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影自传
半个世纪前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全家住在台湾的一个小城新竹。那个时候我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影,看的大多是好莱坞出产的美国片,欧洲艺术片还是六十年代初到美国留学后看的。美国片以“类型”取胜:古装片、西部片、警匪片、战争片、歌舞片、喜剧片,还有文艺片。我父母学音乐出身,又是音乐教育家,所以每逢有古典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歌舞片,如《歌王卡罗素》(The Great Caruso)、《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和《学生王子》,必全家阖第光临观赏,甚至有些佳片我看后想再看,父母也愿意付钱。后来我竟然在报纸上写影评文章,赚了些许稿费,可以自掏腰包看电影了,当然看得更厉害。这在那个时代尚不多见,所以养成了我“重看”的习惯。就以《学生王子》为例:第一次是全家一起到新竹的国民大戏院看的,后来我又自己单独去看了几场。在重看的时候,就可以在影院耍花招了。当年看电影可以随时进场,先看第一场的结尾,再看第二场的开头,在终场休息的时候,管理员也不清场,所以我可以连看下去,即使是巨片登台,观众太多而需要清场时,我照样可以躲到厕所里不出来,然后再混入第二场入座的观众中,反正总可以混水摸鱼找到空位的。但我最珍贵的经验还是当影片连演数天、观众渐稀的夜晚,我可以在空旷的影院中真正享受自我的空间,坐在楼上后排,没有人打扰,也不理会前排卿卿我我的对对情侣(或者说只有羡慕的份儿,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到银幕上),兀自消失在黑暗的空寂中,静听台上兰沙的高歌:“我的挚爱,我全心全意地爱你,我每一口气都在祈祷,有一天你将是我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