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评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957725
  • 作      者:
    白庚胜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br>    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评书艺术发展到今天,新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方式并立,新内容与传统内容并存,保持传统、锐意创新使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地良性发展,在已经拥有亿万支持者的今天,一定会与时代同步,走向辉煌的明天。<br>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作者抓住每一个时代的著名评书家,条分缕析,如擅说《施公案》的群福庆,擅说《包公案》的王致廉,擅说《封神榜》的张虚白等艺术家,分别介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相关的逸闻趣事,为我们全面了解评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br>    评书,就是根据古代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出来,再加以评论,谈古论今,阐述道理。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作者抓住每一个时代的著名评书家,条分缕析,如擅说《施公案》的群福庆,擅说《包公案》的王致廉,擅说《封神榜》的张虚白等艺术家,分别介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相关的逸闻趣事,为我们全面了解评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到了明代,说书发展迅速,说书艺人发展了元代的长篇“评话”,莫后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br>    (1)莫后光与柳敬亭<br>    莫后光生卒年不详,明代松江府华亭县人,华亭县现在为上海市松江区。儒生出身,善于说书,并以此谋生。<br>    相传,莫后光是一代说书宗师柳敬亭的老师,在《梅家村藏稿·柳敬亭传》中记载了他传艺给柳敬亭的一些情况。莫后光听完柳敬亭说书后,对他说:“子之说未也,闻子说者欢,噱,是得子之易也。”指出柳敬亭说书还未达到应有的境界,但已经可以把听众逗笑了,只是小技巧。于是柳敬亭苦练了一段时间,莫后光听后,说:“子之说几矣!闻子说者危坐变色,毛发尽悚,舌翘然不能下。”这次柳敬亭说书已经进步很多了,听众已经被恐怖的故事吓得面目变色,坐都坐不稳了,不但头发都竖起来,而且舌头翘起来都放不下去,但还差些火候。于是柳敬亭回去再练,再次表演时,莫后光见之大为震惊,说:“子得之矣!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跤,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此说之全矣!于是听者傥然若有见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柳敬亭这时已经达到了说书的最高层次,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举手、投足,还没说话就已经表现出人物的情绪,或喜或悲,先感染了观众。他准备得很充分,听众听书时感觉故事好像就在眼前发生,故事完了,一切又回到现实当中,听众大有茫然若失的样子。这是莫后光对当时柳敬亭说书的评价,也可以看成是他对说书人技艺的要求,以及他所认为的说书表演应该达到的境界。<br>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周容著《杂忆七传柳敬亭》中记载了莫后光是如何传授柳敬亭说书技艺的,他认为:“口技虽小道,在坐忘。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贵要,忘身在今日,忘己何姓名,于是我即成古,笑啼皆一。”其中的大意就是:要忘掉自我,融化在所表演角色里。在这段话中,莫后光用了“坐忘”一词。“坐忘”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式:“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意思就是,要放松四肢,停止思考,忘掉自己的感觉,忘掉自我,让自己融化在宇宙万物之中,这就是“坐忘”。莫后光引用“坐忘”一词,是要求说书人忘掉自己的事情,忘掉自己的相貌,忘掉观众,忘掉时间,忘掉自己是谁,自己就是要表演的角色,角色的哭与笑就是自己的悲与乐。把自己化成角色,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下苦功的,要做很多功课,要洞悉角色所处的时代,要了解角色的性格、情感,有了深刻的感受后,才能够“于是我即成古,笑啼皆一”。这与当代戏剧表演理论对演员的要求非常相似。柳敬亭师从莫后光学习“养气”、“定辞”、“审音”、“辨物”、“揣摩”的表演方法,勤学苦练,终于使其成为一代评书宗师。<br>    (2)听说书,众人忘酷暑<br>    据记载,莫后光说书的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人化的境地。清初李延昱在《南吴旧话录·莫后光》中写道:“莫后光,三伏时每寓萧寺,说《西游》、《水浒》,听者常数百人,虽炎蒸烁石,而人人忘倦,绝无挥汗者。”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他说书时的情景,时值酷暑,听众每次都有数百人,一个个注目倾耳,心驰神往,竟无人摇扇,无人擦汗,情绪随其表演而起伏,直至莫后光的书讲完了,大家才感到酷暑难当。足见其技艺之精湛,功力之深厚。从上段引用的文字中,可以推断出,莫后光所讲的《西游》、《水浒》是两部长篇,或是长篇中的选段,而长篇话本正是元明、两代评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br>    莫后光是文人出身,博学多才,所以他不但擅长表演,还有能力从理论上对说书的技艺进行总结,这在历代的说书名家当中是不多见的。因为流传至今的轶闻稗史中,多记载的是说书名家的演出盛况,也有历代说书的话本作品,但是有关说书表演技艺的理论文章却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br>    在李延昱的《南吴旧话录·莫后光》中记载了莫后光对说书的认识:“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这是对说书技巧的总体概括。他总结道:说书虽然是一种小技巧,但要表演好首先应该“辨性情”,就是要研究人物个性,分析人物感情,进而对人物深入刻画;其次要“考方俗”,要考察各地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还要可以“形容万类”,能够描述天地间与人相关的各种事物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而且要“不与儒者异道”,不能背离当时的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然后要广泛地汲取知识,积累并进行整理,使用时可以信手拈来。这样说起书来,快有快的章法,慢有慢的意境,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要铺陈得稳妥,收结得利落,使故事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是对人情世事、社会生活精通的人,怎么能够做到呢?<br>    在评书艺术的发展历史上莫后光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对评书表演的理论总结和境界要求一直为后世的评书艺人们所传承。
展开
目录
前言<br>一、可溯之源篇——评书溯源篇<br>1.春秋时期的“说书”<br>(1)淳于髡讽谏<br>(2)扁鹊治病<br><br>2.唐代的“俗讲”和“蛮文”<br>(1)狗吠之声<br>(2)《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与《伍子胥变文》<br><br>3.宋代“说话”分四家<br>(1)聂隐娘的故事<br>(2)错斩崔宁<br>(3)《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br><br>4.元代的“评话”<br>(1)五种《全相平话》<br>(2)《五代史平话》<br><br>5.莫后光说书<br>(1)莫后光与柳敬亭<br>(2)听说书,众人忘酷暑<br><br>6.敬亭之后;宁有敬亭<br>(1)受指点,敬亭艺精进<br>(2)绝交阉党入军幕<br><br>二、遗失的龙票,——形成发展篇<br>现代评书的创始入王鸿兴<br>(1)掌仪司立案,遗失龙票<br>(2)皇帝驾崩,改说评书<br><br>三、江山代有才人出——繁荣兴盛篇<br>1.“评书大王”双厚坪<br>(1)双厚坪巧戏王世子<br>(2)双厚坪说卖马,半个月不撒马嚼环<br><br>2.石玉昆与《三侠五义》<br>(1)由《耄耋图》创《龙图公案》<br>(2)惊动公卿身价高<br><br>3.潘诚立与评书研究会<br>(1)沈阳赛书夺魁<br>(2)“八红”、“八黑”各不同<br><br>4.“净街净巷”连阔如<br>(1)“亮家底儿”说书<br>(2)给周总理说书<br>(3)我的电话是,三局零三二一<br><br>5.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br>(1)说武功,吓走流氓<br>(2)受挫折,刻苦磨练<br>(3)戏说“蟹粉狮子头”<br><br>6.“净街王”王杰魁<br>(1)同行互济说《包公案》享誉书坛首进茶馆<br>(2)师叔相助,制服恶太监<br><br>7.“通天教主”陈士和<br>(1)闻过则喜,一演一新<br>(2)说《王者》,久而弥趣<br>8.“说书的梅兰芳”袁杰英说《施公案》暗讽日寇<br><br>9.“品八套”品正三<br>(1)品正三力辞称泰斗<br>(2)说《隋唐》请教老听客<br><br>10.固桐晟自编《清宫秘史》<br>(1)《泥打西太后》选段<br>(2)借得《清史稿》自编《清宫秘史》<br><br>11.陈荫荣与《兴唐传》<br>(1)陈荫荣编说《兴唐传》<br>(2)兴唐人物自传神<br><br>12,评书与西河大鼓“两门抱”的马连登<br>(1)雪冻手指练成一代名师<br>(2)十二张高桌二十八条腿<br>(3)《罗家将》的故事<br><br>四、纳新——改革开放篇<br>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br>(1)《许云峰赴宴》中的“龙蛇笔法”<br>(2)给江姐“开脸”<br>(3)袁阔成的《桃花庄》<br>(4)因人说书<br>(5)口技用得俏<br>(6)用神怪诙谐<br><br>2.“说新书的带头人”李鑫荃<br>(1)《苦菜花》的故事<br>(2)《平原枪声》的故事<br>(3)无书不益人<br>(4)改编《雍正剑侠图》,抱病指点连丽如<br><br>3.命运多舛,情系评书的单田芳<br>(1)“云遮月”的嗓子无处不在<br>(2)有大学文凭的说书人<br>(3)命运多舛,情系评书<br>(4)永不消逝的电波<br><br>4.万人空巷听兰芳<br>(1)《岳飞传》影响一代国人<br>(2)艰辛创作《岳飞传》<br>(3)《岳飞大战金兀术》选段<br>(4)《姑娘万岁》<br><br>5.“电视评书第一人”田连元<br>(1)在电视上表演评书<br>(2)《调寇》<br>(3)“看”评书比“听”评书过瘾<br><br>6.连丽如为说书改名<br>(1)周总理让连丽如说书<br>(2)南北“丽”人擅说书<br>(3)为培养新人,开办“丽如书场”<br><br>7.“活着欢”何祚欢<br>(1)《肖飞买药》选段<br>(2)“活着欢”在电视上说评书<br><br>8.田战义的近代史评书<br>(1)《秘密列车》<br>(2)《鬼断家私》片段<br><br>五、评书界的新生代——晨光熹微篇<br>1.边说边唱的刘朝<br>(1)说《“虎”打武松》唱《十五的月亮》<br>(2)善琢磨,《老佛爷坐车》与众不同<br><br>2.让评书“上网”的张少佐<br>(1)《中国血案》<br>(2)《三打保险箱》<br>(3)让评书上网<br><br>六、评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历久弥新篇<br>1.从“撂地”说书,到走进茶馆<br>2.无线电波传四海<br>3.电视书场<br>4.产业化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