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53355
  • 作      者:
    滕小松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研究视觉文化,创造视觉艺术,启发视觉智慧,开拓视觉智慧,开拓视觉人文。
展开
作者简介
    滕小松,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雕塑》杂志编委、理论栏目土持人,中国南方画院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首席评论家。曾独立承担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工笔画研究》第二卷《中国工笔画的文化批评》。已出版美术史论专著《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漫画专著《漫画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和艺术评论专著《超越模式——沈从文小说的文化批评》(作家出版社,1999年)等。近年来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理论、艺术文化批评和艺术创作过程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既探究了雕塑大师的创作奥秘,也关注了边缘雕塑家的创作经验。其中对国内雕塑家的研究都基于对实际创作过程的认真考察和对雕塑家本人的亲自采访,而对国外雕塑大师的研究则立足于大量外文资料的搜集和具体创作过程的分析。因此,关于雕塑创作的动机兴起、意象生成和形式建构的探讨显得十分真切,关于雕塑艺术的创作规律和演变机制的研究显得特别实在。
    《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融历史叙述与逻辑分析、个案考察与综合论述于一体,系统地研究了古今中外雕塑创作的六种典型模式,对雕塑创作实践和雕塑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和指导性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矛盾境遇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逐层凿刻与空间设想——《圣马太》的雕刻技法
    同时出发并不意会着同时到达。《圣马太》(图l—1)和《大卫》的雕刻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但它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圣马太》未能完成,而《大卫》却完美无缺。
    《圣马太》本来是米开朗基罗于1503年4月为佛罗伦萨圆顶大教堂设计的十二使徒雕像之一。只因1505年米开朗基罗接受了建造朱理乌斯二世陵墓这项荣辱与共的艰巨任务,十二使徒的雕刻计划最后胎死腹中。唯一例外的是,《圣马太》在那一批雕像中开工得比较早,虽然整个计划没能实现,但它的大体轮廓已被雕刻出来了。
    未完成的《圣马太》中一个生动的身躯从粗糙的大理石中挣脱出来。瓦萨里根据米开朗基罗的一首诗把它解释为一个“浪漫的”失败,一种用石头难以企及地表达理念的无奈。但它却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浪漫的”未完成作品的不完整性所具有的艺术暗示力量。或许正是这种未完成状态使之成为了世界雕塑史上的不朽之作。
    已经有不少的话语表达了它的不朽,无须再费口舌。现在最必要的是:拨开历史的迷雾,去寻找这项雕塑工程未能完成的缘故;最有意义的是:避开惯常的目光去感受其中独特的雕刻技法和别样的雕塑空间。
    不难发现:米开朗基罗同佛罗伦萨市政府签订雕凿圆顶大教堂十二使徒的合同时间(1503年4月)正处于创作《大卫》最为紧张的时期(1501—1504年)。那么,特别辛劳的米开朗基罗为何还要接受这一委托呢?这一方面可能是《大卫》在当时虽然还没有最后竣工,但艺术效果已大体呈现,成功的希望指日可待。……
展开
目录
第一章·矛盾境遇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逐层凿刻与空间设想——《圣马太》的雕刻技法
第二节 心象置入与物象放出——从“杜乔石”到《大卫》
第三节 世俗情趣与宗教精神——未完成的“圣母”浮雕
第四节 意味与形式——未完成的“奴隶”雕像
第五节 未完成的完成——未完成的“皮耶塔”雕像

第二章·激情蔓造
罗丹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旧作品的衍生功能——关于一种雕塑方式
第二节 回归最初的感觉——《施洗者约翰》与《行走的人》
第三节 意义的升华——从《战败者》到《青铜时代》
第四节 造型的宝库——《地狱之门》的功能和命运
第五节 意象的整合——《加莱义民》的演进
第六节 折中处理与温顺修正——《雨果纪念像》的创作
第七节 屏蔽造型的惯性——《巴尔扎克》的突转
第八节 从具体形象到抽象观念——《思想者》的演变

第三章·过程体验
亨利·摩尔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隐匿的城堡”——素描草图·雏形雕塑·实验模型
第二节 语言的痛苦——放弃“素描打稿”
第三节 直接雕刻——对雏形雕塑和实验模型的硬质加工
第四节 捕捉灵感——《戈斯拉战士》和《核能》的诞生
第五节 开拓空间——开洞、断体、穿弦和环境预设
第六节 生命的意象——“母与子”图式与“侧卧”姿势
第七节 非理性过程——在雕塑过程中寻找和发现

第四章·自觉寻索
潘鹤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无奈的删除——《课余》的改动
第二节 艰难的转换——《艰苦岁月》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个性的存留——拒绝对《青年毛泽东》的修饰
第四节 自觉地修改——《广州解放纪念碑》的变更
第五节 切点的寻找——《开荒牛》的诞生
第六节 不断地完善——从《雕塑家之手》到《自我创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