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越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957794
  • 作      者:
    马向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书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一。本书介绍了腰鼓、腰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全书以介绍性的文字为主,时而插入作者的个人见解。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中国的戏曲剧种大多历史悠久,但越剧的发展历史却给人一种“奇迹”的感觉。从浙江东部的一个小乡村里几个乡下男人自娱自乐地玩唱开始,到最后成为一个在全国有地位,在世界有影响的地方性大剧种。越剧的舞台上出现过许多的传奇剧目,而越剧本身的发展就是一部传奇剧。作者通过阅读大量越剧书刊资料,试图以轻松简约的笔调,将越剧富有传奇经历的发展史和精彩的艺术世界提炼出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奉献给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抗战期间的上海,兴盛了一段时间的越剧,因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从越剧自身来说,剧团所实行的演出剧目幕表制或半幕表制,以及大多数剧团所演剧目的陈旧,都使越剧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此前有过一些越剧改良,虽也红火过一阵子,但数年之后,越剧的危机还是无可避免地产生了。此时,年仅20岁的越剧演员袁雪芬站到了前面,拉开了女子越剧传奇“变法”的序幕。这次越剧改革所产生的越剧,被叫做“新越剧”。
    1922年3月出生于嵊县西乡杜山村的袁雪芬,8岁就进入高升舞台学戏,工青衣、闺门旦。1942年首兴越剧改革,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立[尺调]后,越剧创新便成为袁雪芬越剧艺术事业的一个主旋律。
    袁雪芬的改革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从外部原因说,越剧发展的低落和其时进步话剧的红火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如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的《正气歌》,描写秋瑾不屈抗争的《党人魂》等话剧的思想内容让袁雪芬感到心灵的震撼,演剧形式也让她觉得新颖。从内部因素说,越剧旧戏班不仅在剧目和演出形式上止步不前,更主要的是原有的一套戏班体制扼杀了越剧的进一步发展。此时发生的一个“马樟花事件”直接促使袁雪芬下定越剧改革的决心。
    曾经与袁雪芬搭档演出的小生马樟花,是越剧史上最早成名的著名小生之一。她于1921年生于浙江嵊县马家村,1932年进入锦花舞台学艺,工小生。1936年进入上海演出,后与袁雪芬搭档演出。她表演洒脱大方,唱腔舒展流畅,扮相俊美,多才多艺,先后在《梁祝哀史》、《珍珠塔》、《玉蜻蜓》、《轩辕镜》、《红鬃烈马》、《恒娘》等剧中担演主角,在上海如闪电般红了起来,被媒体誉为“闪电小生”、“越剧皇帝”。1939年先后与傅全香、袁雪芬在华东电台播唱,开越剧演员唱电台之先例。1941年,马樟花离开大来剧场,自组“天星剧团”。
    舞台上风光无限的马樟花在舞台下却命运悲惨,她先是遭到大来剧场老板陆根埭的利诱骚扰,在退出大来剧场后,又遭到陆根埭纠集的流氓势力的诋毁中伤。心气刚烈的马樟花最终郁闷成病,在1942年新年离开人世。
    一颗越剧红星的陨落深深地刺痛了袁雪芬,她悲愤地离开了大来剧场,发誓要和旧戏班中的恶势力恶班规进行抗争,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越剧改革,清除越剧污垢,让越剧健康地发展,树立“新越剧”的形象。半年后袁雪芬回到大来剧场,与老板“约法三章”,提出革除陈规旧习、演出新戏、聘请专职编导等主张。她的地位和影响使她赢得了这第一次交锋的胜利。由此,袁雪芬聘用姚鲁丁、韩义、南薇、吕仲、徐进等一批新知识分子和昆剧“传”字辈艺人郑传鉴等进人了剧团,成立了剧务部,这是越剧界第一个以编剧、导演、舞美设计为中心的创作中心。编导制的建立,是越剧学习京剧、话剧所走出的第一步,越剧也因此成为地方戏中最早建立编导制的剧种。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领衔主演的第一台“新越剧”《古庙冤魂》,在上海大来剧场亮相。此后,根据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越剧《情天恨》,根据陆游《钗头凤》改编的越剧《断肠人》,以及《雨夜惊梦》、《边城儿女》等剧先后亮相。这些戏,几乎每一部都有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新越剧”不断地在循序渐进:编导制一改过去仅凭剧本提纲而上台自由发挥的旧习;化装上用油彩化装替代了过去的水彩化装,尤其把过去的大包头改为仕女画中的古装头,人物的形象之美便跃然于舞台上;表演上借鉴话剧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内在情感的塑造,又吸收昆剧的舞蹈身段,使人物血肉丰满;服装依据人物特色设计而更具戏剧效果和真实感;布景则采取立体的完整布景;还使用舞台灯光,追求配音效果。如今戏曲舞台上所呈现的综合艺术,在袁雪芬和她的团队所创作的“新越剧”中,已经有了雏形。这在当时尚处于“一桌两椅”的朴素的戏剧时代,无疑是“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吸引了广大观众。观众的强烈反响也反过来促进了袁雪芬将“新越剧”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一年下来,他们创作演出了30多部“新越剧”,袁雪芬的越剧改革深入人心。
    戏曲音乐是一个剧种的最根本的代表,越剧的每一次创新的主要标志是越剧音乐,此时越剧音乐又一次出现了重大突破:[尺调]和[弦下调]诞生了。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一群乡下男人玩出来的越剧
1.“沿门唱书”和“落地唱书”——越剧的萌芽
2.“小歌班”的形成
——越剧的正式涎生
3.“小歌班”进入上海滩和向“绍兴文戏”的转化

二.艾子科班打下了“越剧的江山”
1.第一副女子科班创立及闯上海
2.女子越剧盛行并占据上海戏曲的“半壁江山”
3.“越剧皇后”姚水娟的越剧改革

三.女子越剧的传奇“变法”和“新越剧”的诞生
1.袁雪芬和尹桂芳的越剧改革
2.“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
3.“新越剧”百花争艳及越剧流派初现
4.浙东越剧之花

四.建国后越剧艺术的发展
1.《梁祝》《白蛇》《西厢》《红楼》风靡全国
2.越剧综合艺术的发展
3.《梁山伯与祝英台》唱晌日内瓦国际会议
4.竺水招、姚水娟和越剧在“文革”中凋谢

五.越剧走进新时代
1.“浙江越剧小百花”开启越剧艺术新时代
2.茅威涛和越剧新生代的越剧创新
3.越剧的节日和人民的盛会
4.《五女拜寿》唱红香港之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