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了解视觉要素
为什么要了解视觉要素
线条
形状
质感
色彩
透视
影调
第二章 最佳拍摄位置的选择
如何选择最佳拍摄位置
拍摄距离的选择
拍摄方向的选择
拍摄高度的选择
第三章 画面的布局
主体的安排
陪体
前景
背景
第四章 组织视觉要素
为什么要组织视觉要素
对比
节奏
韵律
对称
均衡
呼应
内容摘要
从《构思画面》的整体效果看有三个特点,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
其一,作者充分利用了个人的创作实践,增强了“技艺”的可操作性。作者本人是一位摄影艺术家,发表和展出过许多个人作品。丰富的创作实践,为讲解构图技艺提供了可靠的论据,也给了读者以伸手可触的第一手资料。书中引用的许多作品都是作者自己创作的,有些甚至是专门为《构思画面》拍摄的。较之那些旁征博引的说教、讲述,更贴近了读者的摄影操作。
其二,作者充分利用了个人的教学实践,增强了“技艺”的针对性。作者是大学摄影专业的教授,常年从事摄影教学。学习摄影的人,在理解摄影技艺上的难与易,作者比较清楚。所以,作者没有按照一般“程式”写作,而是注重“难”“详”“易”“略”.详略有致。这样,既避免了“画面杂乱”、突出了“主体”,又令读者节约了不少眼球。
其三,作者充分尊重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人们对“技艺”的延伸理解。摄影艺术创作的规律无疑是严格的、绝对的,但人们对这种规律的理解和表述都具有很大的弹性。即使我们真正认识了摄影的客观规律,也很难穷尽它;即便我们“穷尽”了其规律,作为感知符号的语言和文字也很难“绝对”地把它表达准确。所以,作者在讲述“技艺”时,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思考余地,供读者自己发挥和补充。这样做,无论对于摄影科学研究和摄影队伍培养都是有意义的。
摄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科学是没有年龄的,不能因其“年轻”,就认为可以唾手可得。相反,正因为其年轻,认识和研究这门科学的任务反而繁重。数码技术营造出来的空前庞大的摄影队伍,对摄影科学的普及和提高,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摄影教学、科研工作者、摄影艺术家,有义务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摄影创作“导航图”。在摄影艺术创作的彼岸,有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等待着你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