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1930年代左翼剧运、剧人在上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41236
  • 作      者:
    葛飞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葛飞,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99-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名校优秀硕士论文丛书北京大学卷》等书刊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对于诗人的感伤、客子的怀旧或者斗士的抗争,学院派对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与阐释,细针密缝,冷静而客观,或许不太热闹,也不太好看,但却是我们进入历史乃至畅想未来的重要通道,必须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欣赏。
    本丛书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与学术个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讨论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偏于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我们全都“虚位以待”。
展开
精彩书摘
    萧崇素指责田汉“白发自新”。有维持自身地位的动机,田汉对于左明等人的行径亦多有不满。对于他们“自由行动并接近政治势力”,田汉讽刺道:真“要代表民众的痛苦”,就得“在民间多待几天,多吃几天苦,多睡几天地板”。①然而,就在江苏民众剧社公演之际。田汉来到南京。帮助王平陵、赵光涛、吴作人等人成立了“南国”南京支部。田汉不可能不注意到。王平陵在其主编的《中央日报》“青白”副刊上,为江苏民众剧社的首演开辟了专刊,并宣称“要使全民众认识本党的主义,党治的精神”,“肃清一切祸国殃民的反动派”,离不了两种工具:“一种是枪杆,一种是笔杆”。戏剧正是把“主义”普及至民众的最好工具。②南京支部恐怕有被王平陵利用的危险,田汉为何仍汲汲于此?
    此时,田汉所谓“南国运动”,已不简单地是一个艺术团体的运动。在其理想中,“南国运动”将以上海南国社为总部,分支“遍于全国”且设有海外支部,涵盖艺术诸部门(电影、话剧、歌剧、绘画、音乐),能控制艺术生产流程(自办书局、训练人才、发行机关刊物)的“在野”文艺运动。虽然南国社员已遍于全国,然而他们的“活动都是个人的,或官府的,与本社初无何等联络,且不曾彻底取得本社新的意识”。③南京支部的成立,似乎让田汉向理想迈近了一步。使之信心大增。此次南京之行。显然也是对抗左明等人“自由行动”的举措。田汉的新设想,是为了避免“南国运动”因某些人的退出而涣散,但是,如果它真能实现,作为“波西米亚人”收容所、栖息地的“南国”也将不复存在。
    有意无意中,田汉已借鉴了政党的组织架构。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不会如此高调行事(文学研究会有全国性的组织架构,有机关刊物,却未明确宣扬“主义”,更未声明纪律。启发田汉的或许是“少年中国学会”。
展开
目录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陈平原
导论
第一节 都市漩涡:向心力与离心力
第二节 名利场、海派作风与“革命超我”
第三节 演剧史、戏剧性与戏剧文化史
第四节 先锋、经典、大众化与通俗化
第五节 “神话史”、辩护史与学术史

第一章 开端:剧人的转变与剧团的分裂
第一节 “最新”戏剧形式的移植
第二节 “波希米亚人”:从“拉丁区”到“十字街头”
第三节 摩登社:青年人的反叛
第四节 田汉:灵肉冲突与文艺组织的政党化
第五节 辛酉剧团、朱穰丞与袁牧之

第二章 左翼演剧的节 日化:游艺会与政治集会演出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与剧运高潮
第二节 论政治煽动剧的写作与演出
第三节 都市马赛克、游艺会与左翼的排他性

第三章 大剧场演剧与职业化:(一)剧场与观众
第一节 早期营业性公演与剧运危机
第二节 以票价与观众构成为中心
第三节 先声:《回春之曲》、《油漆未干》之演出
第四节 资金问题、影业危机与职业剧团之成立

第四章 大剧场演剧与职业化:(二)经典与通俗
第一节 接续“难剧运动”的《大雷雨》
第二节 广告、批评与改编:对“经典”的不同阐释
第三节 雅俗互动:以《赛金花》为中心
第四节 每况愈下的《春风秋雨》

第五章 1937:都市大剧场与工厂村镇演剧之争
第一节 戏剧大众化实践的空间和承担者
第二节 成绩与经验:以崔嵬、姚时晓为中心
第三节 马赛克图景中的戏剧大众化实践
第四节 名利场逻辑与两条路线之争

第六章 表演:出走后的娜拉、明星与新女性
第一节 艾霞:“波希米亚人”与“新女性”
第二节 身穿“五色外衣”的王莹
第三节 陈波儿:明星与社会活动家之间
第四节 蓝苹:与左翼剧运相始终
第七章 1930年代的三个尾声
结语
附图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