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与批评
哲学、哲理、理性艺术
现代艺术精神与现代艺术语言——兼论现代艺术的理论基础
关于现代绘画语言的哲学思考
艺术的两大支点:艺术家与世界
哲学不是一种批评方法论,但它今天对艺术界仍然很重要
在关系之间学会游移
从线性对应到网状并置
今天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对中国当代艺术新体貌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从批评的死结中出走——关于作品意义的批评的批评
格林伯格:他的艺术批评观及其对美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批评之批评的时代?
艺术的边界:一个当代情境中的老问题
艺术是有底线的
在艺术的名义下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考察报告
行为艺术:艺术家的尴尬还是社会的尴尬——19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之二)
走在钢索上的艺术家——大陆艺术家谈行为艺术
走出平面的装置艺术——19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之一)
追求纯净的艺术品味——写在’9l中国油画年展之后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新突破
中国女性艺术:在开放和自由中寻找自我
影像的真实与影像的观念
由里及外,直面现实——“卡通一代”的启示
感受金钱,面对生存
市场情景中艺术作品的价值本质
市场情境中美术批评的一点设想
1993:中国美术批评家开始走向市场?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与商品拜物教
市场、策展与批评,你究竟选择谁?
批评家的角色可以转变,但不能多元
艺术批评与艺术策划在美术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传播与当代艺术
公共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时代的要求
当代艺术中的公共性不等于公共性的当代艺术
本土情境与全球话语:一个中西方二元对立的预设?
驿动的心何处锚地?
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
何去何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黑白灰——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视觉美学特征
“当代·红光亮”——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视觉特征
动物凶猛——动物艺术的中国方式
给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以应有的信心
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之我见
二十年后的艺术:一个想象力和判断力的试验场
同舟共济,还是刻舟求剑?——当前艺术园区局势之我见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喜爱当代艺术?——也谈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观问题
评鉴与阐释
“这就是世界的中心”——吕胜中“招魂”活动之我见
“’92‘过渡’展览”的文化过渡性
边走边看——沈阳、大连观画印象
单纯、悠远的审美境界——汤国、徐累的纸本艺术
董青源现象及其他
阳光下的思索——田黎明艺术研究
走向新的可能——“阶段测验展”评析
视点的位移——“走红”大地艺术之我见
新瓶装新酒——’95剪纸艺术展的启示
在消失与延续之间——郑连杰’93长城系列行为装置艺术的对话
淋漓的直白——青年画家张旭东画识
女性的自觉与自我的真实——两次女艺术家展览散议
角色与现实——关于奉家丽的艺术
都市漫游者——作为“熟悉的陌生化”实例的刘锋植
从华城到北京城——记一次中韩艺术活动一
心语的断章——林菁菁画解
疏离:袁文彬艺术中的知识分子性
郑连杰的艺术方式
装置艺术研究断想
作为思想延伸的艺术
打开一扇门
中国资源,家族家量——关于《邵氏家族图谱》
中国的新艺术
复制与黄岩
可能的现实与现实的现实——谈张东红的绘画
对当代家园的一种中式解读——从庞永杰的艺术创作说起
对传统视觉中心主义的超越、再超越——杨千艺术的内在学术逻辑
合和与再生——谈顾黎明的绘画及其他
无根的浮华:常氏制造
中国媒材当代视野——胡又笨艺术的建设性意义
从包米人到胖子——潘德海绘画形象变化析评
不断地牺牲自己——宋永平艺术实践的意义
时代的失落者——葛震绘画的精神特质
集体求助者的精神写照——评石立峰的艺术创作
是视觉,还是视觉背后的奥义?——华庆作品形象的思想指向性
消费社会的视觉魔术师——评陈文令的具象雕塑
英雄归来——沈敬东作品的现实意义与艺术特征
夜魂——刘芯涛眼中的溃夜
欲望的挑战者——邓箭今艺术论
画尽人间世态情——刘彦绘画评
熟悉的但却陌生
虚拟非现实——杨黎明的抽象艺术叙事
心与手的相应——张羽的水墨实验
对历史的现实重构——王斐艺术的精神特质与现实意义
思想与圆桌
人-行为·环境——关于行为艺术的谈话
’85新潮与十年美术讨论会纪要
一个寻求判断与思考的场所——“当代美术沙龙”的缘起
活力与支点:当代艺术的困境与发展的可能——“当代美术沙龙”第二次研讨会综述
附录一:为当代艺术正名——我的批评写作随记
附录二:重要学术观点摘编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