地的肥力基本上也够。土地面积大,肥力足够,人力却不够,那么,收获靠大面积的种植,单位面积产量都不大,这个办法也可取得一定的收获。精耕细作就是,用大量的劳力在有限土地上,使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到一定的水平,总产量也达到一个数目。换句话说,是用劳力去换土地面积,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br>虽然中国人的农业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一样,开始的时候都是粗放经营。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大致属于游耕,就是在生地上砍树伐根,挖松土壤,然后种庄稼;收获一熟或两熟,到三熟就不能用了,必须换一块生地垦荒。原来那块土地抛荒了,长杂草长灌木,这是非常粗放的经营方式。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此。至于根茎类的植物,例如番薯,种植方法又不同了。<br>中国古代栽培的谷类作物,北方是小米,南方是稻米。世界上主要的几种农作物的谷类,中国占两项,这两项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在中国驯化的。北方小米耕种地区,最早的起源地应当是在太行山麓。大米的起源地,过去以为是在浙江沿海一带,在河姆渡。现在我们知道,是在湖南、湖北的大巴山的小山丘田下面。云梦大泽,今天的湖南、湖北以及江西,古代是一个大内海,古代稻作遗址就在云梦大泽的边缘上。我说到这里为什么要特别详细呢?小米与稻米都需要相当多的人工,如果粗放耕作,收获量是很低的。<br>到了春秋的时代,中国农业就进入相当程度的精耕了。中国的人口经常相当众多,至少有局部性的高密度。古代春秋时期,中原一带人口密度相当大。人口多,土地不够,使中国老早就有一个精耕细作的传统。到战国时候,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具备复杂的耕作方法,包括用肥、除虫、选种;作物要求分布均匀,作物挤得太挤,地不够,作物分布太松,浪费土地。作物没有一定的规格行列,不能通风,也不易灌溉。中国这一类的传统,包括上面讲的田地经营管理,在战国已逐渐发展。中原一带以及江汉平原,基本上都已有精耕农业。到了汉代,农业总产量与单位面积的产量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单位面积就是一定面积地上出多少粮食。到汉朝的时候,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可达现在产量的百分之七八十。那时没有化学肥料,用的是有机肥,包括草肥、动物的粪便、河底挖出来的淤泥。汉代也知道怎样改良土地,酸性的土壤去掉酸性,碱性的土壤去掉碱性。灌溉方面,有蓄水,有深井,有很具规模的灌溉系统。灌溉不仅供水入田,还以水洗田,使碱可以洗掉。所以汉代才有那么高的产量。<br>汉代也发展了套耕与轮耕。什么叫套耕?一种作物没有完,第二种作物就开始了,借用第一季的作物行间的空地,种植第二季的作物,第一季的作物等于做了第二季作物的温室,第二季的幼小作物有保护的环境,又能保温保湿。什么是轮种?不同作物轮流种,使用不同的肥力,这些都是非常精致的做法。精耕必须花费相当大量的劳力。忙季的时候需要的劳力非常集中。耕种时候,犁地翻地。播种的时候好一点,但是要匀称地播,还有除草等工作。田间的经营管理是季节性的,收获是赶时间的,这些情形使得农户必须要掌握一批劳力,否则不能应付劳动需求。<br>土地经过适当的经营管理就可以持续使用,地力不但不会被利用殆尽,还会继续不断得到改良。中文“生地熟地”,“生土熟土”,即是指土壤有没有经过改良。经过经营管理,土壤已经改良到一个程度,不是原生土壤了。别的文化中没有这个观念,用过的土壤就失去了肥力。中国人的观念中,长期用过的土壤是好土壤。大量劳力的介入,使人们留恋这块田地,灌溉设施不能变,熟土不舍得丢掉,这些都是中国精耕细作的特殊情况。<br>宋代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减少,所以精耕的传统水平逐渐下降。本来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变成密度较低,是人口的移动使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减少。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精耕水平在降低,到宋朝才再度增高。宋朝的若干地区有高度集中的人口,农业进一步改良,使宋朝的单位产量也提高了。但是究竟高了多少,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使用的计算方法不同,单位的产量究竟有多大,就有不同的说法。就算最保守的说法,宋朝在若干地区,比如江南,单位面积产量几乎与近代台湾的单位面积产量差不多。这是很大的进步,这种精耕细作,使得中国可以保持长期的大量人口,高产量的农业能维持庞大人口,这些人口都在农村,不在城市,那时的城市不需要这么多劳力。<br>相对于庞大人口现象的,就是手工业的问题,《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各种各样致富方式,做牛肉干,做酱,都可以成为大富翁,就等于今天麦当劳一样。假如照《史记》以及汉初文献反映的情况而继续发展,说不定在中国早就有资本主义了。资本主义未在古代中国出现,缘故在哪里呢?汉武帝以后,以城市为基础的生产业衰落,生产转向到农村里面去。当时国家的权力强大,国家有几种原因不喜欢工商业发达:第一,强大的经济力量可能与政权对抗;第二,大量人口在城市集中,社会上可能发展出民间势力,政府也不喜欢;第三,国家对外有战争,对内有公共建设,国家的一般税收不足使用,便转移压榨工商业。汉武帝的时候,城市基础的工商业基本上都毁掉了,商人付不起税,付不起罚金,也无法积累财富。地方豪富不能在当地生根,必须搬到首都里,或者被发配边疆。这些都是国家权力压缩社会力量的手段。<br>城市基础的工商业被毁以后,手工业转入农村。这一情形也是其他文化的精耕细作里不太见到的例子。我们拿其他国家来比较:法国的农业也是精耕细作,而且有高价位的经济作物,比如说,种葡萄制作酒;意大利种橄榄榨油,也是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也是高度精致的农业。但是法国、意大利都没有出现强大而根深蒂固的农舍工业。什么叫做农舍工业?就是手工业的生产在农民家里进行,农村就是作坊。在城市里的手工业被毁掉以后,乡村里反正有大量的劳力闲置,大量劳力在不均匀的季节性分布的时候,闲季无处可去,手工业是另一收入来源。男耕女织,女织不是一年到头织的,在农忙时一样下地。连七八岁的娃娃在农忙的时候一样下田做事情,每一个劳力都要动员起来。农闲的时候,这些次级的劳力就转移到别的方向。大雪覆盖,无事可做,家里必须做别的事,重劳动力也要回来做手工业的生产者。从汉朝开始,中国的农村就负起了中国手工业很大的部分,明代晚期到了巅峰。这时候城市有了相当规模的手工业,并取代一部分农舍手工业。明朝以后,城市手工业才能平衡若干部分的农舍手工业。
展开
目录
    序<br>中国与世界<br>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未来 <br>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 <br>古代国家形成的比较 <br>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的比较 <br>中国古代文化与埃及文化的比较 <br>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比较 <br>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的比较 <br>试论伊斯兰文化体系与东西方两大文化的互动 <br>体系网络与中国历史上的分合 <br>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考察 <br><br>中国的特质<br>中国历史特质 <br>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br>中国文化发展的点和线 <br>从考古学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 <br>古代中国的面貌——从现有的考古资料说起 <br>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 <br>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 <br>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 <br>神祇与祖灵 <br>汉之为汉——中国人自称汉人的文化意蕴 <br>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动 <br><br>历史与变化<br>历史与变化 <br>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br>我们走向何方——试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br>文化调适过程中的态度 <br>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 <br>元中都考古怀今 <br>有一点不同的中国历史——从生活史角度谈中国的饮食文化 <br>中国中古时期饮食文化的转变 <br>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