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十七史商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91534
  • 作      者:
    (清)王鸣盛撰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史学发展到清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厚重积累,成就固然伟大,流弊也积重难返。干嘉时期的史家以前所未有的理性意识,对中国古代史籍做了一次全面清理。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在此方面有最大贡献!
展开
作者简介
  王鸣盛(1722—1797),清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沚。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幼奇慧,四五岁日识数百字,县令冯咏以神童目之。年十七,补诸生。岁种试屡获前列,乡试中副榜,才名藉甚。苏抚陈大受取入紫阳书院肄业,东南才俊咸出其下。在吴门,与王昶德甫、吴泰来企晋、赵文哲损之诸人唱和;沈尚书归愚以为不下“嘉靖七子”。又与惠松岩讲经义,知训诂必以汉儒为宗。服膺《尚书》,探索久之,乃信东晋之古文固伪,而马、郑所注,实孔壁之古文也;东晋所献之《太誓》固伪,而唐儒所斥为伪太誓者实非伪也;古文之真伪辨,而《尚书》二十九篇粲然具在,知所从得力矣。
  先生以乾隆丁卯举江南乡试,甲戌,会试,中式;殿试,以一甲第二人及第,投翰林院编修。掌院事蒋文恪公溥重其学,延为上客。戊寅,人考翰詹,特擢一等,超迁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明年,典试福建;未蒇事,即有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之命。还朝,召对,天语甚温。会御史论其驰驿不谨,被议,镌级。寻授光禄寺卿。丁未,遭母忧,去职;以父年高,遂不赴补。家居者三十年。
  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主于校勘本文,补正讹脱;审事迹之虚实,辨纪传之异同;于舆地职官典章名物,每致详焉。《蛾术篇》百卷,其目有十:曰说录,说字,说地,说制,说人,说物,说集,说刻,说通,说系。盖访王深宁、顾亭林之意,而援引尤加博赡。古文纡徐敦厚,用欧、曾之法,阐许、郑之学。诗早岁宗仰“盛唐”,独爱李义山,吟咏甚富,集凡四十卷。
  自束发至垂白,未尝一日辍书。年六十八,两目忽瞽,阅两岁,得吴兴医针之而愈,著书如常时,七十六卒。
  王鸣盛(1722~1797) 字风喈,一字礼堂,号西庄,晚年号西沚,嘉定镇人(今上海市人)。王鸣盛系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著述宏富。他用汉学考证方法研究历史,历时20多年,撰写《十七史商榷》共100卷。将上自《史记》,下迄五代各史中的纪、志、表、传相互考证,分清异同,互作补充,又参阅其他历史名著纠正谬误。对其中的地理、职官、典章制度均详为阐述,为清代史学名著之一。所著《尚书后案》30卷及《后辨》1卷,专重东汉经学家郑玄之说,此书亦为继承汉代经学传统的重要著作。晚年仿顾炎武《日知录》著《蛾术篇》100卷,对我国古代制度,器物、文字、人物、地理、碑刻等均有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有《续宋文鉴》80卷,《周礼军赋说》6卷。
  《蛾术编》原稿约百卷,王氏生前尚未有定稿,据姚承绪承《蛾术编*跋》至道光中谋刻,有钞本九十五卷,而实刻八十二卷,其《凡例》曰《说刻》十卷,详载历代金石,已见王昶《金石萃编》,无庸赘述(实则《萃编》并未全收);《说系》三卷,备列先世旧闻,宜入王氏《家谱》。故所刻之本为八十二卷。分别为《说录》一四卷、《说字》二二卷、《说地》一四卷、《说人》一0卷、《说物》二卷、《说制》一二卷、《说集》六卷、《说通》二卷。为王氏平时论学之作之汇编。由迮鹤寿参校,校刻时核对原文,为注出处,出言过分者则稍圆其说,迮氏所注亦存书中。存世有道光二十一年世楷堂刻本(即此本)、《续四库全书》本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中国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考证学著作。作者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西庄,晚年改号西沚居士,清代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后辞官不仕,定居苏州;擅长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多种专门学问,撰有《十七史商榷》、《尚书后案》、《蛾术编》等书,成就卓著,是干嘉时期著名的考史学家。中国史学发展到清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厚重积累,成就固然伟大,流弊也积重难返。干嘉时期的史家以前所未有的理性意识,对中国古代史籍做了一次全面清理。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的。他指出:「十七史者,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名曰《商榷》也。《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相比,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史记》裴驷注引《汉书音义》,考之《汉书》往往为孟康等家之言,间亦有无诸家名而直为师古之言者,若果为师古之言,则裴驷是宋人,安得引之?可见师古剿袭旧注不著其名者,亦时时有之。张守节于《集解序》注云:“《汉书音义》中有全无姓名者,裴氏直云‘汉书音义’。大颜以为无名义,今有六卷,题云孟康,或云服虔,盖后所加,皆非其实,未详指归也。”大颜即游秦。即如是,师古亦宜如《九经疏》引《尔雅》某氏之例,称“某氏”,不当攘为己说。况如《地理志》末总论一段内“雒邑与宗周通封畿”句下颜注一段,今《毛诗·王风谱疏》引之,以为臣瓒注。孔颖达与师古同时,目睹旧注,知其为臣瓒而引之。师古公然攘取以为已有,此类非一。
    许慎注汉书
    许慎尝注《汉书》,今不传,引见颜注中者尚多,不知五种中是何种。中所采《叙例》不列其名,不知何故。慎所著全部惟《说文》存,馀《五经异义》、《淮南子注》皆不存,但引见他书。
    刘之遴所校汉书
    《南史》五十卷《刘之遴传》:梁鄱阳嗣王范得班固《汉书》真本,之遴参校异同,录状云:“古本《汉书》称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古本《叙传》号为中篇,今本称为《叙传》。今本《叙传》载班彪事,古本云‘彪自有传’。今本纪、表、志、传不相合为次,古本相合为次,总成三十八卷。今本《外戚》在《西域》后,古本《外戚》次《帝纪》下。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武六子》、《宣元六王》杂在诸传中,古本《诸王》悉次《外戚》下,在《陈项传》上。今本《韩彭英卢吴》述云:‘信惟饿隶,布实黥徒,越亦狗盗,芮尹江湖。云起龙骧,化为侯王。’古本述云:‘淮阴毅毅,仗剑周章,邦之杰子,实惟彭、英。化为侯王,云起龙骧。’古本第三十七卷解音释义,以助雅诂,今本无此卷。”考其所云“今本”者,则梁世所行之本,与今刻不异,既编次体例若是之参错,则字句异者亦必甚多,乃仅举《韩彭》叙述数句,恐之遴等亦未能全校耳云。“《外戚》次《帝纪》下”、“《诸王》次《外戚》下,在《陈项传》上”云云,一似古本无表、志者。其实则《外戚》在表、志后,《诸王》在《外戚》后《陈项》上耳,不以文害词可也。今《汉书》一百二十卷,而古本只三十八,中又有《音义》一卷,则古本卷甚大,其并合如何已无考,而《音义》在三十七,则《叙传》仍当居末,而无《音义》也。
    监版用刘之同本
    前明嘉靖初,南京国子监祭酒甬川张邦奇修补监中《十七史》旧版,并添入《宋》、《辽》、《金》、《元》,十一年七月成。其《汉书》所据建安书坊刘之同版也。盖自师古注后,传本不一。宋仁宗景祜二年,秘书丞余靖为《刊误》,备列先儒姓名二十五人,师古所列二十三人外添师古及张伈也。伈,江南人,归宋,太祖时收伪国图籍,召京朝官校对,皆题名卷末。今《艺文志》末附校一段不称“臣伈”。张良、司马相如、东方朔、扬雄四传末各附校一段则称“臣伈”,似伈等语皆附各卷末矣。而《贾谊传》中臣伈伈语则又插入颜注,不别附卷末,盖传写参错。《宋史》三百二十卷《余靖传》云:“字安道,韶州曲江人。为秘书丞,建言班固《汉书》舛谬,命与王洙并校司马迁、范蔚宗二史。书奏,擢集贤校理。”与校例合。余靖之后又有宋景文祁校本,凡用十六本参对而成,建安版即用景文本为正,又别采入诸家辨论,凡十四家,刻于宁宗庆元中。既冠师古《叙例》于前,又附余靖、宋祁原校所采先儒姓名书目。之同又称景文所据为十五家。案:其目实十六,殆因江南本原系宋平江南所得,而舍人院本即江南本之藏舍人院者,一本二目,故并称之。之同所采《三刘刊误》,出刘敞与其弟敛、其子奉世撰。《宋史》三百十九卷《敞传》云:“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不言有此书。惟《敛传》云:“字贡父。邃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奉世传》云:“字仲冯,精《汉书》学”而已。其实《两汉》皆有三刘评论,虽与宋祁同时,而祁却未采。今书已亡,赖之同采之得存。毛氏汲古阁版于颜注外仅存臣伈等五条,其馀尽去之,不如监版所据之建安版为该备。
    ……
展开
目录
卷一 史记一
卷二 史记二
卷三 史记三
卷四 史记四
卷五 史记五
卷六 史记六
卷七 漢書一
卷八 汉书二
卷九 汉书三
卷十 汉书四
卷十一 汉书五
卷十二 汉书六
卷十三 汉书七
卷十四 汉书八
卷十五 汉书九
卷十六 汉书十
卷十七 汉书十一
卷十八 汉书十二
卷十九 汉书十三
卷二十 汉书十四
卷二十一 汉书十五
卷二十二 汉书十六
卷二十三 汉书十七
卷二十四 汉书十八
卷二十五 汉书十九
卷二十六 汉书二十
卷二十七 汉书二十一
卷二十八 汉书二十二
卷二十九 后汉书一
卷三十 后汉书二
卷三十一 后汉书三
卷三十二 后汉书四
卷三十三 后汉书五
卷三十四 后汉书六
卷三十五 后汉书七
卷三十六 后汉书八
卷三十七 后汉书九
卷三十八 后汉书十
卷三十九 三国志一
卷四十 三国志二
卷四十一 三国志三
卷四十二 三国志四
卷四十三 晋书一
卷四十四 晋书二
卷四十五 晋书三
卷四十六 晋书四
卷四十七 晋书五
卷四十八 晋书六
卷四十九 晋书七
卷五十 晋书八
卷五十一 晋书九
卷五十二 晋书十
卷五十三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一
卷五十四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二
卷五十五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三
卷五十六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四
卷五十七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五
卷五十八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六
卷五十九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七
卷六十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八
卷六十一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九
卷六十二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
卷六十三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一
卷六十四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
卷六十五 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一
卷六十六 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二
卷六十七 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三
卷六十八 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
卷六十九 新旧唐书一
卷七十 新旧唐书二
卷七十一 新旧唐书三
卷七十二 新旧唐书四
卷七十三 新旧唐书五
卷七十四 新旧唐书六
卷七十五 新旧唐书七
卷七十六 新旧唐书八
卷七十七 新旧唐书九
卷七十八 新旧唐书十
卷七十九 新旧唐书十一
卷八十 新旧唐书十二
卷八十一 新旧唐书十三
卷八十二 新旧唐书十四
卷八十三 新旧唐书十五
卷八十四 新旧唐书十六
卷八十五 新旧唐书十七
卷八十六 新旧唐书十八
卷八十七 新旧唐书十九
卷八十八 新旧唐书二十
卷八十九 新旧唐书二十一
卷九十 新旧唐书二十二
卷九十一 新旧唐书二十三
卷九十二 新旧唐书二十四
卷九十三 新旧五代史一
卷九十四 新旧五代史二
卷九十五 新旧五代史三
卷九十六 新旧五代史四
卷九十七 新旧五代史五
卷九十八 新旧五代史六
卷九十九 缀言一
卷一百 缀言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