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时和历时相结合。
20世纪初,索绪尔正确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而且把共时的研究作为语言研究的核心。共时和历时的性质是不同的,但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允许对它们进行完全割裂式的研究。新时期词汇是一断代的共时平面上的课题,但它同整个汉语词汇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词汇发展史上的一个“点”,我们必须把这个“点”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去研究,才能及时发现、总结属于历史性变化的词汇现象。正如孙常叙先生所言“词汇中的许多问题,必须放在语史洪流里,才能从它的发展中观察得更客观更仔细。许多规律的东西也往往就生活在这里。”①新时期词汇研究也不例外。利用“共时”这个“过去~现在一将来”的时轴上的一个“点”,利用变异成分的几种变异形式长期共存的状况对语言运行中的时间进行空间计量,就能使变异所隐含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流程展现出来,弄清变异之间的关系,也就弄清楚了语言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运转的一些机理。
2.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语言静态的研究是必需的,它可以比较清楚地描写出语言的结构,然而仅仅有这种研究是不够的,因为静态是相对的,动态是绝对的。人们使用的活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异,在变异中不仅存在着语言要素的临时性变化,也存在着某些将要成为或已成为事实的变化。所以,研究语言还必须对语言进行动态的分析。这一点,在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新时期词汇的研究不仅要揭示共时平面上相对稳定的状态,分析它的构成和组织情况、组成成员问的各种关系;而且还要密切注意词汇系统在共时平面上的临时变动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对其研究的完整性和立体性。
3.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宏观研究指把新时期的词汇研究置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中,从总体上探讨新时期词汇的类型、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微观研究指深入到新时期词汇内部,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微观深入分析。两者相结合,以宏观带动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使宏观的研究更扎实、更有据。
4.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在行文中,我们一般先对新时期词汇的某一现象作详实的描写,尽量真实地展现新时期词汇的面貌,而后对描写的现象作出解释。英国语言学家简?爱切生曾指出“语言变化有可能由社会因素引起,比如:语言风尚、外来影响和社会需要。但是,除非语言已经c准备好,要发生某种变化了,否则,这些因素并不能发生影响。在人的生理和神经构造中已经存在某些内在的倾向性,那些社会因素只不过是利用了这些固有的倾向罢了。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层次中寻找发生在语言变化的原因。于是,语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不但一定要在发生变化的语言的潜在倾向性中找,而且也一定要在人类语言的一般的潜在倾向性中找。,,①所以,~1i1在揭示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的同时,着重对内部的语言要素作出剖析。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在对新时期词汇的研究中,密切结合大量的语料,吸收社会学中计量的方法,主要运用几种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有关的《新词语词典》作为语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字、图表等形式化的手段进行具体、直观的语言事实描述;在定量的基础上来为语言现象定性,尽量使我们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在下文的论述中,我们一般首先梳理、描写出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概貌,然后对某些语言现象作一些专题性的研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