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49287
  • 作      者:
    张廷国,郝树壮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社会语言学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实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用13章的篇幅探究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上从三个都分展开(1-6章主要涉及研究的基本理论,7-10章涉及基本方法,11-13章涉及理论与实践),每个部分都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在整体上又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宏观的研究过程。目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大多偏重于本学科的本体理论研究,而对方法论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研究方法是取得研究成果的关键因素,较之本体理论的研究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填补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作者本着科学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就某些理论和方法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因此,《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涉及到的理论更为系统化、理性化,概念更加清晰明了。
展开
精彩书摘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古今中外一些先哲曾经给出了许多答案。总体说来,基本上有三种:其一,科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这种观点可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二,科学的目的就是合理地解释自然的事物与现象,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有波普尔;第三种,科学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借用哲学家拉里·劳丹(Larry Laudan,1941-),美国科学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中的一位后起之秀)的话说就是,科学本质上就是一种解题活动。劳丹继承了波普尔的观点,把科学看作一种解决问题、定向问题的活动,而科学进步的标志则是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劳丹看来,科学问题分为两个层次,即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前者涉及该领域对象的结构和关系的实质,后者是科学理论与该领域的方法论前提不一致时出现的问题。只要我们接受科学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那么当任何科学领域中的后继理论能够显示出一种增加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时,科学就进步了。<br>    坦率地讲,上述第三种观点也是目前最有影响的一种解释,但是这种观点暗含了太多的实用主义的理论旨趣。联想一下我们的生活现实,不难发现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这种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这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主义的充分体现,无可厚非。然而依笔者之浅见,科学在解决问题之后,还要担负着提出问题的任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种方法或手段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本身包含着人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人类在科学研究中应尽其所能地避免世俗的功利主义思潮对科学的侵蚀,从而才能为超越自身提供一种现实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只有把真理设为科学的目标,科学才能永远充满激情地存在。<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探究<br>1.1 什么是社会语言学<br>1.2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br>1.3 社会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br>1.4 社会语言学流派<br>1.4.1 菲什曼的语言的社会学流派<br>1.4.2 海姆斯的话语文化学流派<br>1.4.3 拉波夫的变异学派<br>1.5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诞生<br>1.6 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br><br>第二章 社会语言学的跨学科属性<br>2.1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交融性<br>2.2 社会语言学诸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br>2.2.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的社会学<br>2.2.2 微观与宏观社会语言学<br>2.2.3 微观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辨析<br>2.3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和社会<br><br>2.4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学<br>2.4.1 什么是语言学<br>2.4.2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学的辨析<br>2.5 社会语言学与社会学<br><br>2.6 社会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br>2.6.1 什么是人类语言学<br>2.6.2 人类语言学的主要创始人<br>2.3 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br>2.6.3 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关系<br><br>第三章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br>3.1 什么是科学<br>3.2 科学研究的目的<br>3.3 科学研究的方法<br>3.3.1 社会经验<br>3.3.2 认知世界的方法——演绎与归纳推理<br>3.3.3 科学研究<br>3.4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辩证关系<br><br>3.5 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实践应用<br>3.5.1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br>3.5.2 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br><br>3.6 研究方法与方法论<br>3.6.1 研究方法<br>3.6.2 研究方法论<br><br>3.7 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特征<br>3.7.1 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br>3.7.2 社会语言学的解释性特征<br>3.7.3 社会语言学的实证研究特征<br><br>第四章 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分析比较<br>4.1 定性研究<br>4.2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br>4.3 定量研究<br>4.4 常用的定量研究的方法<br>4.5 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差异<br>4.5.1 研究方法的差异<br>4.5.2 语料或数据<br>4.5.3 研究的方法比较<br>4.5.4 研究的假设及研究结果<br><br>第五章 研究的效度与信度<br>5.1 效度分析<br>5.1.1 内在效度<br>5.1.2 外在效度<br>5.1.3 内容效度<br>5.1.4 结构效度<br>5.1.5 表面效度<br>5.1.6 准则效度<br>5.1.7 生态效度<br>5.1.8 统计效度<br>5.2 信度<br>5.3 效度与信度的关系<br>5.4 内在信度与外在信度的应用<br><br>5.5 检验信度的方法<br>5.5.1 重测信度法<br>5.5.2 复本信度<br>5.5.3 折半信度法<br>5.6 关于信度的计算<br>5.7 定性研究中的信度问题<br><br>第六章 课题的假设与抽样分析<br>6.1 假设的内涵<br>6.2 假设的功能<br>6.3 假设及提出假设的方法<br>6.3.1 假设的方法<br>6.3.2 如何提出假设<br><br>6.4 假设与命题<br>6.4.1 命题<br>6.4.2 假设与命题的辩证关系<br><br>6.5 研究的抽样及抽样分析<br>6.5.1 概率抽样<br>6.5.2 非概率性抽样<br><br>6.6 抽样的数量和基本要求<br>6.6.1 抽样的数量<br>6.6.2 确定样本数量的基本要求<br><br>第七章 IMRAD与研究论文写作<br>7.1 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br>7.2 E文的前部分<br>7.3 正文部分<br>7.3.1 引言<br>7.3.2 文献回顾<br>7.3.3 研究方法<br>7.3.4 研究结果<br>7.3.5 结果讨论<br>7.3.6 结语<br>7.4 E文后部分<br>7.5 论文写作的后期工作<br>7.6 研究结果的展示<br><br>7.7 参考文献的标注<br>7.7.1 芝加哥引文与参考文献格式<br>7.7.2 现代语言学会引文与参考文献格式<br>7.7.3 美国心理语言学会引文与参考文献格式<br>7.7.4 哈佛引文与参考文献格式<br>7.7.5 中国通用的引文与参考文献格式<br>第八章 问卷调查<br>第九章 采访<br>第十章 观察法<br>第十一章 社会因素与语言变异<br>第十二章 话语与会话分析<br>第十三章 研究语料的统计分析及语料库的应用<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