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最初称“太史公书”,后或称“太史公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东汉桓、灵之际始,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7年。其父司马谈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临终前嘱咐儿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学习刻苦,后来跟随西汉两位著名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古今文学兼收并蓄。司马迁二十岁起,游遍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很好的准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将司马迂处以腐刑。三年后被赦出狱,继续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基本上完成了《史记》的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叙述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地理、天文、医学、水利等各个方面,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游侠刺客,各种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现在通行的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史记》中有“褚先生日”部分,据说是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的。
《史记》不是单纯地记载历史,它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借历史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因此,《史记》在许多地方表现了进步的独特的思想,是具有深刻思想的历史巨著。同时,司马迁记载历史,尤其是刻画历史人物时,运用了文学的手法,人物形象传神,语言生动活泼,并且充满了作者的感情。因此,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矗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不朽的魅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