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br>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中国音乐学源远流长。然而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学学科理论,却是伴随着中西音乐文化交流而于20世纪兴盛、发展起来的。其中,得以比较顺利发展的学科有: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地理学、乐种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图像学、音乐声学、音乐技术学、音乐治疗学等。现将各学科于20世纪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综述如下。<br> (一)民族音乐学<br> 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正式引入中国是从l980年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研讨会”开始的。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实践应该由来已久,如《诗经》就是通过搜集和整理当时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祭祀音乐编撰而成,这种搜集过程可以说是类似于今天民族音乐学意义上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尤其是《诗经》中的《国风》最具代表性。但是,作为一门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学科,与其他大多数学科一样,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欧洲。l885年,英国语言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A.J.埃利斯(A.J.El.1is,1814—1890)《论各民族的音阶》的发表作为这一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论文首先使用了音分标记法对世界许多民族的音阶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得出:“世界上诸民族的音阶并非只有一种,也并非自然形成,不像亥尔姆赫尔茨非常出色地加以阐释的那样,是根据乐音的法则必然形成的,而是非常多样,非常人工化,非常随意的。”<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