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书面汉语一直以文言为正宗,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文言文成为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文言退出历史舞台,用现代书面汉语取而代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运动,对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发展紧密相关。
19世纪末,随着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书面汉语改革的潮流。站在这个潮流最前面的就是黄遵宪、裘廷梁、陈荣衮等一班维新人物。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人。历官使日参赞、驻美旧金山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他在1887年(光绪十三年)写成的《日本国志·学术志》中就注意到了中国“语言文字之不相合”的弊端。他说:“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他说的“语言与文字”就是指口语和书面语。黄遵宪还赞扬方言白话小说:“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文字几几乎复合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