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义龙,1968年10月出生干湖南省平江县。1992年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关注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教育学、传统音乐学的研究,先后于音乐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05年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杰出论文奖”, 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校2006-2010年度“千百十工程”培养人才。2008年荣获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2006年12月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钟上之乐一弦之律》 2006年9月成功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岭南古代音乐研究》,现正在研究中。2006年11月作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的成员,与广东省文化厅台作,共同主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广东卷》的普查与编纂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展开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中提出的编钟以一弦弦长的六分、五分、四分取音的规律,以及这一时期编钟出现的“羽宫角”音列背后的乐律学规律,由此推及文献中“钟尚羽”的提法,都是解释古代文物和文献的新视角。这些新颖的学术见解,都对以往的传统看法具有矫正意义。这些是该文最闪光的部分。作者以乐律学规律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原则对两周编钟音列诸一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充分阐述并揭示了现象背后隐含的深远乐律学背景。能够指出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乐律学史的发展原因,实属可贵。
——张振涛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以弦立论,将前此战国初期曾候乙编钟的研究中“钟律就是琴律”的论点引向了更早编钟音列的分析,一是对弦律在古代音乐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角度,将弦律的实践推向了更早的年代;二是在两周编钟的相同论域与相关论题中,论文从材料出发,通过材料表面的分析与归纳了以发现音列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目的。因此,该文提出的以弦的等分节点解释音列发展的论点,不仅是对两周编钟音列的认识有突破意义,而且对两周以至先秦的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的认识,也揭示了新的视角,从而对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起点。
——崔宪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对两周编钟音列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可闻不可见的内容,即编钟自身的音乐性能进行探讨显然是有学术意义的。其选题把握了学术动向,顺应了学术发展。论文的分析正确、可靠,合理,基础扎实。搜集资料全面,写作规范,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行文流畅。
——刘绪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作者基于对目前所能涉及的绝大部分两周编钟测音数据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两周编钟音列特点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看法。论据充分,论点合理,逻辑清晰。
——韩宝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