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汉语动词直接做定语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55413
  • 作      者:
    李晋霞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跨语言的研究证明,名词和动词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词类范畴。长期以来,致力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对名词和动词的研究很执著,尽管可能没有意识到跨语言的背景,但却有着朴素的语言感悟,进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现代汉语动词直接做定语研究》可资借鉴之处在于,作者在考察动词直接做定语这一句法现象时,选择了“动词+名词”这一特定的短语句法环境,借助短语平台来剖析动词的定语功能的实现,从而发现了单纯从句子层面所无法观测到的语言现象,并且还提供了一个研究非典型句法现象的路径。这种研究思路和操作策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值得大家的关注。
展开
精彩书摘
  构成定中"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的有2个:争论问题、辩论问题,占25%。其他6个动词"操心"、"发愁"、"后悔"、"计较"、"着急"、"争吵,,都不大能构成定中关系的"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如:操心学业、计较价格。
  6.时间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带时间宾语的双音节动词有9个,其中能构成定中"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的有2个:纪念节日、庆祝节日,占22%。其他带时间宾语的动词通常不大能构成定中"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如:倒退、接近、经过、迎接、祝贺、着眼、休息。
  7.目的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可带目的名宾的27个双音节动词中,有"合作"、"请示"、"协商"3个可构成有定中理解可能的"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如:合作项目、请示问题、协商方案,占11 9/6。其他带目的宾语的双音节动词通常不大能构成定中"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如:盘算经费、交涉争端、争夺冠军、训练体能、等候时机。
  8.结果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可带结果名宾的双音节动词有29个,有定中理解可能的有3个,如:拟定方案、排列次序,占10.3%。其他带结果宾语的双音节动词通常不大能构成定中"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如:养成习惯、制订方案、制造机器、建立感情、引起争端、组成整体。
  9.致使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约有60个可带致使宾语的双音节动词,其中有6个有定中理解的可能,如:改良品种、积累资金、统一价格、延长期限、出版刊物、集中主题,占总量的10%。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1章 概论
1.1 结构特点
1.2 研究现状
1.2.1 动词能否直接做定语
1.2.2 动词的词类与功能属性
1.2.3 动名组配的音节模式
1.3 主要分歧
1.3.1 语法单位的定性
1.3.2 动词的句法功能
1.3.3 直接做定语的动词是不是动词
1.4 本书的理论、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典型性对定中“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的影响
2.1 名词的典型性
2.1.1 生命度
2.1.2 具体度
2.1.3 个体度
2.1.4 自足度
2.2 动词的典型性
2.2.1 动词的典型性
2.2.1.1 及物性
2.2.1.2 变化性
2.2.1.3 有界性
2.2.1.4 动作性
2.2.2 构造方式与“界”性特征
2.2.2.1 附加式动词
2.2.2.2 联合式动词
2.3 小结

第3章 格式义对定中“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的制约
3.1 格式义
3.2 格式义对动词的制约
3.2.1 客观性
3.2.2 具体性
3.2.2.1 行为动词与非行为动词
3.2.2.2 特征动词与非特征动词
3.3 格式义对名词的制约
3.3.1 语义场
3.3.1.1 分类义场
3.3.1.2 家族相似性义场
3.3.2 非语义场
3.3.2.1 专有名词
3.3.2.2 限量名词
3.3.2.3 “v+n”式名词
3.3.2.4 “a+n”式名词
3.3.2.5 通称名词与非通称名词
3.3.2.6 泛指名词与非泛指名词
3.3.2.7 语义非自足名词
3.4 分类性
3.5 意义互选性
3.5.1 从名词看动词
3.5.2 从动词看名词
3.5.3 不能首先激活定中关系的动名组配
3.5.3.1 动宾缺省
3.5.3.2 定中冗余
3.6 构造方式与概念层次
3.6.1 联合式与支配式
3.6.2 联合式与附加式、补充式
3.7 小结

第4章 “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的语义关系
4.1 语义关系分类
4.2 语义角色对结构类型偏向性的制约
4.2.1 优先序列
4.2.2 与“充当主语、宾语的语义角色优先序列”的对比
4.3 非格关系“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
4.4 小结

第5章 “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的理解因素与认知特征
5.1 定中“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的属性
5.1.1 语法属性
5.1.2 概念属性
5.1.3 语体属性
5.2 优先理解模式的制约因素
5.2.1 歧义的类型学原因
5.2.2 优先理解模式的竞争类型
5.2.3 优先理解模式的制约因素
5.2.3.1 单义的可预测性
5.2.3.2 优先理解模式的制约因素
5.2.3.3 不同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
5.2.3.4 优势理解向劣势理解的转化
5.3 “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的认知特征
5.4 小结

第6章 “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的语法化
6.1 语法化及内在机制
6.2 语法化的后果
6.3 名词词义的抽象化
6.3.1 名词空间义的丧失
6.3.2 名词术语义的丧失
6.3.3 名词性质义的驱动
6.4 动词的功能变异
6.4.1 动词直接做定语与非谓形容词做定语的差异
6.4.2 非谓形容词的非匀质性
6.4.3 以动性成分为基础的非谓形容词的构成条件
6.5 词汇化
6.5.1 词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
6.5.2 词汇化的制约因素
6.5.2.1 语义核心
6.5.2.2 构词法
6.5.2.3 模式构词
6.5.2.4 歧义
6.5.2.5 组配显义
6.5.2.6 使用频率
6.6 小结

第7章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评审意见
专家评审意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