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35541
  • 作      者:
    孔义龙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孔义龙,1968年10月出生干湖南省平江县。1992年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关注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教育学、传统音乐学的研究,先后于音乐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05年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杰出论文奖”, 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校2006-2010年度“千百十工程”培养人才。2008年荣获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2006年12月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钟上之乐一弦之律》 2006年9月成功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岭南古代音乐研究》,现正在研究中。2006年11月作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的成员,与广东省文化厅台作,共同主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广东卷》的普查与编纂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展开
内容介绍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讲述了钮钟的出现与鼓音列的转制;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侧鼓音及相关问题等,对编钟的历史及既往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分析了西周编钟音列;梳理了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
展开
精彩书评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得到了诸多作家的推崇: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中提出的编钟以一弦弦长的六分、五分、四分取音的规律,以及这一时期编钟出现的“羽宫角”音列背后的乐律学规律,由此推及文献中“钟尚羽”的提法,都是解释古代文物和文献的新视角。这些新颖的学术见解,都对以往的传统看法具有矫正意义。这些是该文最闪光的部分。作者以乐律学规律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原则对两周编钟音列诸一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充分阐述并揭示了现象背后隐含的深远乐律学背景。能够指出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乐律学史的发展原因,实属可贵。
    ——张振涛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以弦立论,将前此战国初期曾候乙编钟的研究中“钟律就是琴律”的论点引向了更早编钟音列的分析,一是对弦律在古代音乐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角度,将弦律的实践推向了更早的年代;二是在两周编钟的相同论域与相关论题中,论文从材料出发,通过材料表面的分析与归纳了以发现音列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目的。因此,该文提出的以弦的等分节点解释音列发展的论点,不仅是对两周编钟音列的认识有突破意义,而且对两周以至先秦的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的认识,也揭示了新的视角,从而对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起点。 
    ——崔宪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对两周编钟音列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可闻不可见的内容,即编钟自身的音乐性能进行探讨显然是有学术意义的。其选题把握了学术动向,顺应了学术发展。论文的分析正确、可靠,合理,基础扎实。搜集资料全面,写作规范,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行文流畅。
    ——刘绪
    《弦动乐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作者基于对目前所能涉及的绝大部分两周编钟测音数据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两周编钟音列特点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看法。论据充分,论点合理,逻辑清晰。
    ——韩宝强
展开
精彩书摘
    编钟的研究可上溯到北宋时期。宋人的金石学已经涉及一些出土的古乐器,其中主要是钟磐之属,其研究主要局限于乐器的形制、铭文和年代等方面。北末后的青铜器著录和研究仍以铭文和文字训诂为重点。首先打破这一局面的是近代的王国维,其金文研究不再停留于单字训诂,而是注意把青铜铭文和历史结合起来,对商周历史作综合研究。之后郭沫若更是从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角度对编钟做了深入研究,其著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是先秦历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他的研究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的目的均不在音乐艺术本身。真正以音乐艺术为目的的编钟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而且自一开始就与音列的分析联系在一起。
    一、编钟间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1.20世纪30年代的测量工作
    “五四”以来,在文史界的启发和带动下,中国音乐史学家开始注意到音乐考古研究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工作的领路人就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刘复(半农)。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刘复介绍西洋科学技术并用之于国学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乐律方面,与王光祈一道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30-1931年间,发起并主持了对故宫和天坛所藏清官古乐器的测音研究,可称得上是对钟乐音列的律制、音阶等属性作针对性的、有方法的测试与分析。他在故宫的测音研究历时一年有余,所测乐器单是编钟、编磐就达500多件。之后,他又赴河南、南京、上海等地进行音乐考古研究,其对象涉及钟磐乐、乐舞造像等多个方面,尤以钟磐乐研究最为突出。在测音方法上,他以音叉为定律标准器,以3张“审音小准”为测音工具,测音时先取其各音音高的弦长,换算成频率;再算出三准数据的平均数,进而换算成音分数,并将这些数据列表与国际通行的十二平均律、中国传统的三份损益律作比较,得出音列的音程关系相对准确,为清官钟磐乐音律混乱的事实提供了证据。可见,在刘复的编钟音律研究中已摆脱了种种陋习,他引进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诸如英国比较音乐学家埃利斯所创的音分法,从律制角度来解释钟磐乐的音列现象,实属音乐形态学研究的先驱。
展开
目录
内容提要(附英文)
绪言 编钟音列研究综述
一、编钟音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二、既往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三、既往成果的价值及整体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西周编钟音列分析
第一节 甬钟音列的探索期与周人的数理意识
一、成编甬钟音列的音高与音程关系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与等分框架内的不同等份前提
第二节 甬钟音列的定型期及其设置规范
一、弦长六等分制取音法的确定
二、晋侯稣编钟音列的释读
三、调音在钟与取音在弦
第三节 早期编镈的音乐性能与音列设置的象征性
一、眉县杨家村编镈测音数据的三问题
二、形制限制与音列设置

第二章 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
第一节 四声定式及其渊源
一、四声定式
二、晚商编铙测音资料的整理
三、晚商编铙的音列分析及推测
四、三套编铙的特性及产生原因
五、南方制式与商铙数理的二重性
第二节 早期的感性选择对数理提炼的意义
一、早期的乐音选择与多声形态
二、早期多声与钟铙四声的差异及原因
三、四声八律

第三章 钮钟的出现与正鼓音列的转制
第一节 春秋早期正鼓音列的两种形态
一、西周晚期甬钟音列设置规律在春秋早期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设置的转制
三、一弦、五弦与五声
第二节 春秋中期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一、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二、郑国10件组编钟正鼓音列特点

第四章 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
第一节 定式的突破
一、五声设置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
第二节 与钮钟、甬钟相接台的编镩音列形态
一、4件与、9、10件的接合
二、8件与9件的接合
第三节 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取音轨迹与音系特点
一、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轨迹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点

第五章 侧鼓音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侧鼓音的设置与五弦取音
一、侧鼓音位设置的多样与统一
二、五弦取音
第二节 数理的传承与发展
一、正、侧鼓音的音系特点
二、音阶的完善与旋官的发展
第三节 关于音高偏离的分析
一、理论音高与音高偏离
二、音高偏离的分析

结论 从编钟音列现象看钟弦关系实质
一、四声音列与一弦等份节点
二、正鼓五声与五弦等份节点
三、正鼓变声与音列接合
四、侧鼓音位的有序设置与旋宫转调的逐步实现

附录一 中国存见乐钟一览表
附景二 古琴正调五弦各徽分弦长比例及音分数
附录三 论文图表索引
附录四 论文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