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古筝基本常识
一、古筝的历史渊源
筝是中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它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四世纪)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的悠久,人们故常常称之为“古筝”。筝始于秦国(现在我国的陕西省),最早见于《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骸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的描写,形象地刻画出秦国民间弹筝欢歌的热闹场面,所以,又有“秦筝”之称。除了以起源地为名的秦筝外,它的别称雅号也甚多,如以演奏技巧而言的掐筝、弹筝;以放置形式而言的横筝、卧筝;以形制大小而言的长离、鸿筝;以局部质料而言的簧篥、雕桐;以饰物命名的玉筝、钿筝、银筝、锦筝、云和筝、吹云筝、玳瑁筝;以音色和表现力命名的鸣筝、清筝和哀筝等。此外,还有故筝、宝筝、素筝、掬筝、绿云筝和仁智器,等等。
筝的形制从古至今不断改进。战国时期筝的雏形为五弦,以后发展为十二弦(秦、汉)、十三弦(唐、宋),元明时期发展为十四弦、十五弦,清代才有十六弦等。建国后,筝有了很大的变革,演奏艺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将原有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并逐渐增至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多种弦制,也出现了设有机械变音装置进行快速变调的各式“转调筝”,其中以二十一弦筝的运用最为普遍,常用于独奏、重奏、伴奏、合奏等形式。
二、古筝流派、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
筝广泛流传于民间,根据流行地域的不同,融合了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河南筝(中州筝)、山东筝(齐鲁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杭州或武林筝)、陕西筝等流派。由此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演奏风格,北方多使用十三弦,用真甲弹奏,右弹左按,双手并重;南方多使用十六弦,用义甲弹奏,并以右手清弹为主。
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风格明朗粗犷、泼辣高亢,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代表人物为魏子猷、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等。代表曲目有《陈杏元和番》、《苏武思乡》、《高山流水》、《新开板》等。
山东筝曲主要由山东琴曲和山东琴书唱腔曲牌以及民间小调组成,音调刚劲有力、华丽明快。代表人物有黎邦荣、黎连俊、张为昭、赵玉斋、高自成等。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捎书》、《四段》、《凤翔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