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事迹及其书法造诣
唐朝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是一位学识渊博,以毕生精力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高僧。他的事迹在《唐国史补》和《宋高僧传》中,均有专门条文记载。鉴真和尚俗姓淳于,传为淳于髡的后裔。唐垂拱四年(688),出生于扬州江阳县。十四岁时出家学佛,随后曾去长安、洛阳等地游学。他曾从西京实际寺恒景律师、祥定寺义威律师、东京授记寺全修与慧策律师等名师受过业,后归淮南,住持扬州大明寺,成为一方的律学大师,享有很高的威望。
唐天宝元年(742),鉴真应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的邀请,发愿东渡。由于“苍海渺漫”而有“百无一至”的危险,因此在他的弟子中有人产生了畏难和疑虑情绪,鉴真却毅然宣称:“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在他这种无畏精神的感召之下,当即有二十二名弟子愿意随往。从这时候起,鉴真一行就开始了有名的“六次东渡”。鉴真第一次东渡是在唐天宝二年(743),还处在筹备出海的阶段,在他的弟子中发生了人事纠纷,以致受到阻碍,未能成行。
鉴真受挫后,毫不灰心,继续筹划东渡。他买了一艘军用船只,雇了十八个水手,备办了食粮和各式物事,于同年十二月,率领一百八十五人举帆东行,作第二次东渡。航行到狼沟浦时,风恶浪激,破坏了船只。于是待船修好后续航至下屿山等待好风。当他们向桑石山进发的时候,又遇到了恶浪疾风,船被击毁,人虽全部上了岸,但水米俱尽,整整饥渴了三天,才获得一些救济。又过了五天,遇到明州还海官船的救护,被安置在郧县的阿育王寺。鉴真二次受挫后,仍未灰心,一面往来于浙东一带,授戒传律;一面积极做好东渡的准备工作。可是,第三次东渡却遭到了和第一次东渡相同的命运,在尚未成行之际,忽然有个和尚出于对鉴真的关切,出面向越州官府控告日僧荣睿,说他诱骗鉴真渡海,请求加以阻止。这不仅使荣睿蒙受了不白之冤,被判了个解送京师处分(后来因病得到了假释),而且使第三次东渡无法进行。鉴真在经过了三次东渡的失败后,反而更加坚强了,一他在决定作第四次东渡时,改变了办法,一面派人先行前往福州买船办粮,筹办东渡各事一面由他自己率领弟子等三十余人,以讲学为名,由明州步行,经天台山等地,再南下福州出海。一路上,翻山越岭,备受艰苦。正在行进途中,鉴真有个留在扬州的弟子灵祜,以及诸寺僧众出于对大和尚的爱戴之情,请求官府遮留。他们不愿鉴真冒着“登山涉海,数年艰苦,沧溟万里,死生莫测”的危险而远适异国,居然由官府出面在黄岩截住了鉴真一行,送还扬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