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解史记:解读中国人的史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241120
  • 作      者:
    (西汉)司马迁原著
  • 出 版 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品味史家之绝唱,吟诵无韵之离骚;
  300幅手绘插画,近百张示意图表,揭示沧桑历史背后的真实;
  一页文字一页图解,感受读史新体验,把握《史记》之精髓。
  《史记》位居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恢宏历史。它体系宏博,文笔隽永,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史记》都是现代人必读的一本书。
  《图解史记》在尊重原著体例的基础上,浓缩130卷《史记》的精华,采用“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全新编辑方式,为您解析各王朝的兴衰成败,帝王将相诸风流人物的命运起伏,让您随着文字与图片,重温三千年的沧桑变幻。
  本书重要篇章
  千古太史公:司马迁
  崛起中国西北角:秦国
  揭竿而起第一人:陈涉
  良相的标准:管仲和晏婴
  来自北方的威胁:匈奴
  皇帝的男宠:佞幸
  史书体例的划时代:纪传体
  中国始皇帝:秦始皇
  卜筮来的诸侯:田齐
  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
  大汉第一才子:司马相如
  古人的水利事业:河渠
展开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民国,鲁迅)。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司马迁出生地韩城位置“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司马迁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六岁,在故乡读书。
  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十岁,在故乡。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十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十一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十二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十九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56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展开
内容介绍
  《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是太史公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的发愤之作,他创制了后世效仿的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史书体制,以一个史家的责任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名著,被认为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传记、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解史记》按照原著的五大体例,将正文分为综述、本纪、世家、列传、书等五大部分,并将表作为附录附在书后。同时,它将130卷《史记》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浓缩,抓住历史发展大势,重点解析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和英雄人物,生动讲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除此之外,本书还采用了“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全新编辑手法,让您更加轻松地读懂《史记》,并从中获得人生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综述:史家之绝唱
  1.千古太史公 司马迁
  提起《史记》,就不得不说其作者司马迁,正是司马迁坎坷的一生和有志于史的责任感才造就了《史记》的伟大。
  ◎世代史官
  据司马迁自述,其世系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颛顼时代,始祖是从颛顼直到夏商的重黎氏,主要职责是掌管天地时令。到了周代,重黎氏的后嗣有个封于程的名叫休甫的人,做了司马这个官,从此以司马氏为姓。西周宣王时,司马氏重掌史职,世守其业。周王室内乱后,司马氏分散到了各个诸侯国。至司马迁九世祖司马错时,开始弃文从武,之后,司马氏家族开始衰落。到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时,又转而弃武从文,重操起先祖旧业,以图重振家族遗风。在汉武帝时,司马谈被任命为太史令,成为汉王朝的重要官员之一,也实现了其重振家学的愿望。
  ◎二十壮游
  司马谈援引《诗经》中的“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为儿子取名“迁”,希望他能登上可以扬名天下的位置。也是这个原因,司马迁从小就受到父亲严格的教诲,十岁起,就开始诵读《左传》、《国语》等古籍;其后:司马谈还为他请了两位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由于家学的影响,又有两位大儒的悉心教导,再加上个人的勤奋好学,二十岁的司马迁已是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了。按照当时读书人的“游学”惯例,二十岁的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旅行。他先后探访了屈原遗迹、舜帝旧迹、韩信故乡、孔子故居、汉高祖发迹之地,最后返回长安。通过这次游历,司马迁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搜求了许多遗文古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父亲的遗嘱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要去泰山封禅。本来这样的盛事应由太史令主持,但司马谈由于在途中生病,只好在洛阳休息。司马谈自知来日无多,便招来司马迂,临终之时,他除了悲痛自己不能亲自参加封禅大典之外,还嘱咐司马迁一定不要辱没祖宗的太史使命,写出一部光耀千秋的通史著作。从此,司马迁就开始为这个使命而努力。
  ◎制定太初历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先是做侍卫皇帝的郎官,很得汉武帝的赏识,后来汉武帝还派他以“特使”的身份出使西南夷。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为父守孝三年后,接替其父太史令的职务。当时的太史令不仅掌管朝廷的文书档案,而且还负责天文、历法、星占等事务。司马迁上任伊始,就发现当时通行的颛顼历误差很大,所以他就和一些大臣联名提议,修改旧历。经汉武帝同意后,司马迁开始主持创制新历。为此,他专门邀请当时的星占、历算专家等二十余人组成改历小组。一年之后,创成太初历并推广,此历一直沿用到清朝,在科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李陵之祸
  改造历法完毕,司马迁开始致力于《史记》的写作。然而刚刚进行了四年左右的时间,祸从天降,司马迁被捕入狱。起因是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西征匈奴,军中都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在一次长途奔袭时,陷入了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虽然他与士兵奋勇杀敌,但终因实力悬殊而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大怒,不少大臣也斥责李陵为逆臣。司马迁平时和李陵并未有太多的交往,但认为他有国士之风,于是便站出来为李陵辩解,结果却以“诬罔”之罪被关进监狱。
  ◎发愤著书
  司马迁下狱后,朝廷并没有对其判刑,只是将其一直关在狱中。汉武帝后来又派公孙敖深入匈奴,打算迎回李陵,结果公孙敖作战失利,为了推卸责任,公孙敖就说是李陵在匈奴教单干制造武器所致。武帝未加详查,立即下令将李陵家灭族,并判司马迁腰斩之刑。根据汉律,凡被处以死刑者,可以交纳赎死金或接受宫刑来免除一死。司马迁为官清廉,自己无钱赎罪,同僚也惧于汉武帝而不敢借钱于他,所以唯一的活路就是接受宫刑。在忍辱苟活和从容赴死之间,司马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了不辱先祖的事业,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甘愿接受这种为世人所不齿的刑罚。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也似乎觉得自己的做法有失公允,让他出任中书令一职。职位虽高,但他并未感到快乐,而是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后来,他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献身于《史记》的编纂,成就了“史家之绝唱”。
  2.成就一家之言:特色撰史思想
  司马迁在撰著《史记》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进步思想和历史观。
  ◎究天人之际
  天人关系是司马迁所生活的西汉初年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当时的儒学大家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司马迁曾师事董仲舒,所以自然就接受了天命论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对于天人关系,司马迁的回答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带有浓厚的二元论色彩,但基本倾向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在《史记》的创作中,他讲天命只是表面文章,强调人为才是重点。他所讲的天人感应,其日的是警戒国君改过自新,修德修政。
  ◎通古今之变
  司马迂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的时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制度,而他的理论基础就是大一统的历史观。邹衍和董仲舒都对其作了阐述,司马迁在继承他们大一统理论的同时,又系统地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一统历史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还对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作了扬弃和改造,并从人事和历史思考中,突破了循环论的框架,认为历史发展的本质就是“变”,而且是不断进化的。司马迁还认为推动历史变革和发展的不只是英雄们,还有许多很平凡的人物;国家的兴亡,民心向背起最后的决定作用。
  在具体的治国方面,司马迁崇尚德治,反对暴政;主张顺民之俗,颂扬无为政治。对于战争,司马迁立足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高度,系统地总结了历史上的战争经验和兵学理论,对兵政关系作了辩证的理论概括。在道德方面,司马迂既重视道德,又不以其为唯一标准;既重视功过是非的分析,又不以成败名位论英雄。对于人才,他认为人才的成长需要磨炼,既强调机遇的客观条件,更重视自奋立名的主观努力。此外,最值得赞赏的是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和民族思想,他从人欲争利的行为中看到了人欲是生产的动力,考察了生产领域中的社会分工,总结了治生之术,鼓励人人发财致富,并断言人人可以致富。司马迁还首创民族史传,区别国内外民族,论证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归向一统的。
  3.时势造就的伟大史书:盛世汉王朝
  汉朝初年直至武帝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统一对司马迁撰著《史记》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才造就了司马迁和《史记》。
  ◎政治局势
  历史经过纷争的春秋战国后,进入了大一统的秦汉时期。秦末天下大乱,造就了许多英雄,最后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大汉王朝。汉王朝建立后,先是有七个异姓王的反叛,后来又有吕后的专政和吴楚七国之乱,但最终都被平定,还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时期。汉武帝亲政后,采用“推恩令”,使地方王国得到大大的削弱,中国由此进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时期。高度的中央集权为安定的政治秩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对于身处其中的司马迁来说,正可以在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下对历代的政治结构和制度予以客观准确的分析。
  ◎经济状况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秦汉相交之时,战乱不止,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在汉朝建立后,以高祖为首的统治阶层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尽可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之后的文帝和景帝也都洁身自好,不喜奢华,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汉武帝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力发展经济,终于创造了一个家富民足的强盛汉帝国。这就使司马迁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历史发展过程,《史记》的整个基调也正是建立于此。
  ◎文化思想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被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终结,促使了秦帝国灭亡。汉朝建立之初,吸取秦朝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来治理天下,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道家思想的缺陷日渐显露,儒家学说开始占据优势地位。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确立了中国历代统治思想核心的儒家学说。文化的统一和发展对于汉朝的统治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它对司马迁创作《史记》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客观上为修史提供了条件,二是大一统理论为司马迁总结历史、寻找规律提供了文化依据。
  4.史书体例的划时代:纪传体
  《史记》所创制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纪传体就成为一种修史的模式,被后代修史者所继承和发展。
  ◎《史记》前的史书
  《史记》产生前,中国历史著述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约一千年。在《史记》之前最著名的史书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这些著作有的详于记言,有的重在叙事,但总体上都显得体例单薄,叙述上也多有不足。《尚书》文体可分为六种或十种,多是记言,对一些史实略而不谈。《春秋》是编年体史书,重点在记事,但大都十分简略。《左传》是对《春秋》的扩写,成就较大,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记事的开始。《国语》以记言为主,比《尚书》有所进步,但只能算是一部史料书。《战国策》除了文辞夸饰、华美之外,在史学编撰上没有可资借鉴之处。此外还有战国中叶以后的《铎氏微》,战国晚期的《虞氏春秋》、《纪年》和《世本》,以及秦汉之际的《楚汉春秋》,这些都对《史记》的撰述产生过影响。
  ◎本纪和世家
  关于《史记》,司马迁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史书体制有机统一的史书体例——纪传体,并成为后世作史者的标准。
  本纪主要是以能左右天下大局的代表人物为主体,记载帝王的言行和政绩,连续而集中地展示了从黄帝开始至汉武帝时期政治兴衰更迭的轨迹。本纪共有十二篇,被列为《史记》之首,是全书的总纲。本纪是仿效《春秋》中以君主为中心,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
  世家记载了诸侯显贵和对社会起过突出作用的人物和大事,兼有编年和传记的形式,共有三十篇。从形式上看,世家与本纪均为编年纪事之体,不过是为了和天子相区别而名为世家。世家直接起源于《春秋》的体例,是对古代世家体例的继承。在继承《春秋》关于本纪和世家的同时,司马迁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一是夏、商、周三代的先公先王列入本纪而不放在世家中;二是未将汉惠帝列入本纪,而将称制的吕后写入本纪;三是将项羽入本纪同时又以汉来纪年。
  ◎列传
  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共有七十篇,包括专传、合传、类传和杂传等类型,其中还有关于少数民族和邻国事迹的专篇。列传的本意是为那些虽不是帝王诸侯,但却在历史中拥有显赫功名的人物所作的传记。唐朝的司马贞认为,列传是为了叙述大臣们的事迹,并且能够传之于后世。《史记》以本纪为核心,列传在其后,补充本纪,暗示着人臣与帝王的关系,如众星拱月一样。这种列传式的人物传记在《史记》之前就有,但其中对人物的描写大都缺乏鲜明的个性,司马迂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言行为和必要的艺术加工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超过了以前史书。其中最著名的有《屈原贾谊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
  ◎表和书
  《史记》中除了本纪、世家和列传以写人物为主外,还有表和书两种记载事件和制度的体例。表是用谱牒的形式来记录历史人物和大事,共有十篇。按其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物为主,记人记世系,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一种是以国家、地域和部族为主,按年代记载重要事件,如《六国年表》。表的作用在于把头绪纷繁的大量史料,简要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弥补其他部分的不足。本纪和表都是以时间为顺序,在全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书是以事为类,主要记录各项典章制度,具有专史的性质,共八篇。如《天官书》详述了天文方面的内容,《平准书》记载汉初武帝时期经济制度的演变。书采用的是一种综合论述的形式,总述文化典章制度,略具纪事本末的形式,又初具史书典制体的雏形。
  ◎太史公曰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即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序、赞、论,是司马迁首创的史论形式,简称为“史记论赞”。“太史公曰”在形式上仿自《左传》的“君子曰”,既整齐又灵活,主要分为系统的篇前序论、篇后赞论和夹叙夹议的论传三种形式。“太史公曰”在内容上十分广博,往往补篇中所未备,议论宏阔,笔势纵横,言辞精练,旨义深微,构成了系统的历史学理论。
  5.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到汉武帝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浓缩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的历史,不但内容广博,而且采用了详今略古和详变略渐的方法,真正实现了“通古今之变”的目的。
  ◎通史
  古今中外的史书按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通史就是其中的一类。所谓通史,是指记载历代史实、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与只记一个时代的断代史不同,通史连续记载历代史实、逸闻,便于读者了解历史全貌。根据不同体例,通史可以分为纪传体通史、编年体通史、纪事本末体通史和典志体通史。既然称为通史,首先要求其叙述的内容要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都要涉及到位。其次要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的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所以做不到第一点至少不配称做通史,而要做到第二点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著者的才华、积淀和理论素养。
  ◎纪传体通史
  《史记》不但创制了纪传体的写史方法,而且还是一部贯通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通史,总共有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自然界的星象、历法、地理、水利等无所不备。其对汉王朝周边民族的记载远及西亚,更有世界史的意义。作为纪传体,《史记》中不但写了帝王将相、公予王孙,而且也写了许多底层小人物,把眼光投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客观地表明历史是复杂的。
  为了实现“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司马迁对古今关系,基本原则是详今略古和详变略渐,这两个原则的共通精神是着重写变革的历史。对于五帝三代两千年的古代史,司马迁总共写了三十四篇,十余万字;而仅百年的汉史就写了七十五篇,超过半数。《史记》中主要详述了四个段落的历史,一是西周建国史,二是春秋战国之世的变化历史,三是秦汉之际的变革历史,四是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的变革历史。这些变革历史加起来不到三百年,而篇幅却超过了四分之三。这样就使历史重点突出,波澜起伏,言简意深。鲜明地表现了司马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当世的需要。
展开
目录
《史记》中的历史轨迹
《史记》中的风流人物
由文物看《史记》中的历史
编者序:中国的史诗
本书内容导航
第1章 综述:史家之绝唱
1.千古太史公:司马迁
2.成就一家之言:特色撰史思想
3.时势造就的伟大史书:盛世汉王朝
4.史书体例的划时代:纪传体
5.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到汉武帝
6.无韵之离骚:史书也能有文采
7.司马迁是良史的楷模:直笔书写历史
8.《史记》中的悲剧英雄:独有的悲剧意识
9.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展现各种历史人物
10.多种题材的典范:文学影响
11.创造中国式语言:千古名句
12.研究古代的依据:翔实的史料
13.说不尽的《史记》:后世的研究
第2章 本纪:家事国事天下事
1.帝王们的历史:本纪概说
2.中国历史的开端:五帝时代
3.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
4.成于汤亡于纣:商朝
5.中国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
6.崛起中国西北角:秦国
7.中国始皇帝:秦始皇
8.乘势而起的西楚霸王:项羽
9.大汉王朝建立者:刘邦
10.女主临朝第一人:吕后
11.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12.一代雄主:汉武帝
第3章  世家:你方唱罢我登场
1.诸侯们的历史:世家概说
2.成败一夫差:吴国
3.姜子牙的后代们:齐国
4.周公旦的子孙们:鲁国
5.北方的诸侯国:燕国
6.舜帝的后代们:陈国
7.乱世中的小国:卫国
8.商朝的后裔:宋国
9.春秋时的大国:晋国
10.南方的霸主:楚国
11.争霸东南:越国
12.春秋初期的小霸主:郑国
13.战国中的强国:赵国
14.战国七雄之一:魏国
15.在夹缝中生存:韩国
16.卜筮来的诸侯:田齐
17.至圣先师:孔子
18.揭竿而起第一人:陈涉
19.皇帝的女人们:外戚
20.刘邦的长子:齐悼惠王
21.大汉第一功臣:萧何
22.萧规曹随:曹参
23.大汉第一谋士:张良
24.奇谋善变的汉相:陈平
25.再造汉室的良臣:周勃
26.汉景帝的儿子们:五宗
第4章  列传:赢得生前身后名
1.数风流人物:列传概说
2.不食周粟:伯夷和叔齐
3.良相的标准:管仲和晏婴
4.道家二圣:老子和庄子
5.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6.兵家之祖:孙子
7.智斗同窗:孙膑
8.出将入相未谋身:吴起
9.复仇人生:伍子胥
10.严法兴秦的改革家:商鞅
11.三寸之舌左右天下大势:苏秦和张仪
12.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
13.秦统一六国的主将:王翦
14.孔子之后的儒学大9币:孟子和荀子
15.养“士”的贵族:战国四公子
16.从厕所中走出的秦相:范雎
17.助燕伐齐:乐毅
18.赵国双杰:廉颇和蔺相如
19.乱世中的高士:鲁仲连
20.同是天涯沦落人:屈原和贾谊
21.经国巨贾:吕不韦
22.士为知己者死:刺客
23.上蔡黄犬不复牵:李斯
24.威震匈奴的秦将:蒙恬
25.权利腐蚀了友情:张耳和陈馀
26.大汉第一名将:韩信
27.不能在马上治天下:陆贾
28.一对冤家:袁盎和晁错
29.万石之家:石奋
30.医家的开山祖师:扁鹊
31.外戚官场斗:窦婴和田蚡
32.飞将军至死未封侯:李广
33.来自北方的威胁:匈奴
34.大汉抗匈二名将:卫青和霍去病
35.叫板诸侯王:主父偃
36.汉武帝的铁腕民族政策:四夷
37.大汉第一才子:司马相如
38.父子两代皆反叛:淮南王
39.做官的榜样:循吏
40.大汉第一直臣:汲黯
41.汉初儒生众像:儒林
42.皇帝的鹰犬:酷吏
43.凿通西域:大宛
44.活动于民间的侠士:游侠
45.皇帝的男宠:佞幸
46.富比王侯:货殖
第5章  书:古代文明汇总
1.古代经国大事:书体概述
2.中国式的行为规范:礼
3.治理教化的工具:乐
4.依循天地的法度:律
5.依天象分割一年:历
6.天人合一的星相:天官
7.歌功颂德的祀典:封禅
8.古人的水利事业:河渠
9.汉初的经济政策:平准
附录
一、司马迁年表
二、帝王世系表
三、历史简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