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艺术与审美的视野
人们对电影理论的解释与界定、对电影理论创作的实践与发展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人们在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语汇来探讨和研究电影,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表述方式和理论形态,因此我们看到,在伴随着电影诞生而出现的电影文字中,有关电影审美与创作的著述和言论,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文化意蕴,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
在电影史上,电影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电影蒙太奇理论阶段、电影纪实理论阶段、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阶段。传统电影理论大都探索电影如何叙事的问题,尤其是电影蒙太奇理论和电影纪实理论这两种成熟的电影叙事理论,对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等方面有着深人的论述。而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引进结构的意义和符号的意义,也对电影的叙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早期电影理论家从表现主义、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哲学美学思潮中汲取营养,从心理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和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借鉴理论与方法,共同致力于确立电影的艺术地位,探寻电影的艺术特性,为电影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电影大师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而且用自己的教学、著述和理论构筑了一系列的电影创作理论体系。苏联的电影大师爱森斯坦不但拍摄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舰波将金号》、《十月》、《伊凡雷帝》等影片,而且还撰写出版了重要的电影理论著作《电影形式》、《电影感》等;普多夫金不但拍摄了《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等影片,而且又在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担任重要的教学工作,撰写了理论著作《电影技巧》。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们特吕弗、戈达尔等也对理论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吕弗拍摄了《四百下》、《朱尔与吉姆》、《最后一班地铁》等影片,戈达尔拍摄了《精疲力竭》、《蔑视》、《周末》等影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