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化史十七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717620
  • 作      者:
    常耀华,李洪波编著
  • 出 版 社 :
    旅游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史十七讲》从书名知,这不是一部学术专著,只不过是一种教材,更确切地说是一本讲义而已。但如果读者肯耐心地读上几讲,也许就会提出这样的诘难:“这是教材吗?”其实,我自己也常常为《中国文化史十七讲》的定位而困惑。
    作为教材,一般都会有介绍该课的性质、学习对象、学习方法之类的文字,然而,《中国文化史十七讲》于此却付阙如。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首先,对于“讲什么”亦即“文化史”的边界的问题坦白地说我们并不清楚。翻开当下流行的“文化史”,或一卷本,或多卷本,既有偏重哲学的,又有偏重语言的;既有偏重制度的,又有偏重经济的;既有偏重文学的,又有偏重艺术的;既有偏重自然科技的,又有偏重宗教礼俗的。当然也有类乎“百科全书”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政出多门”,流光溢彩,令人目迷五色。故此有人戏称“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2003年,系里要开设“文化史”专题课,领导令我做主讲,李洪波老师任副讲。当时,首先遭遇的问题就是讲什么?没有规定教材,也没有谁告诉我该怎么讲,只知道是一个学期的课程,每周两节,性质是选修。当了这么多年的教书先生,我知道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是17~18周,这样就大致估算出所要讲授的分量了。至于讲什么。既然没人指示,我就不妨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学子们爱听什么就讲什么,前提自然是捡自己会的或者说自己能学会的讲。学子们如果不爱听那就再调换,反正越不了位。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怎么讲”的问题。我在念研究生时曾经选修过一门名叫“文化人类学”的课,初选这门课时,满心欢喜,心想这一下自己可有文化了。结果,两三次课下来把人吓得要死,老师学问大,光“文化”一个概念就讲了好几堂,据说古今中外不同的解释有二百五六十种呢!但我坚信老师所举还不尽完备。这高深的“文化学”,把学生吓走了4/5,坚持下来的自然是学术精英。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北京人”与中国远古居民
    一、从人类历史圣地走来的“北京女士”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在流行歌曲的潜移默化中,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龙的子孙。“龙”在中国文化
    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它的身影。
    “龙”者何谓?《说文解字》云:“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水地篇》云:“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尚(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声如戛铜盘,口有须髯,颔有明珠,喉有逆鳞,头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①
    古代文献中的龙被描写成一种神异动物。自然界是不是实有其物?答案大家都很清楚。所谓“龙”只不过是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上的一个古老的传说而已,自然界中本不存在。虽然,在渺远的中生代,也曾有一种长约30米被称为“恐龙”的大型爬行动物生活于这片热土,但此“龙”非彼“龙”也。
    “龙”究竟是什么?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以闻一多为代表,认为龙是图腾;一种以朱天顺为代表,认为龙是水神或动物神。不管是神还是图腾,可以肯定的是,龙作为一个符号或标志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脑海中了。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与中国人有永远割舍不断的联系。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北京人”与中国远古居民
一、从人类历史圣地走来的“北京女士
二、“北京人”横空出世
三、从“元谋”到“巫山”的崎岖之路

第二讲 中华民族的形成及中国疆域之变迁
一、石器时代的“天下格局
二、“三皇五帝”的传说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三、中国疆域与中国观念

第三讲 “古今中外派”说汉字
一、关于汉字创制的传说
二、海客谈“瀛洲

第四讲 汉字寻根
一、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之于古代文明研究
二、夏代有文字吗
三、地不爱宝——层出不穷的新石器时代文字刻符
四、最早驶入文明世界的三挂马车

第五讲 神话、传说与历史
一、关于神话
二、神话与历史

第六讲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姓氏文化探源
一、姓氏的含义及起源
二、中国姓氏知多少
三、有趣的中国姓氏

第七讲 中国家族制度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一、家族——中国社会结构的总骨架
二、宗法制度——家族制度的扩张和延展
三、由宗法制度到伦理政治

第八讲 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与礼俗
——《红楼梦》之文化学解读
一、由“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说到古代的祭日
二、从宁国府的宗祠谈到古代的祭祀场所
三、由贾氏宗祠之祭礼说到古代之祭典

第九讲 中国古代之禁忌文化
一、中国避讳风俗之起源
二、灵力崇拜与禁忌
三、关于欲望的禁忌
四、关于仪式性禁忌
五、教训与禁忌
六、汉语语讳:独一无二的文化俗信

第十讲 “瞻印昊天。有嘈其星
——中国星占术略说
一、中国星占术发展源流概说
二、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与中国星空的分区
三、北斗七星与天文地理之分野
四、星占术之于中国古代社会

第十一讲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国古代出行礼俗片谈
一、行旅险象
二、预卜诹吉
三、出反告祭
四、登途祖饯

第十二讲 书法:中国哲学的艺术表现
一、书?书艺?书道?书法
二、书法艺术的本质
三、书法艺术的特征

第十三讲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一、科举制度确立前的选官制度
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三、对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绩及其弊病的反思

第十四讲 经书与中国文化
一、古代典籍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二、经书概说
三、中国经学的发展历程

第十五讲 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化
一、先秦诸子的起源问题
二、诸子概说

第十六讲 中国古代书籍形制的演变
一、古代书籍的书写材料
二、古代书籍形制的演变

第十七讲 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与中国文化
一、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简介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