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学
关于语句可接受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作者对近百名在校大学生就语句可接受程度做了一次较详细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对语句可接受程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语句自身的结构。同时,性别、专业背景对语句的可接受程度的判断也有一定影响:女性和中文专业人群对语病的敏感程度要高于男性和数学专业人群。
关键词 语言规范 可接受性 语病
语言规范化操作标准的研制在我国语言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被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判为不规范的语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以致最终竟获得了合法地位,例如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批评的“恢复疲劳”、“打扫卫生”等等。这说明教师和专家的理性分析与一般公众的语感有一定距离。影响前者的因素相对简单,影响后者的因素就要复杂得多,除去语句结构自身的因素之外,至少还与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如职业、年龄、性别、方言习惯、个人语文素养等等,颇值得进行深入的调查。为此,我们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节目等很有影响的新闻媒体材料中,选取了一组有一定代表性的语句,先后于1999年4月、2000年9月,进行了两次语言可接受程度的调查,请被调查者对12个语句的可接受程度做出判断。调查对象是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共98人,男25人,女73人;中文专业51人,数学专业47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