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戏曲的变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46942
  • 作      者:
    么书仪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晚清戏曲的变迁,牵连着诸多社会、文化的嬗递转型,《晚清戏曲的变革》从宫廷演剧与民间演剧的不同角度进行了考察,对晚清关公戏与伶人的关羽崇拜,伶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清末民初日本的戏曲爱好者等重要问题都有细致深入的研究,尤其对长期以来学界讳莫如深的“堂子”这一话题。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戏曲的变迁,牵连着诸多社会、文化的嬗递转型,本书从宫廷演剧与民间演剧的不同角度进行了考察,对晚清关公戏与伶人的关羽崇拜,伶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清末民初日本的戏曲爱好者等重要问题都有细致深入的研究,尤其对长期以来学界讳莫如深的“堂子”这一话题。<br>    本书从三个方面讨论晚清戏曲的变革,即宫廷演剧、民间演剧与戏曲的 “环境”来讨论这一变革。主要内容包括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戏曲的影响、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等。
展开
精彩书摘
    (3)关于“徽班”<br>    什么是“徽班”,乍一听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可是仔细想想,它还真是个问题。<br>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学者,注意到过这个问题,他们也有过不同的界定。邵曾祺在《漫谈四大徽班》中说“一般说法,四大徽班都是安徽的戏班”;陶雄在《从徽班向京二簧嬗变中的若干问题》中说“‘徽班’……一般是指清乾隆年间唱‘徽调’或以唱‘徽调’为主的戏曲班社”;吴白匐在《我所知道的徽剧》中说“由徽州人(包括明清时徽州府六个县)主办的戏曲班子”叫做“徽班”;汪效倚在《徽班与徽商》中说“徽州人所蓄养的戏班”叫做“徽班”;陆小秋在《从‘徽班’看‘徽戏’》中说“由徽商出资组建,或凭借徽人(徽商或徽籍官员)之力,得以进京的戏班,人们不管其演出的内容主要是昆曲、梆子腔还是二簧,也不管其演员多来自苏州、扬州还是安庆,统称之为‘徽班”’。<br>    学者们对“徽班”的界定,由于着眼于地域、声腔、组办者、出资者不同,因而有异。这些看法代表了80年代学者的不同认识。1991年《徽班进京二百年祭》出版时,主编黄克在序中说:“所谓徽班,乃指安徽的戏班,因由徽商出资组建而得名;它并不是单纯搬演徽调剧目的剧团,而是包括徽调、皮黄、梆子腔等地方声腔剧种--亦即花部的综合演出团体。”①黄先生把各种说法综合到一起,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展开
目录
一  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br>(一)景山、南府的两大皇家剧团<br>(二)乾隆时期:清代的第一次戏曲高潮<br>(三)“弘历热河行宫观剧图”的史事<br>(四)清代宫廷的“节戏”<br>(五)道光时代:升平署的建立<br>(六)成丰时代:新的演剧制度<br>(七)西太后时期:清代的第二次戏曲高潮<br>(八)西太后时代的“内廷供奉”<br>(九)结语<br>附录:漫谈“跳加官”<br><br>二  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戏曲的影响<br>(一)开场方式与剧目安排<br>(二)后台衣箱的分类管理<br>(三)歌郎营业的出现<br>附录:徽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br><br>三  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br>(一)明代中晚期的男旦<br>(二)乾隆年间的男旦<br>(三)清末民初的“四大名旦”<br><br>四  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br>(一)晚清作为娱乐业的“堂子”<br>1  相关用语的含义<br>2  “打茶围”行业的来历、形成和兴旺<br>3  “打茶围”的方式和歌郎的服务<br>4  以青春作为代价的暴利行业<br>5  歌郎的前途<br>6  “打茶围”的价格<br>7  歌郎的挑选和培训<br>8  晚清“堂子”的盛况与变化<br>9  “堂子”的衰败和终结<br>(二)晚清作为戏曲“科班”的“堂子”<br>1  道、成、同、光四朝名伶的出身<br>2  同、光时期“堂子”作为“科班”的职能<br>3  晚清“堂子”的生存情况<br>4  “堂子”的兴盛和衰败<br>(三)戏曲史叙述中的“堂子”<br>1  旧中国(含香港、台湾)对于“堂子”的叙述<br>2  建国以后“戏曲史”对于“堂子”的叙述<br>3  “戏曲史”上的“盲点”<br>附录:明清北京内城、外城示意图<br><br>五  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br>(一)清代关公戏演出:禁令与热潮的交替<br>(二)光绪年间关公戏演出的鼎盛和禁忌<br>1  对作为角色的关公的禁忌<br>2  作为剧中人关公造型的义涵<br>3  演员心理上的敬畏<br>4  观众的期待<br>(三)关公戏鼎盛的社会文化原因<br><br>六  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br>(一)清代各朝有关戏曲和“优伶”的律令和执行<br>(二)晚清帝王对于优伶态度的变化<br>(三)晚清“内廷供奉”们的殊荣<br>(四)晚清官府执行有关优伶“定制”的松动<br>(五)晚清“名伶”经济、社会地位的改变<br><br>七  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br>(一)道光至光绪间出版的《都门纪略》<br>(二)嘉庆、道光年间的“花谱”热<br>1  嘉、道年问刊刻“花谱”的盛况<br>2  “花谱”作者的构成<br>3  “花谱”的性质和运作<br>4  撰写“花谱”的文人与伶人的新关系<br>5  “花谱”的影响<br>(三)杨掌生和他的《京尘杂录》<br>1  杨掌生经历的科场事件<br>2  杨掌生进京之后的经历<br>3  “花谱”四种的写作和内容<br><br>八  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娱乐圈<br>(一)晚清的北京南城<br>1  晚清南城的仕商云集<br>2  晚清南城的会馆兴旺<br>3  晚清南城的饭庄和苑囿<br>4  晚清南城的戏园和“堂子”<br>(二)二、三十年代的京师娱乐中心--大栅栏<br>1  南城大栅栏一带的名伶住处<br>2  南城大栅栏附近的戏园子<br>3  二、三十年代京师的戏迷<br>(三)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时髦”<br>1  “中央公园夕阳漫步”<br>2  “真光听梅兰芳唱平剧”<br>3  “北京饭店跳交际舞”<br>(四)京剧名票、贵公子袁寒云<br>1  袁克文的母亲和名号<br>2  袁克文“极端反对”袁世凯称帝?<br>3  “近代曹子建袁寒云”<br>4  “昔梦已非,新欢又坠”<br>5  悲歌一曲四座惊<br>附录一:道光二十五年、同治三年《都门纪略》记载的京师19个最著名的戏园子分布示意图<br>附录二:《京尘杂录》所记嘉庆末至道光间南城48个著名“堂子”所在的18条街道(春家胡同除外)<br><br>九  清末民初日本的中国戏曲爱好者<br>(一)报人过听花和他的《中国剧》<br>(二)波多野乾一和他的《支那剧及其名优》<br>(三)二十世纪之初寄居北平的日本戏曲爱好者<br>附录一:中国戏剧评论家过听花(作者:日本·中村忠行翻译:么书君)<br>附录二:过听花重要活动编年(译者编)<br><br>十  外编<br>(一)面对佛、道二教的耶律楚材<br>(二)“文学史”叙述中的关汉卿评价变易<br>(三)《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br>(四)《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正误<br>(五)对陈芳文的回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