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史纲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59694
  • 作      者:
    史存直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史存直(1904-1994),安徽合肥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早年在北京、宣城上中学。十七岁东渡日本,曾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土木工程系.二十八岁回国,弃工从文,致力于文字改革运动,并立志终身从事语言学研究。在音韵学、语法学、汉语史及检字法的研究中均创立了完整的体系,其中音韵学上综合体系的观点及语法学上句本位的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代表著作有《语法新编》、《句本位语法论集》、《汉语音韵学纲要》、《汉语语音史纲要》、《汉语语法史纲要》及《三级部首检音字汇》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汉语史纲要》由史存直先生生前出版的三部著作——《汉语语音史纲要》、《汉语语法史纲要》、《汉语词汇史纲要》组成,以商周以来主要是周秦以来的所谓“通语”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考察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找出它的发展规律、发展方向,探询现代汉语语音体系、语法体系和词汇体系的历史来源。不主张汉语史分期,全书以语音、语法、词汇为序,语音史部分采用调、韵、声顺序,将构词法置于词汇史部分。立论精到,论述深入浅出,适合汉语史入门者学习使用,及汉语史研究者参考。
展开
目录
绪论
上编 汉语语音史纲要
第一章 汉语语音史的桥梁——《广韵》音系
1.1 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材料
1.2 怎样使用汉语语音史的材料
1.3 《广韵》音系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桥梁
1.4 《广韵》的体裁
1.5 从《广韵》切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和韵类
1.6 并韵的经过和韵摄
第二章 调类的发展
2.1 周秦古音的调类
2.2 上古的入声有没有三种不同的收尾
2.3 汉语的调类系统自周秦以来有哪些变化
2.4 四声再分阴阳的过程
2.5 阳上与去声相混的过程
2.6 入声消失的过程
第三章 韵类的发展
3.1 古韵类不同于今韵类
3.2 怎样找出上古的韵类系统
3.3 重要古音学家的分部情况
3.4 对古舒声韵的检查
3.5 对古人声韵的检查
3.6 上古韵部音值的拟测
3.7 汉语韵类系统的历史演变概况
3.8 之、脂、支三部的演变过程
3.9 歌、鱼、[侯]、幽、宵五部的演变过程
3.10 阳韵八部的演变过程
3.11 人声韵八部的演变过程
第四章 声类的发展
4.1 怎样拟测上古声类系统
4.2 对上古声类所提出的各种学说
4.3 上古声类系统的拟测
4.4 喉音影晓匣(喻)和牙音见溪羣疑的发展
4.5 舌音端(知)、透(彻)、定(澄)、泥(娘日)、来的发展
4.6 腭音照、穿、神、审、禅的发展
4.7 齿音精(庄)、清(初)、从(床)、心(疏)、邪的发展
4.8 唇音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的发展
4.9 声类发展的概括
第五章 普通话语音体系的来源
5.1 汉语语音体系的主流和北京音系
5.2 从明清两代北系韵书来看北京音系的代表性
5.3 北京音系调类的来源
5.4 北京音系韵类的来源(1)
5.5 北京音系韵类的来源(2)
5.6 北京音系韵类的来源(3)
5.7 北京音系声类的来源
5.8 结束语
中编 汉语语法史纲要
第六章 语法体系问题
6.1 为什么要提出语法体系问题
6.2 从语法的根本性质谈建立语法体系的重要原则
6.3 汉语的语法特点
6.4 汉语究竟有没有“形态”
6.5 根据“形式结合内容而以形式为纲”的原则来看汉语语法体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第七章 实词的定性化
7.1 汉语实词从甲骨文时代起就能分类
7.2 词类的本用和活用
7.3 词类活用的发展
7.4 实词的定性化
第八章 助动词的发展
8.1 助动词“可、能、足、得”的发展
8.2 助动词“当、应、宜、合、须”的发展
8.3 助动词“欲、愿、肯、敢”的发展
8.4 助动词“见、被”的发展
8.5 助动词“了、着、过”的发展
8.6 助动词“来、去”的发展
第九章 数量词的发展
9.1 基数的发展
9.2 序数、约数、分数的发展
9.3 名量词的发展
9.4 动量词的发展
第十章 代词的发展
10.1 人称代词的发展(一)
10.2 人称代词的发展(二)
10.3 人称代词的发展(三)
10.4 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的发展
10.5 指示代词的发展
10.6 疑问代词的发展
第十一章 介系词的发展
11.1 介词“于”的发展
11.2 介词“以”的发展
11.3 连词“与”的发展
11.4 连词“而、且”的发展
11.5 连词“则、即”的发展
11.6 间词“之”的发展
11.7 系词“为、是”的发展
第十二章 助词的发展
12.1 助词概述
12.2 语首助词的发展
12.3 语中助词
12.4 语中助词“岂、其、宁、可、难道”的发展
12.5 语末助词“也、矣”的发展
12.6 语末助词“乎、欤(与)、耶(邪)”的发展
12.7 语末助词“哉、夫”的发展
12.8 助词“的、了、吗、呢”的来源
第十三章 词序的规律化
13.1 汉语的基本词序
13.2 古汉语中的特殊宾语前置现象
13.3 宾语前置现象的消失
13.4 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
13.5 倒装和宾语提前
13.6 把字句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四章 表现的精密化
14.1 从哪些方面来看汉语表现的精密化?
14.2 时间表现法的发展
14.3 能被动关系表现法的发展
14.4 介系词的发展趋势
14.5 倒装和省略中的表现精密化趋势
第十五章 句结构的复杂化
15.1 从哪些方面来看汉语句结构的复杂化?
15.2 附加成分的发展
15.3 表词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15.4 复句的发展
15.5 包孕句的发展
15.6 高度复杂化句子的出现
下编 汉语词汇史纲要
第十六章 基本词汇的形成和发展
16.1 词汇和基本词汇
16.2 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和发展
16.3 关于自然现象、自然物的名称
16.4 关于时令、方位的名称
16.5 关于肢体和器官的名称
16.6 关于亲属的名称
16.7 关于生产劳动的词汇
16.8 关于物质文化的词汇
16.9 关于动作的词汇
16.10 关于事物性状的词汇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和词汇的新陈代谢
17.1 概说
17.2 甲骨文时代的词汇特点
17.3 周秦时代的词汇特点
17.4 汉魏六朝时代的词汇特点
17.5 隋唐宋时代的词汇特点
17.6 元明清时代的词汇特点
第十八章 词义的演变
18.1 概说
18.2 词义的扩大
18.3 词义的缩小
18.4 词义的转移
18.5 名称的改换
第十九章 构词法的发展
19.1 概说
19.2 变音别义的造词法
19.3 双音单纯词的产生和发展
19.4 复合词的产生和发展
19.5 添缀词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十章 汉语中的借词和译词
20.1 古代来自匈奴和西域的借词和译词
20.2 来自梵语的借词和译词
20.3 来自蒙古语、满洲语的借词
20.4 鸦片战争前来自西洋的借词和译词
20.5 鸦片战争后来自西洋的借词和译词
20.6 日本译词和日本词的借用
附录 史存直论著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