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应用训诂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02307
  • 作      者:
    程俊英,梁永昌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程俊英,1901-1993,字梦选,一字隽因,福建闽侯人。1917年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毕业留校,任校刊编辑。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大夏大学。自1951年开始,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1973年被迫退休,1978年复职。后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诗经》研究会会长。著述有《诗经漫话》、《诗经译注》、《诗经选译》(与蒋见元合作)、《应用训诂学》与梁永昌合作《诗经注析》(与蒋见元合作)等。古籍整理有程树德《论语集释》(与蒋见元合作)等、主编有《诗经赏析集》、《中国文学大辞典》先秦两汉部分等。小说创作有《落英缤纷》(与蒋丽萍合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应用训诂学》是一部着重实用的训诂学著作。除了对训诂学的性质、范围、起因、功能和基本概念作一般的论述外,更对训诂方法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应用训诂学》特别介绍了训诂实践所必需的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又闢专章论述训诂学在古书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写等方面的应用。在讲述训诂学知识时,注意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大量证引训诂学上典型的实例,供学者参比。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训诂概说
  一 训诂名义
  要了解什么是训诂,先要明白“训”字和“诂”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说释就是解释。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于“释诂第一”下引吕忱《字林》:“诂,故言也。”又引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也。”可见“诂”是古语,特别指与今语不同的古语,即所谓“古今之异语”。“诂”又可以写作“故”,《说文解字·言部》“诂”字下段玉裁注:“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故’即诂’也。”
  训诂二字,可以分言,也可以连用。当分言单用的时候,“散言无别”,二字同义;有时“对言有异”,“训”和“诂”作为释义体制又有差别,所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毛诗故训传名义考》说:“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导之,此诂与训之辨也0 9966训”“诂”连用时,往往是同义联合,其所指并无区别,如《汉书·扬雄传》说:“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训”“诂”同义。“训”“诂”同义连用时,字序是不固定的,“训诂”可以说成“诂训”,如郭璞《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旨归。”“训”“诂”连用时,也有二字不同义的情况,“训”用作动词,而“诂”用作名词,构成支配式词语,段玉裁在《说文解字·言部》“诂”字下注云:“训诂者,顺释其故言也”,就是这样理解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训诂概说
一 训诂名义
二 训诂起因
三 训诂内容

第二章 训诂所需的基本知识
一 假借字
(一)假借字、假借义、本字、本义的概念
(二)假借字的类型
(三)关于通假

二 上古声韵的部类
(一)上古声类
(二)上古韵部

三 古音通转
(一)通转的概念
(二)通转的规律

四 几种特殊词语
(一)叠音词
(二)联绵词
(三)附加合成词
(四)简称
(五)译音词

五 词义引申
(一)词义引申的概念
(二)词义引申的类型
(三)研究词义引申的作用

六 代语
(一)避重复的代语
(二)求新雅避熟俗的代语
(三)适应格律要求的代语
(四)寓褒贬的代语
(五)避忌讳远嫌疑的代语
(六)明身份的代语

七 古书辞例
(一)倒文
(二)省文
(三)复文
(四)变文
(五)连文
(六)互文
(七)对文散文
(八)统言析言
(九)急言缓言
(十)大名冠小名

第三章 训诂方法(一):以形求义
一 以形求义的根据
二 以形求义的适用范围
三 以形求义方法的运用

第四章 训诂方法(二):因声求义
一 因声求义的重要性
二 因声求义的根据:“义存乎声”和“声近义通”
三 因声求义的材料
(一)形声字
(二)韵文
(三)读若
(四)异文

四 因声求义的作用
(一)依音破字
(二)推求语源,系联同源词
(三)通转语
(四)探求名物来源
(五)会通一词多形
五 运用因声求义方法须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训诂方法(三):比较互证
一 比较互证法概述
二 比较互证的资料
(一)意义相关的上下文
(二)方言俗语
(三)版本和引书的异文
(四)古人名字
(五)结构相类、内容相近的文句
(六)甲骨文金文

第六章 训诂方法(四):目验和统计
一 目验
二 统计

第七章 释义方式与术语
一 释义方式
(一)同义为训
(二)描述和下定义
(三)推因
(四)引书为训

二 释义术语
(一)者也
(二)日为谓之
(三)谓
(四)言
(五)犹
(六)貌
(七)状意.
(八)属
(九)之属
第八章 训诂用(一):古书阅读
第九章 训诂应用(二):古籍整理与辞书编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