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粤剧历史年限,至今尚无定评。如果按照“粤剧”这一特定名词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来界定,它就有80多岁;如果参照清同治七年粤剧八和会馆成立算起,粤剧已有110多年的寿命;如上溯到清雍正初年,将北平名伶张五南下佛山传艺、创立琼花会馆定为粤剧出生之日及根据在佛山汾江之滨发现刻有:“大明万历琼花水埗”的石碑来判定,当时已有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机构。按此推断,“粤剧发展至此已经基本成为一个大剧种了”(《粤剧史》),且有400多年的历史。以上诸论,均由名家考证,言之凿凿。窃以为,某种艺术门类的确立是要经历发生、发展到形成这样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的,以明确具体的年月来界定它的历史年限是不科学的。粤剧,它必须具备与艺术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条件,才能确认它的客观存在。首先,它应该是戏曲,必须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其实,早在南宋时期,因为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广州一带经济十分繁荣,亦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兴盛。大量史料证明,自南宋开始到明清两代,越来越兴旺的广东戏曲活动呈现出三层结构,“一是以官僚为媒介而传人的昆曲;二是以客商为媒介而传人的弋阳腔;三是以独自粤剧方言和民谣为基础的土腔土调”(见《粤剧的形成和传播》田仲一成(日))。这些都是戏曲艺术。第二,地域方言是界定地方剧种的重要依据。刊刻于雍正十一年(1712年)的《粤游纪程》之“序文”(李元龙撰)写道:“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女优颇众,歌价倍于男优,桂林有独秀班,为元藩台所品题,以独秀峰得名。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这里所说的“广腔”,指当时在广州演出的广府戏班。过去,人们将中原以外的边陲地区称为:“蛮荒之地”。广州地处岭南,故习惯称南蛮。“蛮音杂陈”就是指广州当地方言。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广府班是使用广州方言演出的。
第三个条件是,每个地方剧种都应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声腔艺术。如上所言的“……民谣为基础的土腔土调”,应是粤剧音乐唱腔的雏形。早期粤剧受到昆曲、弋阳腔、秦腔等声腔,以及“俗乐”、“胡乐”等音乐的影响。它以宽广的胸怀和气度,精妙的艺术方法,把它们熔于一炉。这个融会的过程,是一个杂交的过程。从而孕育产生了不同于原来任何一个母体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已经个性化了的粤剧音乐唱腔。第四是要求他在表演艺术和表现形式方面具备有别于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特色。粤剧以实用性、技击性极强的南派武技人戏。这是源于明末清初,南少林弟子避祸逃入广东粤剧戏班,在班中授徒传技,将少林技击拿到舞台表演。我们很难在其它剧种找到类似的表演形式。还有组合式的“排场”结构;利用大笛、大锣、大钹,表现热情、热闹、热烈的艺术风格;以丑角的表演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演剧方法;以及博取众家之长,把各兄弟剧种的优点和特色都吸取过来,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再创造,形成了一种驳杂、繁复的舞台呈现状态。这种自由宽松的心理态势,对早期粤剧的形成,是有推动作用的。粤剧,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的基本条件,在清雍正初年已经具备,可以认定粤剧形成于距今约300年的清朝雍正初年。
粤剧行内除祭祀华光师父外,还供奉一位张师傅。这位有姓无名的张师傅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蒙粤剧伶人立牌位享祀?原来华光是神,张师傅却是人。据传他原名张骞,排行第五,乃汉阳人士。左手微瘫,时人称“瘫手五”。清朝雍正年间,张五乃京中名伶,唱做俱佳,文武擅长。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清朝满族统治不满,每在演出中,加插讥讽时弊之言,暗寓反清复明之义。后渐为官府所闻,在天子脚下,岂容一个“下九流”的伶工借古讽今,在舞台上散播大逆不道的“厥词”,遂严令缉拿查办。张五闻知,星夜易装逃出京师,由北而南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逃到广东。
一介戏子,身无旁技,只能以艺谋生。当时广州是戏曲活动的中心,但官方钳制管束甚严,容易暴露行藏,所以张五辗转到了佛山,在本地班艺人聚集地大基尾,设馆授徒教戏。他能教习的当然就是他所纯熟掌握的北方昆曲与家乡汉剧的表演技巧和套路了。首先他将相对规范、严谨的表演程式,十大行当分工,舞台设置,化(妆)服(装)道(具)的使用方法,戏班日常运作和班规,以及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等,通通移植到粤剧中来,使“土腔土调”的粤剧迎来首次大变革。然后又将原来是五金冶炼行业的琼花会馆,转为粤剧伶人的行会组织:佛山琼花会馆。把零散无序、各自为政的戏班和艺人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张五对粤剧在艺术建设和组织建设方面都立有殊勋,做出了前人未有之贡献,而且粤人素重气节,敬重张五的为人和民族精神,故后世便立牌位纪念这位推动粤剧发展的民族志士。郭沫若曾有诗可证这段历史:“昆弋皮黄各擅场,汇为粤桂及汉湘;更集民间众歌曲,内容丰富声悠扬。昔有名伶瘫手五,佛山镇上立戏班;至今革命唱传统,少林武艺传红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